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塞了好大一口狗粮,一个叫杨沛的男生录制三年的求婚视频火了,让他的女朋友王园园一夜之间成为了“上了热搜的女人”。
杨沛抖音账号“王园园的男朋友”发布的求婚视频截图事情是这样的,每次出门旅游,男生都会避开女友偷偷录下视频,并在视频的最后说一句:“王园园,嫁给我吧。”这句话从2017年说到了2020年,青海湖、重庆、杭州、北京、首尔、丽贝岛都成为了这段神仙爱情的见证地。
3年求婚视频截图
求婚那天,杨沛的微博是这么写的:Mark2020年4月8日,武汉解封,小仙女第一时间回到北京,但下了火车就被隔离车拉走了,感谢大家帮我策划了一场无接触式求婚!录制了3年的求婚视频也终于派上了用场!隔窗相望,虽无法相拥,但能够看到彼此,就已热泪盈眶!
求婚视频一出,网友们大呼感动,纷纷留言祝福,更有人喊话道:“我现在就去改名叫王园园!”
网友对录了3年求婚视频的评论
“录了三年的求婚视频”火爆的背后,是男生的用心良苦、走心安排,或许这就是现在很多人都渴望拥有的“仪式感”。
“仪式感”是什么?
近年来,“仪式感”这个词最常见的用法莫过于那句脍炙人口的心灵鸡汤——“生活需要仪式感。”想要弄清楚什么是“仪式感”,那就必须先了解一下什么叫“仪式”。
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在《象征之林》一书中用“liminality”来指代仪式,这个词原本的意思叫做“阈限性”,也就是指外界引起有机体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特纳认为,仪式就是人们在这种小小的刺激下,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变的过渡阶段。
回溯历史,可以说,仪式其实从石器时代的原始部落阶段就已经产生了。在距今70000年前的南非布隆伯斯洞穴中,原始先民们在洞壁上记录了食物匮乏时期,大家穿戴精美服饰,跳舞以祈求神灵恩赐的场景。在依靠原有经验打猎无法解决的生存危机面前,原始部落先民选择通过歌唱、舞蹈来宣泄情感,祈求庇佑,以获得生存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这种古老的仪式具有强烈的功利实用性,到了现代社会仍然以其他形式广泛存在着。
举个例子,每次考试前,妈妈会给孩子做一根油条,两个鸡蛋的早餐,象征着考试100分。高考送考时,穿旗袍陪考往往预示着旗开得胜。餐馆收银处大多供奉着一尊财神像,以祈愿生意兴隆。
仪式将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通过象征意义连接起来,给予了人们按照自己内心期待来解释仪式内涵的满足感。
而所谓“仪式感”,正是在这种仪式营造的氛围中,唤醒人们内心情感最直接的表现,简单来说,仪式感就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用心生活的态度。
“仪式感”是短暂而美好的“中间状态”
生命中有很多时刻之所以被记住,也都是由于仪式感的存在而显得与众不同。童话书《小王子》中有这样一句话:“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这份不同与重要,往往需要用仪式来进行标记。
法国人类学家阿诺尔德·范热内普在《过渡礼仪》一书中就曾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在经历出生、结婚、怀孕、死亡、季节转换等重要事件时总是会以“过渡礼仪”来加以标识。因为“过渡礼仪”实现了两种分离: 第一种是将仪式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以彰显仪式的神圣性; 第二种是将参与仪式的个体或者集体从原来的生活状态中分离出来,以显示那个时刻的独特性。
范热内普所说的过渡礼仪,其实就是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将人们从琐碎而平淡的日常中暂时剥离,帮助我们转化观念,做好准备,走入另一种状态和角色。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历史》中记载了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割礼的传统习俗,进行割礼的孩子家要为割礼举行隆重的仪式,由有经验的宗教人士主持,并在割礼过程中进行庄严的祈祷。对于他们来说,割礼实际上是履行与创世主的立约,作为可以进入婚姻的一种标志,象征着一个男人新的生命的正式开始。
仔细观察,其实仪式感无处不在,在电影《蒂凡尼的早餐》中,奥黛丽赫本饰演的农村女孩每天都喜欢穿着黑色的小礼服,优雅地站在蒂凡尼的橱窗前,从容地将早餐吃完。对她来说,这是新的一天开始的仪式感。她享受每一个清晨,所以连手里的面包和咖啡都甜蜜起来。
《蒂凡尼的早餐》电影截图
有时,仪式感就是人们在转变社会身份或是生活状态时那个短暂而美好的中间时刻。乔迁新居要举办暖房派对,以加快融入新的居住环境;大学毕业要参加毕业典礼,拍摄毕业照,以纪念学生生涯的结束、社会实践的开始;过生日时,要吃蛋糕、吹蜡烛,代表自己又长大一岁……在仪式的助攻下,人们实现了新的人生转化。
“仪式感”是最直接的爱意表达
现实中,仪式感的出现似乎常常与爱情相关。不管是藏在车后备箱的惊喜还是宣布脱单的朋友圈,在爱里,仪式感就是尊重。黄磊曾在《奇葩说》节目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有一天,那个男的跟我女儿说没有婚礼,我就会跟我女儿说不要嫁给他,连那样的一个仪式感都没有,我觉得是不对的。”
黄磊在《奇葩说》节目评谈及仪式感
黄磊对女儿结婚仪式的看重其实不无道理。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曾提出过一个理论,叫“互动仪式链”。这个理论认为情感是互动仪式的核心。当仪式的节奏造成了情绪感染,人们会在仪式互动中实现共情。这些抽象的情感会附着在当时的情境下,等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境时,从前的共情又会成为推动同样场景下仪式进行的动力。在这样的循环中,仪式感就生成了。
正如婚礼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宣告男女关系更进一步的仪式,这并不在于要有多么华丽炫目,而是在婚礼这个仪式中,男女双方达成了一种想要和彼此走下去的共情感,从此以后,每当回忆起婚礼的情境时,双方仍会想起当时坚定而热切的心情。
说到这里,我们会发现,仪式感往往伴随着爱而来,在爱情里,你的付出往往会成为你日后最值得回忆也最难忘的部分。
根据真人事件改编的英国短片《Mind The Gap》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英国播音员奥斯瓦德·劳伦斯2007年去世后,他的妻子玛格丽特经常去播放他声音的伦敦地铁站,从不搭乘地铁,只是静静地坐在站台边,只为听一句丈夫生前录制的报站语音“Mind The Gap(小心脚下间隙)”。
短片《Mind The Gap》截图
对于玛格丽特来说,听一听丈夫的声音,就是表达思念最好的仪式感。真正的仪式感从来不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是用钱就能堆砌,也不是用高大上就能衡量,而是认真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有仪式感的目的是让自己感觉到自己在生活。它或许是柴米油盐的生活里,每天互道的一句早晚安,下班时犒劳自己的一场电影,闲暇时打理的几盆花草。
而对于杨沛和王园园来说,仪式感是录了三年的求婚视频,是即使你坐上隔离大巴也迫不及待对你说出的那句“嫁给我吧”,是彼此相处中点点滴滴的甜蜜与温暖。
如果说仪式感的真谛是热爱生活,那生活的本质就是让自己快乐。从今天开始,不妨试一下,在白开水一样的生活里偶尔加一颗糖吧。
参考:
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 M] .赵玉燕,欧阳敏,徐洪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范热内普.过渡礼仪[M].张举文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0.
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