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5日)上午,已90岁的地质学家、老一辈科幻作家柳兴市带着主要由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人员组成的勘探队来到四川彭州龙门山的宝山村寻找古老的铜矿。
刘兴诗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这个矿虽然早有开采,也有矿山小火车运送矿石出山,可是在上世纪60年代后便废弃了。
刘兴诗(右一)在查看专业地图
“说垮就垮,资料无存,我认识的老矿工都没有了,年轻人不熟悉,不了解具体情况。我们必须重新找出来。”
必须重新找出来的原因,在刘兴诗心里,是为了证明这个矿的存在,进而证实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青铜器当年所用的铜、金和玉石就近(几十公里,同一条河的上下游)来自这里,而非传统所谓的千里之外。
刘兴诗(右一)在找矿途中
“关于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铜、金、玉来源,考古学家传统的意见,似乎认为铜来自云南,因为那里有一个人尽皆知的东川铜矿,是一个有名的大铜矿。”刘兴诗说。
在缺乏古代文献佐证的前提下,目前的相关研究常通过与铜矿石伴生的铅的同位素测定,测出是与云南东川的铜矿成分比较符合。
刘兴诗则认为,云南东川铜矿虽是一座大型铜矿,却是贫矿,铜的含量少。“开采这样的贫矿必须依靠机械,且要先开竖井,再打一层层平井,3000多年前的技术根本不可能实现。
找到了含铜的黄铁矿
“我认为在三星堆附近的龙门山中,铜、金、玉都有,特别是在三星堆门前的鸭子河上游,不过几十公里,就有一个大宝铜矿,同一条河顺流而下,非常方便。”刘兴诗说。
为此,刘兴诗也邀请了目前正在负责三星堆8号祭祀坑发掘的北大教授赵昊,一同探看矿区现场。
赵昊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为某地出土的青铜器寻找其铸造所用的矿产来源,是考古学界一个公认的难题。“古人很早就掌握了提纯金属的技术,铸造器物过程中合金的比例也都被重新调整了,所以无法通过器物成分来对比矿石成分。”
最理想的情况,是在三星堆遗址周围发现冶炼金属的作坊遗存,里面有未经提纯的铜矿石。
刘兴诗手持矿石 如获至宝
刘兴诗则有一个更加大胆的猜想:在距今大约4500年前左右,第四纪全新世亚北方期,气候经历了一个极度干旱的灾害期,导致当时住在龙门山一带的古蜀山民们难以维生。
“三星堆遗址最早是距今4200年左右,那么从4500年前到4200年前,这300年间发生了什么呢?我认为就是那群山民们慢慢地迁移,渐渐翻山出来,进入成都平原。途中也经过了矿产图上这一大片含铜的地带,才发现了这个铜矿。”
如此一来,很多事变得顺理成章:人们在条件更好的平原上定居下来,为祭祀祖先铸造铜器时,便用到了离自己最近、开采方便的大宝铜矿。
“他们砍树做木排,顺流而下,经湔江,就可运到三星堆门前的鸭子河。”刘兴诗说。他相信在这片山区不仅能找到铜矿石,还有可能找到当时初步冶炼矿石后形成的半成品。
收获颇丰的刘兴诗像孩子一样开心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翠华与赵昊在现场经过一番探讨后,认为还可以将云母原石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标的。
“最近我们(三星堆)8号坑里先后出土了几片大的白云母片,这是其它坑包括1号和2号坑内都不曾出土过的。”赵昊说,如果能在大宝铜矿一带找到云母原石,并能测出两地的云母矿年代成分相似,那么极有可能建立这一古蜀人采矿与制造祭祀器物的地域关联。
被敲开的黄铁矿石
25日下午,红星新闻记者跟随刘兴诗一行来到龙门山镇的白水河选矿厂,找到几块黄铁矿石,其中部分矿石含有少量的铜。矿上的负责人告诉大家,上世纪50年代这里铜产量很高,附近还有不少铜矿,既产黄铜也产青铜。刘兴诗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他们一行今晚就住在这附近,明天继续勘探。
红星新闻记者|乔雪阳 摄影报道
编辑|段雪莹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