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李鹏飞 通讯员 高颖楠
9月26日,上午9时,随着M-8直升机在内蒙古大兴安岭航空护林局根河机场缓缓升空,一条12余米长的“航空护林 保护生态”防火宣传条幅迎风招展,拉开了“砺剑兴安”2021北方航空应急救援综合演练的帷幕。
“发现火情,立即启动紧急预案,GA-8固定翼飞机继续盘旋侦察火情。”随着一声令下,地面扑火队伍快速响应,一架架担当救援重任的直升机相继起飞,M-171直升机机载特勤突击队员,索滑降地面开辟机降场,M-26TC直升机机载根河森工公司专业扑火队员机降灭火……
内蒙古大兴安岭航空护林局综合办公室副主任、飞行观察员邓晓宇介绍说,“GA-8固定翼飞机,主要用于空中巡护、侦察火情、卫星通信视频传输等。”它所搭配的卫星通信传输功能突破传统微波传输的距离限制,在火场侦查过程中,可以将火场的可见光视频、红外视频、火场照片等第一手信息实时回传至指挥中心,为指挥部提供更加直观的扑火决策依据。
随着GA-8飞机在火场上空盘旋,一条条火场信息通过飞行观察员第一时间反馈至前方森林灭火指挥部。
航空护林局现有14名飞行观察员,每年春季防火期开始,平均随机飞行80多个小时,主要承担航空护林观察、飞行灭火等飞行工作,邓晓宇就是其中之一。
经过一年的专业学习培训,邓晓宇于2014年通过北方航空护林系统的认证考试,成为一名飞行观察员。作为飞行观察员需要熟练掌握和应用机降、索滑降、吊桶、化灭等各项飞行灭火技术,以及GPS、地理信息标绘仪等辅助设备的操作使用,了解巡护区内自然、社会情况和火灾发生发展规律,掌握防扑火设施的分布和扑火兵力部署等情况,根据火场情况,提出飞行灭火建议,协助指挥员制定灭火方案。
此次演练以航空应急救援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为背景,展示索滑降开辟机降场地和灭火作业、机降灭火作业、“人、机、车”一体化(外吊挂山猫全地形车),利用空中优势,兵力快速投入火场,第一时间处置火情并实施多点布兵;直升机吊桶带速度抛洒、机群吊桶灭火、地空密切配合扑灭林火等。在物资投放演练中做到了突破地面交通限制,及时为作战一线吊篮投放扑火物资,充分发挥了航空救援的优势。
“直升机吊桶灭火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根据火场态势选择带速度抛洒、悬停、选点作业,形成地空协作、人机配合的立体作战体系。”航空护林局航护部部长袁忠芳介绍说,航空护林局租用了包括 K-32、M-8、M-171、M-26TC等机型,涵盖了重型、大型、中型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按照森工集团应急救援要求,靠前驻防,基本具备了覆盖林区北部、辐射周边的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在防灭火作战中,通过直升机吊桶机群跟进衔接方式进行喷洒作业,控制蔓延较快或燃烧强度较大的火头,同时也可向地面人造水池和灭火车辆提供水源,消灭余火和地下火。
演练还包括直升机全灾种应急救援科目展示,绞车救援、投放沙袋、组合式金属沉箱,直观展现了直升机在火场或应急救援一线,为被困人员或受伤人员打通“空中救援通道”,快速,高效封堵堤坝决口或管涌,充分体现了航空护林由单一防火向“全灾种、大应急”方向转变。
“此次演练成功检验了人、机、车协同作战水平,提升了航空应急救援组织指挥体系和应急处置能力,积累了全灾种救援实战、多机种配合、多部门协作的经验。”航空护林局机降大队队长陆坤说,演练囊括了直升机、固定翼飞机、专业扑火队等救援力量,融入了绞车、航空担架、以水灭火、吊桶灭火等现代应急救援装备和技术,全面加强了队伍的整体作战水平和综合救援能力。
“此次综合演练拓展了航空护林队伍的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扩展了航空应急救援科目,更好地适应 ‘全灾种、大应急’的工作需要,既提高了我们的服务意识,也检验了专业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航空护林局副局长、满归航站站长沈显成介绍说,此次演练以“实战化、模拟化、正规化”为训练目标,进一步贯彻落实“两个至上”的要求,积极探索科学、高效、安全的应急救援方法,强化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信息传递、组织指挥、联动协调、现场处理的应急处置能力,做到了精准演练,确保实现精准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