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茂镇全景(陆燕英 摄)
夏茂镇长阜村一角
松林村七彩滑道
中共沙县特别支部旧址文昌宫 (罗文津 摄)
元利珍稀菇公司工人在加紧装袋培土
(本版图片除有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陈登达摄)
11月的沙县夏茂镇,处处升腾着生机与希望。
通过改革,不断盘活的“房”“地”“林”资源,正着力唤醒农村沉睡的资产,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古朴怀旧的美食街内,村民们展示着手里的绝活,让如织的游人,品尝到最地道正宗的古法小吃;红边茶园里,一垄垄经过修剪的茶树,绿意盎然,萌发着来年的希望……这一幕幕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沙县夏茂镇的广袤沃野上,交织成一曲绚丽的乡村振兴发展华章。
近年来,夏茂镇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工作期间莅临夏茂调研指示精神为指引,以“领”字为核心,构建发展框架;以“农”字为核心,推进三产融合;以“美”字为核心,改善生态环境;以“善”字为核心,重塑善德风尚;以“合”字为核心,凝聚干群力量;以“改”字为核心,盘活生产要素,全力开创市级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镇建设新局面,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全面展开。
夏茂镇,在新发展阶段,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奋进强音!
念好“山字经” 做活“地文章”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沙县夏茂镇以改革为契机,念好“山字经”,做活“地文章”,为乡村振兴铸魂。
黄良清是沙县夏茂镇长阜村村民,8月份之前还在为长阜洋后老家闲置了十余年的宅基地烦忧的他,8月9日,因为领到了“地票”眉头舒展了,心中悬着的石头也终于落地。
“我家建新房后,便从村里搬到县里住了,现在我的老房子进行土地复垦,兑换来了‘地票’。”在沙县夏茂镇农村产权服务中心,黄良清兴奋地告诉记者,他家里的老房子,以120元/平方米的票面价格,领到了60.42平方米的“地票”。
不久后,黄良清的“地票”就实现了交易转让:9月30日,夏茂镇岩观村村民邓章威,分别从黄良清、黄良模、朱灶明3户村民手中,以190元/平方米的价格,购买了合计149.625平方米的“地票”。
10月28日,邓章威再次来到沙县夏茂镇农村产权服务中心,申请置换购买“金茂农村新型住宅小区”的田字型宅基地第一排第一号。
“根据‘地票’实施细则,‘地票’票面面积与宅基地置换系数为10:1,我们给予邓章威置换14.9625平方米的宅基地,根据宅基地售卖协议及售卖价格,此宅基地占地85.8平方米,全款价为257400元,可以抵扣44887.5元。”沙县夏茂镇农村产权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罗善超详细解释道。
这样双赢的政策源于今年5月,沙县开始探索“地票”改革,撬动“县乡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着力破解农村资源要素流通障碍,唤醒农村沉睡资源资产的“最后一公里”。
沙县是中国小吃之乡,外出经营沙县小吃的从业人员有6万余人,占农村劳动力的三分之二以上,造成“人走房空、土地抛荒、林地失管”现象,夏茂镇尤为突出。
为了进一步盘活“地”资源,沙县探索“地票”改革,引导村集体或村民以入股、租赁的形式将土地经营权进行流转,由各类经营主体进行开发利用,合作双方按一定份额制发“地票”(耕地),明确股权比例、权能和收益分红办法,构建村民企利益联结体。
另外,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动员村集体或村民将闲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按相应指标兑换“地票”,开展“以地换钱”“以地换地”“以地换房”交易,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
“目前,夏茂镇已选定长阜村洋后自然村3户1.3亩宅基地复垦,核发3单150平方米‘地票’,且完成了交易置换;乐厝、梨树2个村12亩正在摸底开展复垦工作,预计可核发‘地票’500平方米。”沙县夏茂镇人大主席朱晨燕告诉记者。
盘活“地”资源,仅是沙县夏茂镇推进“房票”、“地票”、“林票”“三票制”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一个缩影。在保障农民财产权益,提高农村要素配置和利用效率上,夏茂镇走得蹄疾步稳。
打造美丽乡村 培育田园新风尚
水泥路贯穿村庄;青山绿水环绕;干净整齐的中式庭院;红瓦黄墙彩绘映画,述说着村庄的历史变迁……11月13日,走在夏茂镇长阜村内,只觉往昔连片的残旧土房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悄然铺开的宜居宜游宜业的画卷。
距长阜村5公里外的俞邦村,古风古味的美食街上,长阜村村民正各自忙活着小吃生意。
今年60岁的村民张世波,有着40余年糍粑传统制作手艺,他古法制作的糍粑软糯香甜,深受游客们的喜爱。
“没想到村里美食街每天会来这么多人,现在周末的时候,我一天能卖200多元的糍粑呢!”张世波微笑着说。
俞邦村被誉为“沙县小吃第一村”。今年,俞邦村利用这一金字招牌,将村民沿街房屋打造成美食一条街,经营甜烧麦、冬酒、碱面等20余种夏茂特色小吃和农特产品,形成了独具风味的“吃货”打卡地。
为吸引游客,俞邦村还与三明友承龙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合作,依托龙峰溪打造水上乐园项目。“我们计划再投资300万元,建设民宿和青少年户外拓展项目等,做强特色乡村游。”友承龙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曹金凎说。
同样打造特色乡村游的,还有距离俞邦村仅4分钟车程的松林村。来到松林村口,远远便看见色彩炫丽的滑道像一道彩虹挂在山坡上。
“七彩滑道总长180米、落差18米,设有一个单人滑道和一个双人滑道,从高处速滑而下,给游客带来全新刺激的游玩体验。”松林村村委会主任洪英鸿告诉记者,自10月1日,彩虹滑道一经推出,便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现在,每天游玩人数有100余人次,一年预计可增加村财收入7万余元。”洪英鸿说。
长阜村、俞邦村、松林村的蝶变,是夏茂镇发生幸福变迁的有力注解。近年来,夏茂镇以“美”字为核心,常态推进人居环境整治,镇村面貌焕发出新颜。
在集镇打造上,夏茂镇融入“千年古镇、小吃源乡”设计元素,实施集镇提升改造“双修”工程,全面改造提升集镇中山路、农贸市场,以及集镇重要节点景观,初步形成环境整洁、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新型小城镇”。目前,已完成一期中山路人行道“两违”拆除2.8万平方米。
在梯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上,通过重点示范,辐射带动周边村庄梯度发展。儒元、洋元、松林等村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效推动产业发展和有效治理;李窠、罗坑等传统古村落,保护修复古建筑,开发古韵乡村;车溪、岩坑等高山村,以生态保护为重点,加强村庄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品位。
此外,夏茂镇还加快“绿盈乡村”“森林村庄”等品牌创建,打造以松林—俞邦—儒元—长阜—罗坑—洋邦、李窠—大布—洋元为重要节点的美丽乡村示范带。因地制宜融入党建、法治、红色文化等元素,目前已完成了6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
如今,夏茂镇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正渐入佳境,一股清新之风在广袤的田野中吹拂,村民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安心、舒心。
百姓吃上“产业饭” 日子越过越红火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
11月13日,走进三明元利珍稀菇有限公司海鲜菇生产工厂,只见菌架上一袋袋白色海鲜菇排列整齐,长长的菌杆撑起一朵朵嫩嫩的菌伞,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采摘海鲜菇。
年初,由于受疫情影响,公司海鲜菇产品销售出现严重积压,销售单价一降再降,再加上流动资金不足,银行一时半会又贷不到款,企业面临严重危机。
“5月份以前,我们积压了近1000吨海鲜菇,为了降低损失,我们只能将价格由9000元/吨,下降到2000元/吨,但资金问题还是未能得到缓解。”公司负责人黄土荣感慨,“当时,多亏了夏茂镇的帮扶,帮我们协调解决资金问题。在镇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今年5月,沙县农业银行与我们达成意向,贷款给我们400万元。”解了燃眉之急的黄土荣,马上将400万元用于流动资金补充,并购买了一套全自动化菌包包装生产线,将于年底完成设备的调试安装。
目前,生产已全面步入正轨的三明元利珍稀菇有限公司,价格也已恢复,每天海鲜菇产量可达10吨,主要销往越南、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同样搭乘了这趟“产业饭”顺风车的,还有日子越过越红火的长阜村村民曹松姬。今年50岁的她,子女都已长大,有了空闲时间,得知距离家不远的沙县香之源调味品厂需要面干包装女工后,便报了名。
“现在我在这里打工,每天挣80元,一个月就有2000多元收入了呢!”曹松姬开心地说。
让村民在家门口圆了增收梦的,便是沙县香之源调味品厂的负责人罗奋忠。作为地地道道的长阜村人,有着古法制作面干手艺的他,心里有着自己的算盘。
“以前的夏茂长阜面干都是小作坊经营,未成规模。一方面,我想把古法制作手艺传承下去,另一方面则想将面干做成产业,从而进一步带动当地村民就业。”罗奋忠说。
去年已投入生产的沙县香之源调味品厂,主要生产面干及酱料,其中面干年产值可达600余万元,酱料年产值可达1000余万元,带动长阜村20余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同样有着古法制作工艺的,还有福建省沙县宏苑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红边茶。林忠平是沙县红边茶的第四代传承人,他说:“百年名茶自然要配上传统的制茶工艺。”
好茶飘香千里,为了让爱茶的人找到一个文化落脚点,夏茂镇还建设了沙县红边茶文化馆。从序厅到尾厅,展示沙县红边茶的历史渊源、技艺传承、制茶工艺等。同时,夏茂镇还以沙县红边茶茶艺研学为主线,以千亩生态茶园为基点,建成生态观光茶园、茶艺研学培训室、制茶体验车间等,初步形成集种植、加工、观光等为一体的茶旅融合示范园区,让红边茶成为夏茂镇一张产业发展的新名片。
近年来,沙县夏茂镇不断发挥小吃源乡资源和市场优势,以沙县小吃上下游配套产业为主导,聚力延伸特色农业生产——绿色食品精加工——文旅三产产业链,做响夏茂“农”字号品牌,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让百姓吃上“产业饭”,走上小康路。
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沙县夏茂镇正迈出高质量发展坚定步伐,在广袤沃野上闯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来源: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刘莉婷 陈登达 通讯员 肖首洲 许 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