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坊间狗礁,什么事也没做,挥舞着高高的树枝。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那些舞台上浓墨重彩的人物、高潮迭起的故事、琐碎细腻的细节,其实都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映照着每一个人,每一张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每一件或耳闻或亲历的事情。
戏剧给人们展现的是世态,反哺的是人情,一点一滴总脱不了扎根于现实的素材。
因此,流传于市井的民间草根戏,往往因那份淳朴与真实广受群众欢迎。芜湖梨簧戏就是其中之一。
梨簧戏,亦称草根戏、平安戏。
清朝黄钺写《于湖竹枝词》时,把平安戏定名为“梨簧戏”。因其梨花为妆,丝竹伴奏。
据明朝正史《太平府志》记载,当涂、芜湖等地立春日有“妆戏到,征女伎”的风俗。《芜湖县志•名宦》亦有记载,雍正七年(1668年)知县张鹫“去任时, 沿途供帐,演剧送行”。
芜湖梨簧戏起源于清嘉庆年间,流传于芜湖、当涂、含山周边地区。距今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梨簧戏有一大特色,它最初的演唱形式是“坐唱”,因为演唱的艺人都是盲人。
后来,外来的徽班唱腔和苏州评弹等传入芜湖,芜湖梨簧戏为了保住自己的市场,不被外来戏曲压倒,索性改名成“泥簧”或“篱簧”。为的就是迎合芜湖下里巴人的口味,更贴近底层人民群众的生活,赢得他们的支持。
有传闻说,李鸿章有一小妾住在此地城南的老房子,这小妾就是个“会唱梨簧戏、爱穿香云纱”的女子。
芜湖梨簧戏因其淳朴真实和草根性受到了芜湖人的深深喜爱。剧中演唱的语言也是纯粹的芜湖方言,明白易晓。
芜湖梨簧戏星光灿烂的时候曾出现“泥簧四状元”,分别是:张季瀛、王振林、胡家寿、金立兴。其中,张季瀛家藏手抄的剧本足有三尺多高,可惜在1931年夏天毁于洪水。
建国以后,芜湖市梨簧戏剧团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演员。由老艺人和剧作家们挖掘、整理和创作导演的传统、现代剧目共50多台。
其中《安安送米》、《送嫁》、《长生殿》、《鉴湖女侠》、《孟丽君》、《摆渡人》、《山里红》、《小姐妹逛街》等一批优秀剧目,在全省乃至全国文艺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芜湖梨簧戏曾多次为国内外领导人演出,还多次参加了全省、全国戏剧(曲艺)调演和交流演出,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
芜湖梨簧戏有着优美的唱腔和鲜活的舞台形象,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虽然如今消失在许多舞台上,但相信终有一天它会荣耀归来、重绽光芒。
免责声明: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点击左下角“了解更多”,更多安徽文化、活动信息给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