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吕珍贤读书与每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01
缺乏精神熏陶的教育,精英越多,世道就越恶
这段时间,鲍某明性侵养女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鲍某明是谁?
看他的个人履历,光鲜亮丽:名校硕士,中美两国律师,国内某上市公司高管。
从他的个人履历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精英。
而这个社会精英,现在却被指控性侵养女。
当事人李星星(化名)通过媒体称,其自2015年14岁以来,遭到“养父”鲍某连续性侵4年至今。
而鲍某明则由始自终坚称,他和养女是恋爱关系。
这起案件曝光后,很多人说这是拥有中外律师证的鲍某明,设计的一个完美计划:
他完美地从一个底层单身的女人那里,骗走一个即将14岁的单纯弱小的少女;完美地躲过了幼女性侵案14岁这一年龄节点,在她14岁生日之后才原形毕露;完美地利用了民间送养的灰色地带,理直气壮地把少女囚禁在身边;又完美地利用性侵案取证难的困境,把一切不利因素变成洗白证据……
对于养女对他的指控,可以说在法律领域有关这方面的规定,他驾轻就熟。甚至熟稔有关嫖宿幼女的法律。
不信,看他的博客“律动空间”,9年前发表的《从“嫖宿幼女”看未成年人保护的差距》一文,就详谈了我国与国外对幼女性侵害保护的不同。
他在文中写道,“我国刑法对‘奸淫幼女罪’有专门定义,特指‘行为人与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发生性关系’,无论幼女是否自愿。但相关司法解释又规定‘行为人确实不知对方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双方自愿发生性关系,未造成严重后果,情节显著轻微的,不认为是犯罪’。这个司法解释再加上同时存在量刑较轻的‘嫖宿幼女罪’,使得对幼女实施性侵害的定罪和量刑产生了很大空间和变数”。
所以即便现在,鲍某明性侵养女的事件不断发酵,遭到越来越多人的怒斥。
他也依然可以脸不红心不跳、胸有成竹地说:“我不会触碰法律底线。”
他确实懂法,他就是个法律专家。他的履历上显示,他具有中国律师资格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出庭律师资格,从1996年起从事律师工作,先后在京津地区律师事务所任合伙人,驻美国纽约和加州工作近十年,曾任美国思科、美国新闻集团、香港南华集团等跨国企业资深法律顾问。
所以除非找到足够的证据,证明女孩“非自愿”,否则,鲍某明真的可能轻松逃脱法律的制裁,无法构成犯罪。
可是,一个刚刚年满14周岁,体重70斤的女孩,在一个身高1米90,体重200斤的男人面前,真的有“自愿”和“不自愿”的选择权吗?
法律是什么?法律的职能和作用是什么?法律的初衷又是什么?为什么要制定法律?
法律是保护弱者,鞭鞑罪恶,惩恶扬善,这就是法律的初衷和职责。也是我们制定法律的根本目的。
但是,现在法律已成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掠取私利、践踏良知、肆意伤害他人的工具。这多可悲,也多荒诞啊。可是这荒诞的一幕,却真真实实地在大众的眼皮底下发生。
这起案件将如何走向,不仅仅影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能否受到保护,而且也深深影响社会风气的走向。就如当年的老人摔倒扶人者反被讹一样,案件判决后,越来越多的无良老人出现,越来越多的人不敢去扶老人,社会风气愈来愈差。
而这起案件的走向,给许多人的感觉是悲观,即施恶者也许根本不会受到什么惩罚。
当蓄意施害者钻法律的空子,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时;当越来越多的精英想方设法,把法律、制度当成利己的工具,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地游走在法律的空白地带,做出伤天害理而不受一点法律的制约和惩处时,这个世界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可怕、人人自危?
知识是什么?我们让孩子努力学习知识是为了什么?一个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和初衷是什么?
无非是希望孩子将来能通过正当途径过上好的生活,这个社会也能越来越好。
但,现实却是那么地打脸。越有知识的人,对社会的伤害就越大,危害也越大。他们利用所掌握的知识,为所欲为、肆意作恶,却又难以得到应有的惩罚。
所谓的知识,在这里,已成了危害社会和他人基本权益的利器。
这,其实也深深地暴露了我们当前分数教育、功利教育的最大短板,那就是:培养出越来越多自私自利、无公德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甚至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者。
这与我们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可以说,缺乏精神熏陶的教育,精英越多,世道就越恶。
02
唯有让更多的孩子喜欢上阅读,世间方能越变越好
究竟什么才是我们教育的初衷?
我想,教育的初衷,往小处说,那是希望孩子将来能有通过合法的途径过上更好生活的能力,即不走歪路走正道过好自己的生活;而往大处说,就是大家一起,齐心协力让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所以,完整的教育势必离不开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引导和熏陶。
即不但要培养孩子能适应社会、独立生活的能力,还要引导他做一个有志向、有抱负、有良知的人。
而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塑造和培养,不仅仅是几句简单、空白的说教而能完成的。
最好、最有效的方式,其实就是通过故事,去启发孩子。孩子在听、读故事的过程中,教育在无形中发生。这就是一个人精神世界塑造和培养的最好方式和途径。
而且一个人三观塑造的最佳时机,也是最有效的时机,就是幼年的孩童时期。一旦过了这段时期,成年后想要再去重新塑造,已是非常难的了。那时树已成形,基本上已经定型。
而看我们现在的家庭和学校教育,都把重心放在了分数教育上。孩子十几年宝贵的黄金时光都放在了大量的刷题、做试卷上。所以最好的结果,就是孩子如父母、学校所愿,考了高分、进了名校、成了精英。但在精神发展上,却十分滞后。因为长期精神食粮的缺乏、匮乏甚至空白,这些众人眼里的精英,心理、情感上充满各种各样的缺陷和黑洞。所以,当他们一旦有机可乘,去填补内心、情感上的黑洞时,他们就会不择手段地去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置他人生死于不顾。这样的人是可怕的,而一旦成为社会精英则更加可怕,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性就更大。
就如前文中的鲍某明,他利用他精湛的法律专业知识,很大可能性使自己逃过法律的制裁。如果真是这样的结果,会导致什么后果呢?不但止这起事件的受害者维不了权,施恶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逍遥法外。而且将来还会出现更多类似的受害者和施恶者,到时社会环境可想而知。
所以在孩子教育上,不论对学校还是一个家庭来说,孩子的成绩固然重要,但他的三观、认知、心理更重要。
没有健康的三观、心理和认知,一个人再怎样出类拔萃,甚至功成名就,他的教育、他的人生都是失败的。而这个社会的将来,也乐观不到哪里去。
在孩子教育上,我们都不应忘了教育的初衷:是为了培养出有良知、有责任感、有担当、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也是为了培养出更多有能力让社会变得更好、让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栋梁人才。而不是恰恰与之相反。
而阅读,实质上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好,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因为在阅读中,没有苍白、简单的说教,有的只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读者对世界的认知、三观在不断地完善,看问题的深度和能力也在不断地加强,同时也从中获得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懂得明辨是非、分清善恶。视野因此而扩大,格局因此而升级,而不再局限于自我的狭小世界里。
所以只有更多的孩子喜欢上阅读、大量地阅读,这个世界才有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好。否则,培养出再多的精英,也于事无补,甚至与初衷背道而驰。
切莫让素质教育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
03
阅读与每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阅读,其实与每一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也许有人会说:我不喜欢阅读,也不阅读,不也照样过得好好的。阅读怎么会与我的命运息息相关呢?这个说法太夸张了吧。
我想问,身为一个父母,你一定希望你的孩子能好好读书,将来有个好前途、好人生吧?
这,其实也就是你潜意识对读书的认同。因为环顾四周,那些实现人生逆袭,前程看起来一片光明的人,基本上都是有文化、高学历的人。
而且将来机械化、电子智能化也是大势所趋,以后没有相关知识和文化的人,就很容易被社会所淘汰。
还有,阶层固化。不是说现在阶层固化越来越严重,实现阶层逆袭越来越难了吗?可以说,位置越高、资源越多的人,越重视孩子的教育;而身处社会底层、资源越贫乏的人,越不重视孩子教育,即使重视也无能为力――这就形成了世袭的恶性循环:好的更好,差的愈差。
身为一个普通人,甚至也许自己生活也不怎么样的父母,面对孩子的未来和培养,真的无能为力了吗?
不,还有一个最省钱、而且特别有效的途径,那就是:让孩子喜欢上阅读,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美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全球32个国家的15岁学生进行了研究,并于2002年发表了研究报告,得出结果:
越热爱阅读,考试成绩越高;越讨厌阅读,考试成绩越低。
热爱阅读能够让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取得更高的阅读成绩,突破家庭的影响。
也就是说,阅读能真正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不受家庭的影响。
《朗读手册》的作者吉姆·崔利斯在经历大量的研究和调研,得出这样的结论:全世界范围内,改变命运的都是家中的印刷读物。
在他的书中,他举了好几个这样的例子:
有一天,我收到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的玛西娅·托马斯寄来的一封信:
我们的女儿珍妮弗1984年9月出生,当时我们收到的礼物中有一本《朗读手册》。读了书中的前几章,我们对卡索拉的故事印象十分深刻,于是决定每天至少读10本书给珍妮弗听。她因先天心脏缺陷,必须住院7周做矫正手术,在这段时间内,她必须接受特别护理。我们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给她朗读的。我们无法在医院陪伴她时,会将故事录音带留下来,请护士帮忙给她播放。
过去7年来,我们抓住所有可能的机会读故事给珍妮弗听。现在她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了,并且是班上阅读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她的阅读测验总是得满分,而且她懂的词语相当多。下课时,经常可以在学校的阅览室看到她的身影;在家里,她也很喜欢和我或她爸爸坐在一起看书。
我们的故事与众不同的是,珍妮弗出生时,被诊断患有唐氏综合征,她两个月大时,我们被告知她很有可能全盲、耳聋,而且严重智障。然而当她4岁接受智商测验时,她的智商却高达111。
他说:
如果这样的孩子都能克服障碍,并成功地受到教育。那么,正常家庭如果能够尽早并且认真地读书给孩子听,将会有多么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呢?
阅读,可以帮每个孩子实现人生的逆袭。哪怕没有良好的教育条件,哪怕身体诸多缺陷。
而且,阅读也能教会孩子跳出自己思维的局限,不轻易被他人洗脑。就如北大那个被男友洗脑而自杀的女孩。有人说,如果女孩保持多信息来源,比如说拥有阅读的好习惯,她就不会轻易被对方所洗脑。而且读得越多,思考也就越有深度,也越擅思考,这样对方想洗脑就更难了。
所以,阅读能帮我们的孩子时时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不轻易被外界所诱惑和控制,从而走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
其次,阅读可以让我们的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没有阅读风气的社会只会越来越差。这句话不夸张,也不危言耸听。
2000年,在南京,有一个来自德国的普方先生一家四口之家惨遭灭门,凶手是江苏北部沭阳县的四个无业青年。当晚,这四个青年在普方家中行窃,被普方发现,也许是语言不通,也许是发生了争执,慌乱之中,这四个年轻人选择了杀人灭口。最后,这四个凶手被抓获,结局当然是 “杀人偿命”。
但从德国赶来的普方先生的母亲朱莉亚在庭审中却被一个细节触动:这四个从小生活在苏北农村的青年,从小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进入社会后,也没正式工作,就是打零工。朱莉亚认为,如果他们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有能力挣钱,就不会去行窃,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她对媒体说道:“我觉得,他们的死,并不能改变现实”。
于是,朱莉亚太太和南京当地的一些德国人,共同设立了“普方基金”,资助苏北贫困地区儿童上学。而他们资助的地区,就是那四个无业青年的家乡。朱莉亚认为,这是纪念儿子普方一家,最好的方式。
在普方基金的网站上一直放着一句话:“教育,成就一生”
据妇联统计,中国的留守儿童至少有六千多万人,超过儿童总数的五分之一,数字高的惊人。
有网友发出这样的担心:“随着几千万留守儿童的长大,有着几千万的‘穷’光棍,‘穷’在物质和心理的双匮乏,当一无所有,没什么可失去时,有多少人能把持住人性暗面?”
网友的担心不无道理。从小只能维持温饱,缺乏精神食粮滋养长大的孩子,精神世界可以说是接近荒芜。另一方面内心的杂草又肆意、无拘地生长,得不到有效地清理。这样的人将来出来社会,很大可能性成为社会安宁、和谐的隐患。而且这还是个不小的数目。
再加上分数教育、功利教育下的产物――精致利己者大量的出现。
将来的社会不能不让人忧心忡仲。
而我们每一个人身处其中,谁也逃脱不了。
所以,唯有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孩子喜欢上阅读、大量阅读,我们的社会才有可能越来越好,越来越和谐、安宁。
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
阅读净化孩子的灵魂。书能够影响人的心灵,经常阅读的人,就会发现自己心灵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不断改变自我。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主要任务就是阅读。
阅读,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小到一个个体,大到一个国家、社会和民族的将来。
04
是时候反醒我们当前的教育模式了
当今我们的社会,犯罪者愈来愈呈现两种趋势:
一种是呈现高学历化、精英化的趋势。如前文的鲍某明,还有近段时间轰动网络的北大女生被男友洗脑、精神控制而不堪忍受选择自杀事件中的高材生男友;
而另一方面,犯罪者又越来越低龄化,手段也越来越残忍。去年的“大连13岁男孩奸杀10岁女孩”的影响还未降温,近期又出现“13岁男孩杀死堂妹并抛尸”这样让人不寒而栗的新闻。
这些事件,让我们不得不去质疑:我们的教育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我想,该是时候反醒我们当前以分数为主的教育模式了。
把十几年的宝贵学习、成长时光,拿来不停地刷题、考试,而忽略了其心灵、精神上的成长,使我们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自私自利、只注重自己私欲的人。甚至为了自己私欲而什么恶都做得出来的人。
人的成长,不能没有精神食粮的灌溉。其实相对于技能的学习,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发展,更不能小觑。因为它决定着一个人的三观,决定了一个人将来选择做好人还是做坏人,也决定了一个社会将来的好坏。
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 一个民族只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能审视灵魂,他们才有未来。”
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美籍日裔青年安田,当年给金钱味很浓的《非诚勿扰》带来了不一样的空气。
在节目上,他说,如果有一千万美金,可以开一个基金,照顾孤儿,照顾社会上最贫穷的一些人,或者给一个学校,让他们多一些奖学金……总而言之就是“为人民服务”。
他说这话的时候引起满场的笑声,一直疯癫的他却很认真地说:社会责任感对我,真的非常非常重要。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想,这才应是我们教育的目标。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阅读是最有效的途径。
正如教育家斯宾塞所说的:
凡是阅读多的孩子,一般来说,其视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这个人的阅读史。
阅读,其实与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