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上学期在为谁吃饭?你就知道人们为什么生病了。3-狼孩是人类还是狼。因为拥有人类的第一个基因组/人类自己的基因组和狼的第二个基因组/肠道微生物基因组,回到人类社会十多年后,狼孩子不仅在外貌上表现出脱离直立行走的人类特征,而且在行为上也有很多地方像狼一样。例如四肢行走、使用狼的语言、攻击性等。
由于狼孩的故事太过久远,也没有当时的影像记录,不少人质疑其真假。本期食与心将带大家了解近些年发生的故事,由于第二基因组/肠道微生物组的变化,不少动物们表现出多种匪夷所思的行为。这些现象也折射出第二基因组的变化对原本动物本能的修改。
1. 宠物的行为“人化”——萌萌哒还是行为错乱
很多人都被家里的猫主子和狗主子萌化了,心甘情愿乐此不疲地当着铲屎官。
不少up主会常常在网上分享或者炫耀自家萌物的日常生活照,因为那些猫猫狗狗时不时表现出一些与人相似的行为和表情,让人忍俊不禁。很多人会把猫狗当儿子养。与人类密切接触后,这些宠物也会经常表现出与幼儿类似的行为,甚至认知度直接高于婴幼儿的能力,甚至有的猫狗还会开关门和电灯,甚至帮忙从冰箱里取出人要用的东西,更让它们的主人们开心。
但很多人还不知道的另一面是:伴随聪明可爱而来的是家养的猫儿狗儿们目前在罹患疾病方面也与人越来越相似,肥胖、糖尿病、心脏病、以及与人相似的癌症等,越来越多在野生动物中根本不会出现的疾病经常在家养的猫狗中发现。很多猫儿狗儿还会出现跟人类相似的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甚至会攻击主人。到防疫站看看去打狂犬疫苗的人,就知道大部分人并不是被野猫野狗或野生动物咬伤,而是被自家宠物咬伤。
家养动物的这些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在野生动物甚至是它们的流浪同类中不会出现,比如家猫家狗与野猫野狗,甚至在同一母猫母狗生出来的后代被选择了不同的抱养方式也会出现巨大差别,这可以理解为第二基因组的影响。
宠物行为异常的一个典型例子是现在的猫开始惧怕老鼠。猫原本是老鼠的天敌,曾几何时,人类驯养猫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猫能消灭老鼠,过去的家猫们个个都是捕鼠高手,而现在很多家猫却跟不少人一样,见到老鼠就惊慌失措,如临大敌,经常看到一些视频,在屋子里猫被老鼠追得抱头猫窜。过分驯养(over domestication)真的改变了猫,不由让食与心想起动画片里的鼠群的合唱:"老鼠怕猫,这是谣传。一只小猫,有啥可怕。壮起鼠胆,把猫打翻。千古偏见,一定推翻!" 今天,不幸被耗子言中了。
饮食导致动物行为错乱的另一个典型例子是西班牙斗牛。牛本来是一种性情温顺的草食动物动物,它们在大草原上悠闲自得地吃草和反刍,饮水散步,通常不会主动攻击人,但如果经常给牛食用高蛋白食物比如肉食,大豆,牛的肠道菌群也会变得类似于肉食猛兽的菌群,脾性凶猛,力大无穷,成为攻击性强的野兽。
谁能想象一头牛能够跳进1米8以上的看台呢?
造成宠物或养殖家畜疾病和行为差异的绝不是第一基因组,而是它们的第二基因组,而这种第二基因组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饮食、共生微生物和生活环境造成。从前,猫狗们只是吃与主人相似的食物,在平房时代,它们可以自行出入玩耍散步,而现在猫狗们跟主人一样也吃起了带添加剂的加工食品,而添加剂会扰乱猫狗的肠道微生物,再加上家猫家狗们本身也难以从生活环境(干净的家里和经常洗澡,使用香波等等)获得充足的微生物,导致家猫家狗们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与野猫野狗、甚至与被农村抱养的同胞兄妹们都完全没有可比性,而长期的菌群异常无疑会诱发各种身体疾病和心理疾病。我们实验室用近20年来人类心理学研究和动物的行为研究越来越清晰地印证着我们的推论。
2. 动物园里的奇特“动物爱情”——惊天动地的爱情还是危险的行为错乱
尽管传宗接代行为可以不考虑爱情,爱情依然是人类对和谐人际关系的最美好向往和期待。很多现代人在生活工作的压力和身心独立性需求的影响之下缺乏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经营甜甜蜜蜜的爱情,所以很多人爱上了磕CP。不管是观看人与人之间,还是动物之间,甚至是人与动物的缠缠绵绵,都能让很多人获得替代性心理满足。
2012年,云南野生动物园的“羊鹿恋”曾轰动全国,公羊“长毛”和母鹿“纯子”的跨物种吸引了很多游客慕名观看,吸人眼球和把握商机的公园甚至为这一对动物情侣举行了婚礼。
2020年底,俄罗斯远东野生动物园的“虎羊恋”更是震惊全球。一只叫“帖木儿”的山羊入选被送进虎园喂老虎“阿穆尔”,结果老虎非但没有享受这不劳而获的食物,反倒跟羊发生了一段让人一直捏把汗的恋情。“帖木儿”也许是出生羊羔不怕虎,从未惧怕过“阿穆尔”,还经常霸占虎穴,用尖锐的羊角去顶老虎,用脚踢老虎,甚而至于在暴风雨的时候还把老虎赶出虎穴,把那里变成羊圈。
一羊一虎本来是动物和饲料的关系,却和睦相处了2个月,在此期间,得天独厚的山羊“帖木儿”长胖了40斤。不过2021年伊始,阿穆尔的身材优势开始超过了帖木儿,以往仗势欺虎的山羊被老虎撞离身边,还滚下山坡。尽管如此彼此有些龃龉不合,但是凶猛的东北虎看来也没有想吃掉羊的意思,工作人员只好把没有大碍但非常“伤心”的山羊带离虎园。
这种跨越物种的“爱情”在野外确实很少发生,通常情况下野生肉食动物不容易爱上自己的猎物,除非在饮食发生了明显改变的动物园,(或者它们实在是吃饱了撑的)真的是——一切皆有可能。
虽然动物园养殖会尽可能参考动物的饮食习性来喂养,但人工的饲喂跟动物的自然饮食却差异显著。对于草食动物,为了防止细菌霉菌污染、预防变质等,人们会剔除有霉变和微生物沾染的草料,而加入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等饲料添加剂;对于肉食动物,人们也会进行紫外灯消毒灭菌防止肉类腐败。实际上在自然状态下,肉食动物会埋藏或者将食物挂在高高的树上,即便几天后蛆蝇遍布、腐臭不堪,也仍是它们的美味佳肴(这个感觉也许像人类吃臭豆腐、臭鸡蛋,闻着臭吃着香呢?);杂食动物的日常饮食也发生了类似改变。
总体而言,动物园动物们通过食物获得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大大受限后,长期动物园喂养的动物们肠道菌群跟他们的野生同类们差异巨大,行为认知方面也就分道扬镳了。动物园的肉食动物本能的那种机智和求生能力大部分荡然无存,所以即便它们有朝一日逃离动物园,也很快就被捉回去,而不像野生动物那样更擅长躲避和出击。
与野生同类相比,动物园动物们的第一基因组完全没有改变,它们的外形与野生同类除了体型胖瘦和毛发光亮以外几乎没有差别,但是在长期饮食改变时,它们的第二基因组(肠道微生物基因组)会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它们的行为也就变得不那么典型,与我们日常认为的一只羊/鹿或者一只老虎的行为不同,甚至出现明显异常,比如这种跨物种爱情。马戏团的动物也是这样,你可以用好吃的东西彻底征服一个动物,让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表演和争宠,其实你只是征服了它的肠脑,你永远都不能知道它在想什么、哪天会突然不高兴、发作和攻击人。
看到和总结过那么多的第二基因组改变导致的行为改变,我们实验室的博士们和老师也经常议论着,如果有一天有人发现,人类和某些动物表现出的同性恋行为或者性取向因某种肠道菌群的存在而不同的时候,我们这些行为生物学研究人员一点都不会惊讶。
参考材料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