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管家
火鸡原产于美洲,但中世纪欧洲人不知道这只奇怪的鸡从哪里来,所以出现了土耳其云、印度鸡、秘鲁鸡等称呼。
不过这并不妨碍这一物种走上欧洲人的餐桌。尤其是在英国——直到18世纪,火鸡已经成为了圣诞晚餐中最具特色且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火鸡“登陆”欧洲之前,各国圣诞晚餐的主菜大多以烤猪、烤鹅、烤鸭为主。除此之外,各国还有各具特色的甜点小吃,比如姜饼人、牡蛎、浓汤肉汁等等。在中世纪,各种禽类都陆陆续续被端上了餐桌,当然这些禽类的稀有程度与食用者的富裕程度成正比。在贵族乃至于国王的晚宴上,天鹅、孔雀等名禽更是菜谱上的常客,尤其是在皇家宴会中,时不时还会出现一些具有异国情调的禽类或鸟类,比如苍鹭和黑画眉等。
这路奢侈之风从《鹅妈妈童谣》中的名篇《六便士之歌》便颇有体现:“唱一首六便士之歌,袋子里装满黑麦;二十四只黑画眉,被装进了一个派!当派被切开,画眉开始歌唱,在国王的餐桌上,这道菜何其香!(Sing a song of sixpence,A pocket full of rye. Four and twenty blackbirds,Baked in a pie. When the pie was opened,The birds began to sing,Wasn't that a dainty dish,To set before the king.)”
虽然上了餐桌,但这些禽类或鸟类也未必就会成为食客的盘中餐。16世纪欧洲一个流行的娱乐活动是将活禽放在派里,当派被切开时,藏于其中的禽类就会飞出来,给客人以惊喜。《冰与火之歌》中,在乔佛里国王与玛格丽·提利尔的婚宴上便出现了这种“大变活鸽”的派,这背后正是中世纪欧洲特有的饮食习俗。
通过这一系列习俗,不难看出以孔雀为代表的稀有禽类,是当时宴会“食物链”的顶端,所以在圣诞晚餐上以孔雀为主菜便不足为奇了。中世纪英格兰的圣诞晚餐,其主菜通常是野猪、孔雀选其一,直到火鸡传入后被后者所取代。火鸡传入英格兰后还孕育了一个用火鸡锁骨许愿的小传统:两人各执许愿骨的一端一起使力掰开,断裂后掰到较大部分的人便可许一个愿望。
所以,“五月花”号上的那些清教徒并不是最早熟悉火鸡的英格兰人,早在他们抵达北美之前,英格兰人就已经食用火鸡了。那火鸡是何时传入英国的呢?有人认为是法国耶稣会或是葡萄牙商人的“功劳”,也有人提出更切实的说法,认为这是英国人自己从北美带回来的——
1542年,一位名叫威廉·斯崔克兰(William Strickland)的小领主兼探险家随着老探险家塞巴斯蒂安·卡波特远航北美的时候,将在弗吉尼亚海岸发现的一个“新物种”带回了英国,这便是火鸡。当时的世界是西班牙帝国与葡萄牙帝国的世界,英格兰人能够独立带回新大陆上的物种是一件颇为荣光的事,威廉·斯崔克兰还因此得到英王颁发的一枚勋章。
威廉·斯崔克兰的事迹证明了当时火鸡流通至欧洲至少有三条路径:西班牙路径、葡萄牙路径和英格兰路径。在感恩节诞生之前,火鸡在欧洲人的食谱上已经拥有了不少吃法:它可以填满料被当做大餐,也可以做成切片或绞肉,同时冷冻鱼鸡也不少见。在大众的认知中,火鸡肉大致被定性成健康便又有些干涩。
当然,直到此时,火鸡在欧洲文化中也无非是带有一点点猎奇色彩的烹饪食材。它身上更具文化负重的那部分,要等到“五月花”号驶抵北美普罗温斯顿港才渐渐开始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