B站@非洲飞哥正能量
南半球二月盛夏的烈日炙烤着蒙巴萨新县,新修的沥青路地面蒸腾出阵阵暑气。
为了庆祝中国农历新年,肯尼亚一家中国餐厅的黑人主厨基路托正在油烟缭绕中忙活。
对于基路托来说,做菜就和打Djembe一样,最要紧的是掌握节奏和时机。
热锅中每一个声响都是食材们通报的信号,当花生干椒和滚油冲撞出哔哔啵啵的声音时,他娴熟地用铁勺搅动,给热闹的油锅里勾引起一簇灶火。一搅,一推,一抛,基路托在连接的颠勺中牵出了部落古老的三连音。
在非洲像这样的中餐馆比比皆是
单在肯尼亚内罗毕就有40多家
很快,一盘色泽红亮诱人的川味宫保鸡丁被端到了客人奥昆卡的眼前,他趁着热气将一块嫩滑的鸡腿肉送进嘴里,这位中餐老饕嘴角轻扬:“嗯,有点咸。”
从卢旺达到几内亚,从刚果金到坦桑尼亚,近年中餐文化之风正在席卷非洲大陆。
在本地传统节庆时,“西马”是土著餐桌上的必备食品。照着老祖宗的配方,这些面团连盐巴也不需放。
但现在有些村民在捣面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往石锅里抖上几滴料酒。
一种把玉米在石锅捣碎,加入叶菜,用水和成面团的当地传统食物
而在寻常日子里,在那些热衷于中餐的本地家庭餐桌上,出现的最多的则是番茄炒鸡蛋,因为这是普通百姓可以轻松炮制的中餐美味。
番茄炒蛋因其配色明亮冲突、味道酸甜、操作简单,无论从审美还是口味上都完美击中了非洲人民的G点,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们中餐入门的不二之选。
快手@小二带你闯非洲
在各大视频网站的热门视频区里,总是能看到形形式式的非洲群众在家门口就地开整,糊得歪歪斜斜的火灶镬气翻腾,灶王爷的普罗米修斯火种在非洲大地被接力传承。
视频中的男女老少,无一例外手势熟练地下料,翻炒。他们的口中振振有词:“油往锅里倒”, “西红柿锅里倒”, “扒拉扒拉”。
这三句充满魔法的美食咒语如同必不可少的调味料,缺少了任何一个字,这道菜都将变得不完整不地道。
快手@张浩在非洲
在抖音上一个热门视频里,黑人妹子用一铁锅的油来做番茄炒蛋,现在已经有三千多万次观看,到底是师出何门才能调教出这致死的油量。
快手@非洲hello先生
随着更多的非洲朋友被卷进这股番茄炒蛋的旋涡,那些已经把这道菜玩得出神入化的人不断解锁更多的菜式,在中餐进阶的路上越行越远。
非洲胖老妹曾经是快手上第一条番茄炒蛋视频的主角,这条标志着她入行初体验的菜鸟视频直到今天还在被中国国内很多UP主搬运和二次创作。但她最新发布的一条视频里面已经做起了黄焖鸡这道硬菜。
快手@小k在非洲
除了老妹做黄焖鸡之外,做红烧带鱼、皮皮虾这些难度指数翻倍的菜品也是大有人在。
在做红烧带鱼的黑人小哥
快手@非洲时光
非洲小姐姐做皮皮虾
快手@小老弟带你创非洲
两年前,大家看非洲人做菜也许出于好奇,或是仿佛能从中得到些许优越的抚慰。但随着这些非洲朋友们的厨艺日益精湛,那些原本奔着猎奇搞笑而来的看客也按捺不住自己手中的锅铲了。
我的男友一直在家人朋友面前自诩为中华小当家,但最近被我发现他每次进厨房之前都会拿着手机鬼鬼祟祟地打开B站的@非洲飞哥,在灶台旁一边叉着腰一边以猫拉条的专注盯着视频里面的小孩做菜。
这个心虚的男人至少要把一个视频翻来覆去地看上三遍之后,才放心动手。
中国网友@Pepsi咕噜咕噜最大的爱好就是看非洲人做饭视频学做菜
@非洲飞哥账号里面主要掌厨的是一个叫猴赛雷的几内亚小孩,正在当地读小学的他在B站上已经坐拥36.1万中国粉丝。
这个10岁上下的小孩,不仅把叫花鸡、红油猪耳、酱牛肉这些大师菜式做得活色生香,他还熟练掌握着各种面条、包子等点心的制作技巧。
在视频里面,他一双黑黢黢的小手在一团面上灵巧地搓揉,拉伸,熟练的手法让屏幕前一众只会做可乐鸡翅的年轻人自惭形秽。
@B站非洲飞哥正能量
每一位有志的伙头都会告诉你,要把菜做好,好手艺是基础,而一套适用的工具让你如虎添翼。
中国菜制作要求繁多,蒸炒焖炖炸等样样齐全,很多非洲人家里从一口铁镬一板大菜刀开始,院子里逐渐囤起锅碗瓢盆,现在连多层蒸屉和十八子菜刀都能在村口的市集里找到了。
这仿佛是一场有关食物战争的军备竞赛,猴赛雷有江苏生意人师父飞哥充当强大的后盾,甚至请人在家里的院子砌起了专门用来烤猪的石炉。
B站@非洲飞哥正能量
在美食萌芽和发展的地方,往往离不开充足的食材资源。
物种富饶的非洲土地虽然生产百兽和咖啡,但在热带大陆单一的传统饮食文化结构里,祖祖辈辈都以牛羊肉和热带块茎类植物配搭Sukuma Wiki(一种绿叶)为主,远远满足不了中餐菜式的食材需要。
非洲弟兄们为了让巧妇能有米之炊,纷纷研究起了大棚种植,期望从此实现番茄炒蛋自由、鱼香茄子自由。
自从1997年中国农业专家刘高琼将第一座番茄种植温室引入肯尼亚之后,非洲许多国家在中国农业人才专业知识和经验协助下,都建立起了试验田和大棚。
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当地人观看中国农业专家烹饪中国技术培育的蘑菇
中国农业专家廖作权在纳米比亚东北部卡林贝扎水稻研究生产站检查水稻种植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卢旺达农业研究员李科的菜地,可能有机会听到他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给你介绍地里五花八门的东方土特产,韭菜、丝瓜、雪里红、通心菜…还有新育的茼蒿。
抖音@kingofafrica
“这全部都是引用了中国的技术!”李科对此十分骄傲。
有中国人在非洲做生意做到当上了酋长,他们为城市带来了基建设施,石家庄的军事学校为非洲大陆输送了军事人才,而这些在田间热火朝天做大锅饭的非洲人,背后也有一批征服了他们胃的中国人。
纽约华人在唐人街靠左宗棠鸡和幸运饼干赚取了第一桶金,在60年代初期最早一批来到非洲开餐厅的中国人,同样将因地制宜的生意经玩得风生水起。
非洲人不喜欢陈醋,他们就改用果醋。非洲人对干酱过敏,他们就把热菜里的干酱换成本地老少咸宜的青蔬。这些创新的fusion中国菜迅速征服了热带大陆人民的胃,在当地饮食圈杀出了一条销路。
严瑞祥在70年代跟随家人来到埃及
开了一家名叫“北京”的连锁餐厅
凭着开创融合口味的中餐在当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现在开罗已经拥有了10多家分店
在当时,中餐属于普通老百姓遥不可及的奢侈美食,通常只有外国人和本地上流社会的人士才能消费得起。
虽然普通平民没有体验中餐的机会,但在中餐馆的中国大厨们却在工作中培养了一大批本地的学徒帮工,那些有幸跟着主厨学习的青年把手艺逐渐传播开去,成为了非洲第一批东方美食大使。
Mahmoud Kedr 是“北京”餐厅的埃及厨师,今年50岁。当初就是给中国的主厨打下手,经过师父悉心栽培和自己的努力,当初一穷二白的愣头青终于可以靠着一道糖醋里脊在餐厅独当一面了。
在非洲开餐馆的华人厨师启蒙了第一批当地的中餐大厨,而那些来非洲做生意搞基建的国人带来的师傅则培养了新一代的厨师。
深入到东非矿山工作的厨师有空就会指导训练本地青年的刀法和掌火技巧,时不时还给大家安排技能比赛,苦中作乐。
快手@走进东非
曾几何时,一排非洲老哥列队鸣枪唱生日歌的祝福视频,在抖音快手能轻松收获几十万个赞,淘宝定制视频月销量1000+。
然而如今,精明的主播意识到看客们已经不再为非洲人的盘唇和用土著法语的口音背祝福语感到惊叹和为此贡献流量了。
这种做菜的方式才是新的流量和商机,于是乎这些人又开始动员起身边所有的非洲友人出镜,把葫芦娃的服装收起来,灶头推出来。
非洲群众一个个莫名其妙地变成了流量明星,被打造成原始美食博主IP,好玩又好吃,比拍祝福视频有趣多了,还不用穿羞耻的葫芦娃服装,就是油花炸得脸痛膀子肿。
每天对着镜头做菜做多了,连当地人三岁小孩都知道,给中国人做个番茄炒蛋就可以轻松赚到几百万几内亚法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做中餐,有些天赋颇高的朋友还一个不小心真的被练出了一手好厨艺。
拍视频的UP主来来往往,新的UP主带着新的账号和设备而来,走的UP主留下了一堆锅碗瓢盆和镁光灯。
人们不禁会疑惑,如果有一天,中国人看腻了黑人做菜之后,会做番茄炒蛋还能给他们以后的人生带来什么。
但事实上,哪怕脱离了线上的世界,在现实的非洲生活里,中餐厨师也是一个当地热门的新兴职业。
卢旺达的一位黑人小伙就因为厨艺了得,在当地开了一个小馆子,月入过万,成为同村孩子的偶像。
在非洲开餐馆的本地大厨
甚至一个保姆如果会点中餐烹饪的话都会更抢手,因为中餐馆在这里还是属于高消费,但他们平常还是会想吃中餐,一个会做中餐的本地人比专门请的中国厨师价格要低,所以通常非常抢手。
中国有中国梦,美国人相信自己可以再次伟大,而非洲人做的非洲梦也离不开中餐的惹火滋味。
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办的研讨会上,南非的大学教授Rose就发表自己对“非洲梦”的理解:我认为非洲梦就是在南非小学推广中式餐饮,并培养中餐厨师,在南非推广以谷物和蔬菜为主的中国式健康饮食。
这也是非洲小厨神猴赛雷的非洲梦。当他学会做包子的时候,就已经信誓旦旦长大之后想要在家乡开一个中餐馆。
B站@非洲飞哥正能量
在一期视频里面,飞哥吐槽他说:“本来想好好培养他将来当个翻译,结果他却在当厨师的道路上越行越远。”
在非洲,梦想当中餐厨师的青年源源不断,而反观国内,却越来越少国内的年轻人选择从业厨师行列。
作为美食大区的顺德,尽管本地职业技术学院的烹饪专业重金聘请本地名厨当导师,但这个专业却总是招不够人,一个班只有10来人。
以马惠良为首的一代中国名厨们曾在节目《寻味顺德》中诉说中餐文化可能后继无人了。
但当看到这么多非洲弟兄每天在灶台研究菜式乐此不疲,我认为这个问题完全不用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