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自诩走在时代前沿的年轻人来说,世界上最神秘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中年女人的KTV,另一个则是中年男人的私家车。
如果说前者的意义在于自由灵魂的释放,那么后者至少表面看上去承载的是对家庭责任的证明。
然而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正如一位智者所说(不是),车是男人的第二个灵魂栖息地。
或许是出于本能的趋势,或许是出于阅历的累积,每一个拥有私家车的中年男性,都会不约而同地在一样的地方留下只属于自己的印记——
那就是车载音乐歌单。
你永远都不知道,一个看上去已经被生活压弯了腰的男人,为什么只要坐在驾驶座上打开那个小小的音响,就能瞬间重现年轻的光彩。
伴随着一首《美丽草原我的家》,上了车的感觉就像上了马;
即使是在堵成塞子的大马路上,也能想象自己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地飞翔。
我强烈怀疑印小天就是草原歌曲的资深爱好者。
而听到李丽芬的一句“爱江山更爱美人”,音韵流转间尽显豪迈与柔情;
他们平日里喜怒不形于色的脸庞上,也会突然间浮现出一丝带着忧伤的微笑。
正如一位网友所言:“我爸每次坐在驾驶座上,第一件事情就是插上车载U盘,按在放大音量键上的手迟迟不肯松开。”
而这让他们如此珍视的歌单组成通常是——草原牧歌100首、军旅歌曲100首,再加上劲爆DJ曲目150首。
要我说,这个世界上最能摧毁亲子关系的代沟,恐怕就是听歌品味了。
如果妈妈们跳广场舞时的土味神曲,还能通过“眼不见心不烦”的方式进行有效规避;
那么爸爸们的车载音乐就像是狭小空间中的精准狙击,不仅威力十足,更让人无处可逃。
没有说草原歌曲不好的意思。
十一假期时,Vista阿云嘎跟爸妈相约去爬山。一家人本来其乐融融地品味着久别重逢的喜悦,直到爸爸打开了车载音箱——
一首激昂澎湃的《为了谁》迅速充满了整个车厢。
本以为这已经是整个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
结果到了副歌,平时从来不苟言笑的爸爸突然热血沸腾,用颇为业余的“美声唱法”与祖海开启了激情对唱:“你是谁~为了谁~”
全方位立体式的环绕,加上歌词中突如其来的哲学质问,让Vista阿云嘎如今回忆起当时瑟缩在后座里的样子,仍然心有余悸:
”我当时害怕极了。脑子中唯一的念头,就是下次坐爸爸的车一定要带上降噪耳机。“
但如果她能对中年男人对车载音乐的品味有着更深的了解,就会明白像这样的经历,在高手面前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
别的不说,就说那些常年占领家里车载歌曲播放量榜首、吟唱蒙古草原或西北高原的民族歌曲;
就经常让年轻的心灵遭遇突如其来的挑战。
想想看,刀郎那沧桑的嗓音和高亢的旋律在耳边盘旋两个小时,你经不经得住?
循环播放“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20遍,你是不是觉得自己这辈子都喝不完这缸酒摆脱不了这首歌了?
我爸:siri,请播放《鸿雁》!
我:siri,麻烦你请闭嘴。
更别说还有些思路清奇的爸爸们热衷于欣赏一项小众艺术——呼麦。
平时听着还不觉得,但一旦坐进了汽车这个密闭的空间,四周回荡着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呼麦声;
让人觉得坐的不是汽车,而是一艘汽船。
心中唯一的念头,就是渴望这段旅途短一点,再短一点。
车载曲库的另一个品类,尽管在爸爸们的车里出现频次较低,杀伤力却只强不弱——
那就是,DJ版。
有时候我都觉得,DJ混音功能可能就是为了开车这个行为而设计的;
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在我爸/我叔/我大爷的车里,才能够有机会聆听到这让人头疼的旋律。
“我在我爸的车里,也能感受到同样的绝望。”
歌词中讲述的故事也是千篇一律,从爱而不得到痴心被骗,从孑然一身到沦落风尘;
你说喜欢跟着强烈的节奏点头也就算了,但为什么他们听的DJ版金曲,几乎全都是从苦情歌曲混音来的?
有位网友就表示,自己在高中爸爸送上学的路上听了无数遍DJ版的《追光者》《伤了心的女人怎么了》和《刘海砍樵》。
从此她的小脑瓜里就永远有一个问号:“难道他们觉得配上动次打次的旋律一边抖腿一边哭,特别带劲吗?”
但一个无情的事实是:再怎么受不了,掌握着车载音箱控制盘的永远是爸爸们。
甚至如果你向他们推荐自己喜欢的歌,大概率只会被嫌弃为“听上去要死不活”。
有机智的朋友试图采用曲线救国的方式,在车载音响里塞满了流行歌曲;
然而下一次坐上这专属于中年男人的座驾,扬声器中传来的依然是韵律十足的蒙古小调。
毕竟,无论是欧美圈钟爱的Taylor Swift、The Weekend,还是文艺小清新喜欢的陈粒、陈奕迅;
一旦进入了中年男人的汽车,都比不上乌兰托娅的一首《黑骏马》(最好还是DJ版)。
但凭借这点就能给爸爸们扣上“不懂欣赏”的帽子?
那也太不公平了。
平时不怎么开车的年轻人大概无法了解,在车载音乐这个神秘的流派当中,遵循的本来就是另外一套评价体系。
我们平时评价一首歌高不高级,可以看歌词的文采、看旋律的弹性、看唱腔的多变;
然而爸爸们对于车载音乐的品质判断只有一种标准,那就是提神。
在行驶的车辆中,坐在驾驶座上的那个人听的不是歌,而是一种类似咖啡因的功能性BGM。
正如某位才华横溢的网友所说:“每一次开车都是游走在死亡的边缘,浓浓的恐惧像一样迷雾笼罩着每个司机,唯有DJ和草原歌曲才能照亮前方。”
平心而论,很多年轻人听不习惯的民族歌曲,其唱腔和旋律编排上的技巧其实并不算弱。
吉祥三宝中的“爸爸”布仁巴雅尔,他的《天边》成为不少人心中的白月光。
但这显然也并不是中年男人们关注的重点。
不少爸爸们还在使用传统的车载U盘甚至光碟,为了能存更多的歌曲,常常会选择压缩后的“全损文件”;
这也说明,对于坐在驾驶位上的他们来说,能循环播放一路不重样,远远比音质要重要的多。
更何况,想要在车上“欣赏音乐”本来也是一个伪命题。
普通的私家车虽然表面看起来是个密闭的安静空间,但在高速上开起来,迎面而来的风噪路噪可能不亚于有人在你耳边大声唱《惊雷》。
(当然,买得起百万豪车的群体,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中。)
根据一位不具名的专业人士分析,开车时的噪音能把音乐的低频部分完全盖住;
我们脑中“与公路旅行最配”的什么电子迷幻、死亡摇滚,失去了旋律的弹性和各种乐器搭配的层次,就算是音乐发烧友可能也听的一脑子浆糊。
更不要说平时就没什么听歌习惯,现在还要分出主要精力来看路的爸爸们,耳朵感觉到的大概只能是:
于是,他们对于开车时的BGM的要求,就集中在了唯一能听清楚的东西上——节奏。
有一种理论是,在长途驾驶时节奏越接近人心跳的音乐,越能压制烦躁情绪、保持注意力的唤醒水平。
这理论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少我们无从判断,但爸爸们似乎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如果打开他们那个被你嫌弃到不行的车载歌单,你会发现大多数民族歌曲的节奏鼓点,都是清晰但又不过度吵闹;
而DJ版情歌大行其道的原因就更简单——只要动次打次的节奏往上一压,谁还在乎这歌里面唱的是啥呢?
不需要复杂的和弦搭配,也不需要什么高超的炫技唱腔;
清晰而稳定的节奏+易于哼唱又直入脑仁的曲调,配上歌手们嘹亮的嗓音,就能为中年男人们拖家带口的无聊旅程增添几分情趣。
即使堵在收费站的入口,却仿佛驰骋在广阔的祖国大地上、活跃在纸醉金迷的酒吧里。
甚至连DJ混音工作者为什么钟爱苦情歌曲的原因都有了——
强劲有力的鼓点要用缠绵悱恻的旋律来中和,而歌词中那些求而不得的心情,更是能让中年男人一秒落泪。
有时候我不禁会想,年轻人对上一辈的听歌品味嗤之以鼻,是不是因为听的还不够多。
一位自诩意志坚定的小伙亲手为爸爸整理了一下午的车载歌单,然后就意识到自己经历了一场灵魂的升华:
“怎么说呢…现在我觉得我自己是一个草原人,呼伦贝尔就是我的家,DJ何鹏就是国内顶尖电音制作人,乌兰图雅就是我女神。”
你看,并不是只有中年男人才会被这个独特的音乐流派吸引;
就连年轻人也可能为“到底该Pick降央卓玛还是乌兰图雅”而挠破了头。
只不过,历经沧桑的中年人们早已经学会安静听歌,不问出处。
当然更大的可能性是,是他们根本就分不清某一首歌到底是谁唱的。
尽管这些歌手们拥有不同的造型,但是他们的作品库不仅傻傻分不清楚,似乎还可以互通有无。
著名的翻唱女神。
我之前就曾经为了“乌兰托娅和乌兰图雅到底是不是一个人”而困惑了许多段旅途;
甚至忽略了另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为什么降央卓玛作为藏族歌手,成名作却是《呼伦贝尔大草原》?
但这些都不重要了。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她们的歌声会一直在爸爸们的车里回荡下去。
系上安全带,打开音响,中年男人在属于自己的BGM中精神百倍;
也在漫长的旅途中获得了短暂的激情与自由。
所以说,不必抱怨爸爸的车载歌单让人无法忍受;
说不定放着放着,就可能培养出了一个精通民族歌曲和DJ情歌的95后呢。
如果听了十几年还是习惯不了,那就忍着吧。
毕竟,在“谁开车谁选歌”这个至高真理的指引下,你可能直到坐在驾驶座的那天才能把手指伸向切歌键;
然后硬气地对坐在后排的他们丢一句——
“换我来开,我想放什么歌就放什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