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僧
你要整理的不是衣柜,而是肮脏的生活
又到了换季的时候,每次打开衣柜都会头疼吗?各式各样的衣服七零八落,找不到想穿的衣服,懒得穿的衣服堆积如山。
不论你信不信,你衣柜的样子就是你生活的样子。如果你的衣柜整洁有序,职业装和家居服摆放合理,那么你每天早上起来就不会因为想着穿什么,怎么搭配而伤脑筋,进而你能从容的洗漱、化妆、早餐、上班。如果你的衣柜乱做一团,那么你的家居环境必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你的电脑桌面大概也是一团糟,你的工作和生活估计也是匆匆忙忙冲突不断。
有三个名人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有非凡的成就,却从来不会将精力放在如何穿衣搭配上,因为他们要做的决策太多。第一个是乔布斯,他从来都是穿着黑色的高领毛衣,松垮的牛仔裤,运动鞋。第二个是扎克伯格,能看到他穿的衣服基本上都是灰色的T恤。第三个是奥巴马,作为总统他的衣服只有深蓝和黑色的西服。
要想告别乱糟糟的生活,首先就要懂得如何整理,不仅仅是整理你的衣柜,而是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张的工作,铺天盖地的信息,可怕的惰性容易使人陷入混乱,丧失热情和创造力。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传统的整理方法早已过时。现在不仅资料需要整理,环境、信息、生活、思维、人脉都需要整理。
日本职场达人小山龙介的《整理的艺术》一书以亲切幽默的方式传授了90种简明实用的整理术,帮助你整出高效率,整出好生活。
《整理的艺术》
第一章介绍了各种资料的整理术,有18种方法,简单来说就是三点诀窍。首先是电子化,其次是集中化,最后是同步化。
电子化就是指将任何纸质的资料通过扫描、拍照、输入等方式变成电子档。电子档的资料更容易管理和检索,便于携带。可以在需要时打印,甚至是到达目的前再打印。
集中化就是将各类资料分门别类的命名,再根据项目、时间、文件夹等统一管理起来。当你需要找资料的时候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翻,你知道所有的资料都在一个地方,只要进行相关的搜索就可以找到。
同步化就是将资料能利用各种类似网盘的工具进行云端同步,这样不论是在家或是在公司,或是在途中都能很方便的调取资料。
第二章介绍的是环境整理术,有15种方法,主要是针对办公环境,大概也可以归纳为三个方法。首先是可视化,其次是多备份,最后是个性化。
可视化就是将一些小物件尽量装入透明的文件袋中,出差用品也是提前准备好,办公桌和电脑桌都要整理干净,桌面上的纸巾、笔筒位置都要固定,抽屉也要进行功能区的分隔。如此一来想要的物件都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效率自然会提升。
多备份则是指笔记本的电源可以在家中、公司、通勤包中都备有一个,这样不论在什么地方都不至于会因为没有电源而不能工作。同时家中和公司的键盘和鼠标也应该保持一致,这样就不会由于交互不一致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可以用“Xmarks”这样的IT工具来瞬间复制电脑运行环境,这样可以保证在不同的电脑上工作台面也一致。
个性化则表现在网页浏览器的控件,输入法的语言栏放置的位置,双显示器的工作区域,办公桌功能区的划分等。了解自己的喜好,进行对应的设置,从而提升工作效率。
第三章是信息整理术,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获取、吸收、创造信息也提供了18种方法。
在获取信息方面,首先就是要整理书架,无用的,不会再看第二遍的书籍都要处理掉,让书架上放的都是有用的内容并留下更多的空间给新书。用RSS阅读器自动收集信息,看杂志、报纸要抓住重点,一些视频甚至可以用1.5倍的速率来观看。
在信息的吸收方面,则要充分的利用标签、书签、印象笔记这类工具来做整理和笔记,还要充分利用各种搜索引擎来获取更深层次的解读信息。
创造信息则是自己在获取和吸收信息了之后,通过个人博客、微博等工具有条理的整理出笔记、书评、日志、感想等。
第四章是生活整理术,讲究的是先将生活常规化之后,再制造一些惊喜,介绍了11种方法。大概可以从购物、社交、生活三个方面进行规划。
购物方面建议更多的是网购,并且利用便利店收货来便捷的购物。对于周期性的消费品尽量购买同品牌,避免每次挑选,适当囤积减少担忧。
社交方面要尽量拒绝无意义的聚会,可以以工作忙为由脱身。多发掘“第三场所”,即除了家和公司以外的地方,更好的进行创意相关的工作。
生活上则要对自己的衣物要按照穿着顺序进行整理,避免早晨的烦恼,其实就是前面说的衣柜整理。家居环境也要定期的打扫,避免脏乱影响专注力。同时建立适合自己的饮食模式,对营养也可以进行管理。
第五章是思维整理术,即如何更好的进行思考和创作。很多需要进行脑力工作的人士经常思维枯竭,或是思维混乱,那这个时候就要对自己的思维也进行整理,这一章也介绍了14种方法。
首先就是利用外界环境的改变来打开思路,比如利用香精、干花等物品来唤醒大脑,比如离开固定的空间通过散步来发散思维,比如换个笔之类的物件来激发灵感。
其次是通过ToDo、思维导图等软件工具来梳理自己的思路,还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发现更新的观点。
第六章是人脉整理术,人具有社会属性,所以社交必不可少。我们在各种场合收集到的名片,添加的各类SNS好友都是人脉,这些信息也同样需要管理,否则也可能会带来糟糕的人际关系。书中也介绍了14种方法。
对于收集到名片首先进行扫描、录入,涉及到交换名片的时间,以及对应联系人的备注。扔掉沉睡一年以上的名片,这些基本上都是无效人脉了,不需要再花精力。如果可能尽量采取电子名片的交换方式,这样可能会有更多的信息并且能及时更新。
对于人脉也需要维护,比如发送个性化的电子期刊(通常是个人的博客文章等),作为中间人牵线搭桥,通过社交软件对想认识的人做更多的了解,通过举办演讲会、行业活动来结交想认识的人等。
《整理的艺术》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介绍一些家居环境的收纳技巧,而是聚焦提升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对资料、信息、思维、人脉进行系统的整理。实体的物件或许整理起来并不复杂,但是那些虚拟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容整理起来的确是一门艺术。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居住和办公环境整洁明亮,工作需要的资料、信息集中有序,思维活动有章有法,人脉也是井井有条,那么你的生活又怎么会一团糟?你将不仅能有条不紊、高效轻松的工作,更能自然舒服、开心幸福的生活。
你每天都很忙,并不代表你活得有意义
在我们一个简书作者的微信群里有一个很爱写作的大叔,他白天要工作,下班后要陪家人,所以他都是每天起得非常早去写作。按照他的话就是人生有三季,早上四点半到八点是兴趣季,八点到傍晚下班是工作季,下班后到睡觉是家庭季。相信这位大叔工作也不会很轻松,但是他这么忙还是很好的照顾到了家庭和自己的兴趣,不得不令人佩服。
我身边也有很多看上去很忙的人,每天晚上加班,甚至连周末也没空休息,一眼看过去也是没精打采的样子。我自己曾经就是这样的情况,那个时候当产品经理,自己的团队成员都在外地,白天基本上是在各种电话会议中度过,晚上仍然会被无数微信工作群里的人@,还需要到产品论坛里回复五花八门的用户问题。那时的我感觉自己除了睡觉就是在工作,包括吃饭和上厕所的时间可能都在处理各种工作问题,完全没有了自己的私人时间,更别提什么兴趣爱好了。
可是每天如此之忙,就代表活得有意义吗?也许你的工作的确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可是如果忙得四脚朝天,没有时间陪伴家人,没有时间享受生活,没有时间学习提升,这样忙碌的日子只会让人身心疲惫毫无意义。
别再抱怨时间不够用了,且看日本职场达人小山龙介教你最先进的“时间整理术”,帮你赶走偷偷吃掉时间的小怪物,让你从被时间追逐的“菜鸟”迅速变身运筹帷幄的“时间整理达人”!
《整理的艺术2》一书将通过89个时间整理魔法,帮你停下奔忙的脚步,帮你把工作效率提高3倍,让你省下时间尽情享受生活,为你变幻出一个更惬意、更从容的人生。
《整理的艺术2》
第一章介绍的是“ToDo妙招:瞬间改变人生”,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三个方面,首先是将任务可视化,其次是养成好习惯,最后是适当奖励自己。
任务可视化很好理解,如果你每天的工作任务很多,但是你都记在脑子里这样肯定会混乱没有主次,因此通过便签纸将各类任务都纪录下来,分门别类,再根据优先级依次处理完。这样就不会遗漏任务,也不用总想着有事情没处理完。
养成好习惯包括不要“一心二用”,人不是电脑不适合多线程工作,在多个任务中频繁切换反而会浪费时间,应该要集中精力依次处理掉一个个任务。一些两分钟就能搞定的事情就先处理掉。把中长期的目标进行分解,并想成习惯,这样有助于达成目标。
对于阶段性的成果,战胜了自己惰性的任务(如锻炼),可以对自己有适当的奖励。这样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激发自己不断完成目标。
第二章介绍的是“日程安排妙招:把握生活的节奏与旋律”,归纳起来也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日程表的录入技巧,其次是日程安排的技巧,最后是番茄工作法。
日程表是依靠录入而不是记忆的,可以通过Google Calendar这样的工具录入各种日程,并进行手机、笔记本、电脑之间的同步。对于私人的日程要进行橙色标注,重复的工作在日程表中也要设定为“重复”,从而形成习惯。
日程安排也有很多技巧,比如星期一不要会客,避免过于匆忙而遗漏事项,星期三则是安排会面的好时间,还有星期五的晚上不建议去喝酒而应该尽量安排好下周的日程,从而更无负担的享受周末时光。
番茄工作法在很多书籍中也有介绍,大意就是每工作25分钟就休息5分钟,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采用这样的工作方法也能轻易的对每个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和产出进行比较。
第三章介绍的是“时间效率妙招:爵士乐型集中力与迷幻音乐型集中力”。这一章我认为有点因人而异,首先有的人并不喜欢边听音乐边工作,可能很容易被音乐弄得不专心,其次爵士乐和迷幻音乐不一定适合所有人的口味,如果听着自己不喜欢的音乐类型工作,我想效率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所以这章中关于音乐的部分仅做参考即可,或者你可以尝试工作时听不同的音乐然后看是否能帮助你提高工作效率。
这一章还介绍一些提高注意力的技巧,比如在思维混乱的时候戴上眼罩和耳机,调整呼吸,比如到没有人的会议室进行工作,比如对工作环境进行整理和清洁都有助于集中精力。
还有就是充分发掘第三空间,即除了家和办公室以外的地方,比如度假村和温泉、联合办公空间(有点类似国内的3W咖啡馆),在这些地方工作可能有更特殊的氛围从而提高效率,节省时间。
第四章介绍的是“时间投资妙招:把时间用在刀刃上”。简单来说可以分成三块内容,一是花时间投资自己,二是充分利用空闲时间,三是给自己和家人时间。
花时间投资自己为的是付出时间收获经验,进而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同时对自己的投资还表现在单位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上。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基础性自我投资,比如英语能力、演讲能力在以后都会持续产生价值。
空闲时间包括工作中的20%时间,可以用来搞自己的研究,同时为了节省时间应该居住在离公司近的地方。还可以进行“周末创业”,创造工作以外的价值。
除了工作时间、自我提升的时间,剩下的时间要给到自己和家人,就如同文章最前面提到的爱写作的大叔一样,陪伴家人花费的时间也是值得的。
第五章介绍的是“团队合作妙招:加强协作,让团队时间翻倍”,总结起来也是有三种方法来提高团队合作效率。首先是团队沟通方式,其次是团队成员组成,最后是团队任务分配。
团队沟通方式上可以利用一些项目管理的工具,文件夹共享、Facebook群组这些电子化的方式进行交流。其实现在国内也有很多移动办公软件都有助于团队之间的沟通。一些重要的会议还可以采取站会的形式。
团队成员组成方面要有不同能力的“七武士”,也要有不同性格的人,这样大家才能互补形成合力,配合起来会更顺畅。
团队的任务分配也有讲究,一方面要将任务分阶段,一方面要将不同的任务分配给最合适的人,还要尝试将常规化的工作外包出去,这样才能创造最大的团队绩效并节省时间。
第六章介绍的是“计划妙招:人生的微分与积分”,讲的是通过制定计划来让人生变得有条理,可以分为定什么计划,如何定计划,以及计划的执行。
在定什么计划方面可以先做自己的季度计划,并在计划上体现季节感并跟上时代,对于一些特定的事项,如旅行也可以单独制定合理的计划从而避免忙乱。
定计划的方式可以从目标倒推来制定,并设定阶段性的目标。
人生计划或是梦想可以设定为手机待机画面,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写出来,从而督促自己执行。
《整理的艺术2》用最简单易懂的方式教你掌控“时间”这一最宝贵的人生资源,它既从细节上教你整理零散的时间碎片,又从宏观上帮你规划人生的时间蓝图;它不仅能让你学会整理时间,更能帮你找回人生目标。
所以与其每天感叹自己忙忙碌碌没有时间,过着没有意义的人生,不如先学会如何整理自己的时间。上帝每天给每个人都是24个小时,但是给每个人又都不是24个小时,最重要的是看你如何花掉自己的那24个小时。只有整理好了自己的时间,才能告别混乱的状态,扫清人生的疲惫。
没有创意不是因为你笨,而是需要整理思维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最喜欢语文考试,每次看到作文题总是能提笔就写,而那些会考试的优等生经常为那800字的作文绞尽脑汁。我的作文本上从来都是各种洋洋洒洒几千字的文章,经常被老师作为范文在课堂上读得口沫横飞。那个时候同学经常问我怎么那么会写作文,我自己竟然也不清楚。
现在想想大概是因为我爱看各种杂书吧,从《读者》到《知音》,从《故事会》到《科幻世界》,从《少男少女》到《恋爱.婚姻.家庭》,从《机器猫》到《圣斗士》,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还有各种不知道哪里来的童话、禁书、黄书,而这些书从来都不是那些好学生们会看的。或许正是有了五花八门的输入才会有了各种各样的输出。
昨天在我们一个写作爱好者的群里有个人说写作最后拼的就是体力,其实我深有感触。现在这个时代会写的人实在太多,能展示自己文字的平台也是层出不穷。就如同简书里的签约作者们,相信没有哪个是靠几篇文章就获得签约的,无非都是需要持续的高质量输出才能获得认可。或许体力是保证持续输出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有条理的思维,那么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除了各类文字工作者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意,很多脑力工作者也同样需要。抓耳挠腮冥思苦想还是思维卡壳、灵感枯竭?其实并不是因为你笨或是脑子不够用,而是因为头脑中的输入太多缺少条理,你要相信创意也是可以被整理出来的。
你想突破工作、学习的瓶颈期吗?你想改变低迷的现状吗?你想给单调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吗?那就跟随创意实践狂小山龙介一起,用创意点亮生活吧!《整理的艺术3》一书通过89个创意妙招帮你捕捉灵感瞬间,突破职业瓶颈,激活创意潜能,让你随时随地创意爆棚。
《整理的艺术3》
第一章介绍的是“信息处理妙招:留住稍纵即逝的创意”。简单来说就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要随时随地纪录下创意,第二个方面就是要整理好已经纪录下的创意。
为了做到随时随地纪录下创意,需要借助一些技巧,比如手机挂件或是钥匙扣上可以带一支笔,这样就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纸片上纪录瞬间产生的思维火花。虽然也是可以用手机来纪录,但是由于要经历点亮手机,解锁,打开特定的App,再用输入法打字可能会比较慢。当然在没有很紧急的情况下利用手机的记事本、语音备忘录也是可以记下创意。
这些被纪录下来的零零散散的创意如果不做整理也是毫无意义,所以也要采用一些方法来汇总和整理。比如利用思维导图将分散的创意关联起来,比如用时间顺序、项目文件夹等手段将不同的创意归类。甚至可以用博客、社交网站来分享和扩散创意,从而获得更多的创意。
第二章介绍的是“时间管理妙招:抓住灵光一闪的瞬间”。这一章的内容其实在《整理的艺术2》一书中也有涉及,主要就是介绍有条理的日程安排,包含日程安排的技巧和日程管理的技巧两个方面。
在日程安排上要注意星期五晚上就确认下周的日程,耗时15分钟以上的工作都要纪录到日程表中,开会的时间也控制在15分钟内,同时让自己的日程表有一定的“弹性”。
日程的管理上则要充分利用手机和电脑的同步,用零碎的时间来搞定ToDo列表,充分使用周视图的日程表,如果可能还可以同时纪录别人的日程表。
第三章介绍的是“整理妙招:用编故事的方法构建信息数据库”。本章内容中介绍了诸如名片、书籍、美食卡片等整理方法,感觉更偏重是对人脉、知识、经验的一种整理。
对于“编故事的方法”,可以参考用照片来创建故事数据库这一节的内容,照片可以把很多形象化的内容进行保存和展示,这样就会更有助于激发创意。
对于不好记忆的内容可以采取“添油加醋”的方式来帮助记忆,通过漫画的方式也有助于记忆和发挥。
第四章介绍的是“五感妙招:品味来自眼、耳、口、鼻、身的感动”。脑力工作者如果一直自我思考难免会陷入僵局,本章主要就是介绍一些通过自己的五官来激发创意的方法。
比如早起淋浴的时候可能会产生好的创意,比如戴上眼罩减少视觉刺激可能会更能集中精力,还可以到工作以外的地点、客户现场考察来激发自己的创意。
同样的,如果实在遇到思维卡壳的情况不妨跟同事做一些互动,用笔写写画画,或者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播放自己喜欢的歌曲,走动走动都可能找到突破口。
第五章介绍的是“思维妙招:与创意邂逅,与创意离别”。这一章其实主要讲的就是获取创意的途径和几种思维方法。
获取创意的途径上要善于利用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以及类似“知乎”这种论坛获得陌生人的帮助。同时还可以通过多看点“好东西”,改变语调等方式来激发创意。
这一章还介绍了各种思维方法,比如“阴阳思维法”、“三角思维法”、“曼陀罗九宫格法”、“同义词词典法”、“单人创意头脑风暴”等。
第六章介绍的是“构思妙招:改变固有视角,借鉴成功方法”。这一章与其说是介绍妙招,不如说是转换思考方式。
向尊敬的人偷学“方法”并不可耻,模仿大人物复制伟大创意也是成功捷径,还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者有个有意思的观点就是替换和创造人生的“分母”。分母就是自己的舞台,分母越大舞台就越大。用当前中国人的网络流行语就是“斜杠青年”。就像简书平台里有不少作者除了有本职的工作,还有作家身份,培训讲师的身份一样。多重身份接触的知识、环境、人脉会更广,思路也会更开阔。
第七章介绍的是“决策妙招:留出空白,等候创意降临”。这一章主要是建议每个人应该有适合自己的工作章法。
以会议为例,会议要有四大法则:设定目标,明确规则,确定角色和准备工具,从而避免漫长又无效的会议,日程表也应该跟会议纪录配套使用。
同时要认识到80%工作可能都是低绩效的,需要识别出来,还要注意越重要的事情越容易被忽视。在迷茫的时候找人聊一聊,请求上司协助都是不错的方式。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再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日渐复杂起来。此时仅仅依靠知识和技能,已经不足以帮我们解决问题,我们更需要的是创意,是创新思维与问题碰撞迸发出的火花。
人只有在不断思考中才能成长,而好创意并非可遇不可求。喝咖啡、散步、洗澡等等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小事或许都可以变幻丞开启创意大门的金钥匙。
作为一个脑力工作者,你的同事总能文如泉涌,新奇点子一个接一个,而你却时常思维卡壳,创意枯竭,这并不是由于你比他们笨,只需要在平时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有效整理,好的创意自然会源源不断。
要升职,先升值
这几个月一直在做招聘,看了各式各样的简历,面了各种各样的求职者,最终能通过几轮面试的人寥寥无几。90%的求职者在简历筛选阶段就会被淘汰,要么工作经验不符合,要么学历专业不符合,要么跳槽频繁稳定性差。剩下的10%可能只有一半的人经过电话沟通后被预约到现场面试,能够通过三轮面试的候选人少之又少。通过面试后在沟通待遇和Offer环节谈不拢的又有一定的比例,拿了Offer之后由于各种原因主动放弃的又有一部分,所以真正能入职并通过试用期真的不容易。
之前写了一篇文章《辞职之前你真的想清楚了吗?》,文章的大意是在辞职之前要做充分的考虑,不要冲动离职。部分读者有些误会,以为我是劝说大家不要离职,能忍则忍。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都要工作几十年,不可能在一家公司工作一辈子,所以只要你考虑清楚了,跳槽也没什么问题。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跳槽呢?好像是马云说的,员工跳槽不外乎两个原因:1、钱,没给到位;2、心,受委屈了。所以我们期望通过跳槽来获得待遇和职位上的提升,换个环境来告别憋屈的工作氛围。那么我们是否也该先考虑一下你在原公司为什么没有升职?真的全是上司、老板、公司的原因吗?
很多面试者被问到离职原因,回答是觉得公司平台发展有限,公司产品有问题,上司不能教导提升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等等。但是我们这些面试官看过太多简历,面试过太多求职者,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出问题所在。
比如很多面试者每份工作都不到一年,在每个公司都是相同的岗位,工作了好几年拿出来展示的东西都没多大的长进。有的人学历不高,也不想着边工作边提升。问业余时间做什么都是看电影、打游戏、旅游、吃,却没有学英语、上培训课、参加业界交流这些提升自己的内容。当问到一些前沿的知识,流行的趋势,行业的发展,竞品的分析也是一脸的茫然。这些人总期望通过频繁跳槽来获得涨薪,却没有想着在当前的公司做得更好,得到领导赏识。
所以当你在期望升职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升值了没有?你不过是相同的事情在不同的公司做,一个经验用了好几年,这样的你又如何能要求公司给你多大的回报?
《整理的艺术4》
工作几年还在原地踏步?天天加班也拿不到理想业绩?频繁跳槽好工作却总也轮不到你?职场人想要升职加薪,摆脱“穷忙”的命运,就要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整理的艺术4》一书针对职场人想学习却苦于没时间、没精力、没环境的情况,切实提出了89个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案。作者小山龙介是日本最受欢迎的整理达人,他独具慧眼的将“整理术”的理念融入职场学习法中,教读者灵活运用时下最流行的数码产品和软件,以最短的时间和最高效的手段将学习乃至生活变得井井有条。
第一章介绍的是“工具整理术:为职场人量身打造学习工具”。平时工作中除了业务必须要用的技能和软件、硬件外,还有很多提升效率、学习充电的工具和方法。这一章主要就是介绍了一些工具和方法。
在工具方面,可以用思维导图来把握知识结构,利用EverNote来创建“个性化词典”,还可以利用Google Documents来共享学习笔记,并通过专题型网站来汇总信息。
在方法方面,要充分利用“声音”学习法,比如用耳朵听知识,用录音笔将知识转化为声音,不懂的内容先通过朗读来背诵,模仿老师的语调来加强记忆等。
第二章介绍的是“时间整理术:化整为零,多线并进”。平时的工作很繁忙,还有可能晚上、周末遇到加班,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大块的时间来学习充电,因此利用好碎片化时间提升自己是很有必要的。这一章介绍了一些可以被利用起来的零碎时间,还有一些提升效率的技巧。
零碎时间包括上下班坐车时,等人等车,吃饭时,睡觉前,这些很容易被忽视的时间都可以被利用起来。如果你因为房租等原因不得不住在离公司远的地方,那么每天花费在上下班途中的时间肯定不少,如果只是发呆、补觉、听音乐、刷朋友圈、看视频那么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如果用于背单词,练听力,阅读,日积月累就会升值。甚至如果是班车,有座位的地铁,可以用笔记本电脑,那么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提升效率的技巧也有不少,比如利用“同时学习法”,可以边锻炼边学习,边做家务边学习,边看美剧边练英语。花钱上课,强迫自己学习,将通过考试作为阶段性的冲刺目标等。还有清晨、长假适合进行“输出型学习”,而睡觉前则适合“输入型学习”。
第三章介绍的是“考试整理术:大胆取舍,把精力用在刀刃上”。我们有时候为了提升学历、获得证书、专业认可等都需要进行考试,有时候需要学习的内容不见得会对以后有用,只是为了获得一个证件使自己升值。那么这种考试就要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
在准备考试阶段要将所有的教材遵循“One Pocket”原则,即所有需要复习的内容都放在一起,不要七零八落;教材可以尝试倒过来读,要花一半的时间用于做题,已经做对的题不需要再做第二遍等;
考试之前如果复习时间不够,要大胆“押宝”,对比各补习学校制定的标准答案。考试时要先做拿手题。有的考试可能要进行好多门,比如自考,那么就可以先考难度适合自己的科目。
第四章介绍的是“习惯整理术:巧用妙招,让自己爱上学习”。既要工作又要学习,难免有时会应付不过来,或是压力大,没有办法坚持,因此让自己爱上学习也十分重要。这一张介绍了一些方法来提升自己对学习的兴趣,从而养成习惯。
首先不能依赖毅力学习,这样会很容易坚持不下去,而是要先找到自己学习的动机,尝试定义五年后的自己,每天战胜昨天的自己。如果可能还可以找个学习伙伴相互督促,共同进步。
可以学习最前沿的知识,成为众人崇拜的对象,通过“可视化”的阶段性目标不断激励自己,在社交媒体上“打卡”来让更多的人督促自己。每完成一个学习目标或任务可以用美味的甜品来奖励自己,让学习变得快乐有盼头。
第五章介绍的是“环境整理术:改善身体状况与周边环境”。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也非常重要,如果在自己不喜欢的环境中学习是一种煎熬,也不会有什么效率。但是不会任何地方都有合适的学习氛围,所以整理出一个适合自己学习的环境也十分有必要。
如果家里人多,会被家人、孩子、宠物等打扰,那么不妨到咖啡厅中学习,甚至可以租自习室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同样的,在散步的时候也可以同时学习。
环境方面可以通过薄荷、柠檬草等香味来控制注意力,饮用花草茶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调暗房间灯光,调低空调温度来使自己集中精神。整理书桌、在身边摆放黄色物品,听佛经,腹式呼吸,盘腿而坐,适当节食都有助于使自己进入学习状态。
第六章介绍的是“语言整理术:把握语言的规律与变化”。这一章其实主要就是介绍学习外语的一些技巧。虽然说有的人工作可能不需要用到英语,但是随着这个世界的扁平化,有不错的外语能力也可以为自己升值加分,毕竟很多外企、港企都是对外语能力有要求的。
首先可以通过一些软件来背诵单词,比如扇贝单词App,同时要保证每年有1000小时练听力。前面已经介绍了很多碎片化的时间,在车上,跑步散步,等车都可以作为练听力的时间,甚至也可以把看没有字幕的美剧作为练习听力的时间。
光练不行,还要学以致用,可以想办法跟外国人聊天,利用Skype上便宜的外教课来检验自己的英语会话能力,通过“影子练习”来达到母语的说话速度等。
第七章介绍的是“职业整理术:学习是一种人生态度”。持续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职场上的升值,更可以将它视为一种人生态度,或者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方式。
首先对于学习过的知识要尽可能的马上实践,把自己的工作变成一个个“案例”,通过审视这些案例不断改进自己的绩效。通过学习来扩展人脉,需要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除了工作业务领域的知识还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横向扩展职业,为职业生涯上一份双保险。用20%的工作时间来搞自己的研究,始终走在前沿,最大化学习的投资回报率。
那些比你聪明的人还比你勤奋,那些条件比你好的人还在刻苦,你自己从来没有想过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给自己充电,总是活在自己的舒适线以内,业务技能没有长进,工作绩效没有突破,自己都还没有升值,又何来职场上的升职?
就像简书里有很多签约的作家,除了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每天早起、熬夜写作,很多所谓的写作爱好者都还没写几篇文章又凭什么期望获得广大读者和编辑的认可呢?
或许现在给你的钱不到位,你的心也在受委屈,但是要知道你的职业生涯会非常长,有三四十年,何不先让自己升值再去要求其它的?没有一个领导或公司有义务根据你当前平庸的表现来判断你日后的发展潜力。
所以还是那句话:要升职,先升值!
作者简介:简书、今日头条签约作者,LinkedIn专栏作者,随手记等各大财经类平台特邀理财作者。已出版个人理财书籍《理财要趁早》、《轻松做财女》、《理财趁年轻——愿你过上想要的生活》,职场励志书籍《努力,是为了可以选择》、《职场精进之路——从巨婴到大咖》、《毕业五年,拼什么成为5%的人》等。微信公众号:沐丞的自由生活(ID:mucheng-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