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征婚公告对网民来说很惨。
提取关键信息:
男,36岁,离婚,性无能(离婚原因),月薪6千多,53平方米的老房子,一辆二手马自达。
择偶条件:
女,28岁到33岁,身高162厘米以上,可以离异(不能带孩子),要有稳定工作。
还额外强调:
性格好!
其实,看到那句“我不想帮别人养孩子”的时候,大家已然怒火中烧。
自己生不了,别人有孩子还不接受。
直男癌,有内味儿了。
平心而论,“征婚哥”性障碍这条着实减分,想找到合适伴侣基本要仰仗上天垂帘,月老放水。
结果他倒好,不仅限身高、限年龄,还限脾气秉性。
被diss也是意料之中:
能把自住的小房子,和一辆二手车骄傲地说成“车房无忧”?
年收入8万,意味着每月可支配收入只有6千,就算温饱不愁,离“有钱”差得远。
13万存款,一旦决定做试管婴儿,还能剩下几个子儿?
“这家伙条件虽差,想得是真美。”
试想,一个身高1米62以上的姑娘,有稳定工作,性格好,30岁左右。
生理上“正当蜜桃成熟时”,心智上告别了“有情饮水饱”,嫁给他图什么呢?
图他53平的老破小?
图跟他过日子没有性生活?
还是实测做试管婴儿到底要打多少针,遭多少罪?
是的,成年人的世界里,婚姻总要图点什么,但前提是互惠互利,彼此成全。
尤其当一个人单方求亲,谈条件就很忌讳自视过高。
否则就是带着170万的年薪,阿里的期权也一样会被骂得狗血喷头。
由于这则征婚内容“处处踩雷,精准拱火”,一度被认为是段子手编出来专门气人的。
可细思极恐的是,万一是真的呢?
我们的生活中,是没有这样的男人,还是没有糟糕的婚姻?
朋友圈秀出来的恩爱大体相同,去掉滤镜的婚姻生活,却没几对能禁得起审视。
评论区里有这样一条留言:
先不论真假,这句话本身更令人不安。
网上有许多类似的控诉:
谈恋爱的时候男朋友很绅士,从不越雷池半步,本以为这是爱护和尊重,不成想,结了婚才发现是性无能。
从大数据上看,踩坑的姑娘可能不在少数。
2003年,根据《三城市2226例男性勃起功能流行病学调查》,中国男性阳痿总患病率为26.1%,40岁以上的平均患病率为40.2%。
别看数据年代久远,“随着慢病增加,慢病年轻化、工作节奏加快以及工业环境污染”,再算上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发病率相较17年前,只会有增无减。
如此一来,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这17年间医学飞速发展,让当年的不治之症,有痊愈的希望。
然而,医生只能医病,医不了心。
有些男人狠起来连自己都骗,讳病忌医,从不正视问题,问题便永远无解。
而女人真正的难过在于,自己找的男人,不是生理上不行,而是人品不太行。
类似的绝望还见于“同妻之殇”。
在美剧《致命女人》中,刘玉玲饰演的名媛,有财富,有地位,有人人称羡的美满婚姻。
丈夫西蒙是那样的完美。
他高大,帅气,绅士,宠妻又极有品位。
就是不爱女人。
亚裔名媛在白人圈子里混得体面,本是她最大的骄傲。
可用尽半生经营的完美与精致,在看到丈夫与男友热吻的照片时,轰然崩塌。
所以Why women kill?
男人可能到死都没想通,女人把婚姻当一道美味甜品,快吃完了你告诉她里面有只苍蝇。
这种打击有多致命。
无论是先天患病,还是同性取向,当事人都没得选,不该被指责;
可故意欺瞒却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爱的不负责任,无法被原谅。
“征婚时自曝性无能”听起来有点荒诞,却又诚实到感人。
较起真来,又有多少对生理健康的夫妻,婚姻的车开着开着就冲“无性”去了。
尤其在生完孩子以后,分房睡的大有人在。
别瞎问,问就是睡过一张床的兄弟,一起带过娃的队友,房产共同投资人。
睦邻友好,互不打扰。
全然忘记夫妻生活是婚姻生活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生理上不被满足,心理上更易失衡。
不少女人抱怨,进入婚姻多年,终修成保姆,还是免费的。
18年的时候,一段小品台词惹来争议。
他们算了一笔账:
结婚彩礼需要四万,假设一个女人为家做60年贡献,打扫卫生,照顾老人,下地干活,生孩子。
21900天,平均每天1.826元。
你现在雇个保姆,一个月要三千多,我这一天花不到两块钱,有什么理由不爱她?
无法想象这样的作品如何过审,并登上了省级电视台春晚。
也许是因为这个桥段最终落脚点是呼吁全国男人“要爱你的她”。
非常正面。
可连起码的尊重都没有,又何谈爱?
百年前,这种社会分工方式也许天经地义。
可今时不同往昔,女孩子早就有了接受教育的权利,进入职场的资格,独立生活的能力。
她们在爱的滋养下长大,婚姻定要以幸福为准绳,努力地要过快乐精彩的一生。
女人并不自私,甚至也可以靠爱发电,甘愿承受生育的疼痛和风险,主动地多扛一些家庭分工,但她需要一个“值得”的理由。
要么给她足够的爱,要么赚回足够多的钱,要么出足够多的力。
有人说:
“不存在天生不会做家务,不会带孩子的人,除非你嫁了一个智障。”
网上批判“丧偶式育儿”的文章多如雪片,女人兀自在“被理解”中狂欢,却很难指望,一个有“找保姆心态”的男人,看了就有认知上的转变。
抖音上有一个奶爸博主,因为怕媳妇去医院吹空调着凉,便自己带着出生不久的女儿去医院体检。
排队的时候小婴儿突然哭闹不止,新晋奶爸估计是姑娘饿了,赶紧从包里掏出准备好的“装备”,喂奶、拍嗝,一套动作下来行云流水,把孩子安抚好。
爸爸认为这些不过是带娃的基本操作、为人父的基本义务,结果别人看他的眼神就像在看外星人。
回到家,他跟粉丝们分享这段经历,惊诧于大家竟那样看他。
其实,别人也发自内心地不理解:
“大小伙子能带娃”?
冯骥才说:
“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释世界,尽力把一切事物都和自己的理解力拉平。”
我看过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
清华的看不起北大的,北大的看不起清华的;
清北一起看不上复交,而复旦、交大互相看不起;
但是清北复交从不看不起others,因为看不见。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同温层”陷阱,即总以为自己看到的世界,就是全世界。
我们经常在网上义愤填膺,奋笔疾书,质问“怎么可以这样”?
可那些忙于奔命的人,他们可能根本就不刷抖音、不看热搜、不读公众号、也不知道豆瓣小组。
我特意去“烟哥”平台翻翻其他爆料:
有人未婚先孕,又惨遭抛弃,现在自己带着孩子,回娘家遭到嫌弃;
有人在找哪里打胎最好;
有人看见媳妇加了别的男人微信,好几天睡不着觉;
有人在出轨后忏悔着,决定进了家门就要拼命对媳妇好;
有人结完婚才发现婆婆有精神病,生完孩子才知道老公的抽动症会传给下一代;
……
各有各的难。
在开头“征婚哥”的帖子中,他的心态转变耐人寻味。
他是打算孤独终老的,离异后自己生活多年,独惯了。
是一场大病让他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新想法,他只是想找个伴。
说到底也是个可怜人,尽管也有可恨之处。
他没有对女性独立思想的洞察,更不懂互联网的玩法。
他也许把微博博主,也就是他口中的“烟哥”,当成了早年间没有过多交互的广播或者电视台,还一味卑微地感谢着。
一定没想到,“平台”未必能帮他结连理,送他一顿“网暴”倒是轻而易举。
评论区里那些轻蔑的嘲讽与恶毒的“下半身攻击”,十分辣眼。
殊不知:
你理解不了的,不代表不存在;
你无法接受的,也许别人正经历着;
你以为的全世界,不是真正的全世界。
在互联网世界的“挨骂范本”中,未必没有真实生活的缩影。
人们在愤慨他人“不长进”的同时,批判的未尝不是自己。
这几年我越发明白,周浩导演为什么非要冲进广州站前派出所拍了一部纪录片叫《差馆》,而柴静那本代表作,又为什么叫《看见》。
在到处充斥着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今天,总有些故事,不怕是编的,怕是真的。
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