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家说:“你知道多肉吗?80%的人会说。”啊,这种小植物长得很好,肉嘟嘟的,种在家里可以装饰家庭环境。" "
但是我要问一句“您了解瓦松吗?”恐怕知道的人并不会太多。如果问在农村生活过的朋友,对瓦松略有记忆的可能会说:“多肉就是瓦松吧”,鉴于很多人对瓦松这种植物有欠了解,今天我就此机会和大家聊一聊瓦松这种植物。瓦松这种植物对于目前农村平房、高楼而言并不多见,80后的农村朋友估计会知道。反正我是最清楚他的,因为我家原来住的是土墙黛瓦那种房屋,这些“小可爱”们常常生长在向阳墙头、房顶瓦片层间,看似它很容易成活,其实它也对生存环境“很挑剔”,如果当下的条件空气不好、气候和水源有问题,它是绝不生长的,因此老百姓也常常把它叫作“太岁草”与“瓦神”,意思是谁家房屋上长有瓦松是很吉利的事情,说明所在的房屋环境相对较好,否则多肉就难以生存下去。
上周我来到爷奶曾经住过的老房屋院子里惊喜地发现了瓦松,只见它们高约15-40公分左右,参差不齐中不失活泼,茎叶朝着阳光斜伸,数10多株瓦松,颜色却有很多,绿色翡翠般的,粉红或深红色的也有,更有绿色带紫的,在凌寒与阳光下格外亮眼。
冬季常常以万物肃杀为名,偶得一处“迷人小景”无不流连忘返,出于对小生命的热爱与尊重,我详细查阅了相关植物学资料得知,瓦松的生命力虽很顽强,耐寒耐旱,但是它的寿命却很短暂,寒来暑往,一个春夏秋冬过便是瓦松的生命轮回,它的生活习性易群生,花期7~9月,果期8~10月,花后生果株体就面临凋亡,要想看到它的身影需靠它残存的种子待来年春晓繁殖,再告诉你一个关于它的生长细节,据统计每100粒瓦松种子大概能长出1棵瓦松,并且如果受到外界自然条件之影响,这1棵成活的几率也是很低的哟,随着大自然的循环与轮回,每年春季吐芳生长,秋季开花,它跟多肉植物一样,也会长出很高的花箭。
这些只是瓦松的自然生长属性,我在学习植物之时难免会加入文化情绪,翻开历史不难看出,其实早在我国唐代之时,很多文人就把瓦松作为咏志的对象。如唐代诗人郑谷写的诗《菊》,其中就有纳瓦松和菊花的类比,“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无独有偶,另一位唐代诗人李华也写过关于瓦松的诗句,比如《尚书都堂瓦松》,中写道“宁知深涧底,霜雪岁兼封”。“深涧底”多指松树,拿松树来衬托瓦松的低微,但也不乏以“影混鸳鸯色,光含翡翠容。”之意来表达出对瓦松外形之美的感叹、其品格之高洁。
我们在观花观物之时常常借物思人、慨叹人生,于是我在日记里写下:“刹那的美丽足见芳华,从生长到开花乃至结果、衰亡,一株瓦松感受着植物的生命,一叶一菩提,这何尝不是人生的生命缩影?我们唯有过好每一天才能让生命愈加充盈与饱满”。
总结:现如今野生瓦松实属罕见,如今农村瓦房变混凝土高楼为其一,其二,正是人们心中有“物以稀为贵”的情结,不少人见到瓦松就摘走作为居家观赏的佳物,因此看到纯天然野生的瓦松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如果大家有在农村瞧见这个植物的,可以拍下来留作纪念与怀念。
【本文原创:三农记事本,聚焦三农百态,欢迎关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