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乡下举行了表彰会,村民顶点杂志被评为“勤劳致富的领导者”。
手捧亮灿灿的奖状和荣誉证书,老汉乐得合不拢嘴。碾道村里郑姓多,本文老郑,指的是贫困户郑光义的父亲郑点治。
郑光义是我的帮扶户,今年42岁,全家4口人,夫妻俩加两个上学的孩子。2014年建档立卡,致贫原因是“因学”;2015年精准识别“回头看”,结合他家实际情况,工作队将致贫原因确定为缺乏技能。
光义外出务工经常不在家,几亩地全由父母管理。父子虽然分了户,但吃住却在一起,收入也在一起。严格地说,光义的脱贫路上,离不了父亲老郑。
50棵桃树
碾道村里,老郑是出了名的种庄稼把式,先是种小麦、种玉米,又是种烟叶、栽核桃,现在是栽花椒、管桃树。山里连片地少,他就在坡地沟崖上种,镢头没有离过身。10多年前因为家里穷,小儿子入赘到县城边的张店镇。张店地势好,有水源,苹果、桃成规模。他眼热亲家的好田地,眼热亲家的瓜果经济林,就揣摩着在家里两亩好地栽桃树。刚开始,老伴娃娃都不同意,山里地缺,连片地更是稀罕,栽了桃树就不能再种粮食了,不吃桃能行,离了粮食肯定不行。
不让动连片地,老郑就在门前的沟坡崖崖开荒地,数着苗苗栽下50棵桃树。第一年挂了果,他按照种烟叶的一套办法去管理,烟叶上打一遍药,桃就打一遍药,结果坏啦,桃上都是虫眼,掰烂敲碎都找不见毛病。没办法,只好拎着带虫眼的桃去请教亲家,才知道药打错了,原来什么时候该打药、什么时候该浇水施肥都是有讲究的。为了学经验,他经常就到亲家那里帮忙,学修剪,学施肥,学嫁接,回到自家桃园再实践,果然好多了,一个一个桃子长势喜人,50棵树卖了1500块钱。全家人尝到了甜头,就在两亩连片好地栽上了桃树,又开了两亩多沟沟崖崖里的撂荒地,还是栽桃树,白沙蜜、大久保、红不软等,手里渐渐有了活钱,心劲也越来越大。
技能培训
如果说老郑把脱贫的希望寄托在桃园,光义的脱贫计划就是外出务工,架线铺路,跟着工程队全国各地跑,半年挣上1万多元。村里有许多村民像光义两口子一样,农闲时外出务工,农忙时回家种田,典型的“候鸟式”农民。但是,打工挣的钱有数,娃娃上学要用,老人看病要用,还有人情世故,东一笔西一笔,最后还是落不下。
2016年,脱贫攻坚深入推进,县乡村统一规划,确定脱贫产业,制定帮扶措施。光义家的桃园经济得到肯定,帮扶措施就是以桃园为基础,科学管理,形成规模,提高品质,增产增收。同时,联系农科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传授桃树管理和病虫害消杀技术。这一年,各类技能培训紧锣密鼓开展,光义两口子分别参加了村里组织的干果经济林培训和县里组织的电商培训。
2017年,光义家桃园面积扩大到15亩。15亩经济林分布在远远近近的沟崖崖,管理起来不容易,尤其到桃子成熟的时候,光义和媳妇必须回来。那段时间,桃园分工明确,老郑老两口负责下桃,光义负责把桃拉到曹川,淑娟负责在曹川街上卖桃。
贫困生的打算
光义17岁的儿子郑永琦在运城一家汽修职业学校上学,连着两个假期没有回来,去了江苏一家汽修厂实习,一家人为这个事争论不休。老郑不想让去,家里的桃园下桃拉桃卖桃正需要人手;光义也不想叫去,儿子大了,有力气了,在家里能帮着干很多活。淑娟却坚决支持儿子去,见见世面,长长见识。永琦的想法更简单:桃园里多他一个人也不会多产桃子,可是他出去1个月,不但能完成实习,还有3000多元工资。
淑娟第一次找我,是2017年10月份,因为儿子永琦的助学金。教育扶贫有政策,中等职业学校国家教育助学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每年2000元,但是当年却没有郑永琦。我联系学校,结果出人意料,永琦就没有填报贫困生助学申请表。再问原因,原来嫌当贫困户不光彩。淑娟气呼呼地说:“憨娃就不知道大人挣钱有多难,我给人家打零工,一年都落不下2000块钱!”
那天,拿着贫困户证明,我和淑娟从平陆赶到运城,找到学生科负责人,得到了明确答复:每一个贫困生都能享受教育扶贫政策。当天,在老师的指导下,永琦填写了助学申请表,又在网上注册提交了雨露计划申请表。从学校出来,淑娟高兴地说,以后我娃的事就交给你了。
我知道,淑娟把儿子托付给我,是出于对我的信任。我也清楚,这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淑娟舍不得花钱。她在县城打零工,一个月工资1000元左右,跑一趟运城,公交车一来回就得50块钱,还耽误一天班,一颠一倒,3天工资就没了。
一来二去,我和永琦熟了,这孩子有了事也愿意给我说,说学习上的事,也说家里的事,甚至说他将来的打算。暑假前,得知学校安排学生到南方实习时,我曾问过他的意见,小伙子直截了当地说,当然要去,一月能领3000多块钱呢,抵我妈小半年工资了;我爸以前在矿上打工,一个班有时候只能挣十几块钱。我说,不能光想着挣钱,出了门,多学多问,掌握过硬的技术才是目的。永琦吐了一下舌头,露出腼腆的笑,说,我都想好了,现在好好学习,技术学精精的,将来有能力了开一家汽车修理厂,或者给4S店当技师,工资都不会低。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买汽车的人越来越多,只要我技术好,收入肯定不会差。
永琦还告诉我,他10来岁就跟着爷爷奶奶在桃园里干活,桃子成熟的时候,妈妈忍着腰疼,蹬着三轮车拉到曹川街上卖桃,有时候站了一天桃子都卖不完。遇上下雨天,桃烂了一地,一家人的心都跟着烂了,爷爷蹲在地头一声声叹气,奶奶愁得吃不下饭。那时候,他就产生一个念头:长大了,办一个罐头厂,把家里的每一个桃子都变成钱。随着年龄增长,他的梦想也发生了变化,看到爸爸在矿上打工,累死累活挣不下几个钱,他又想着长大了,就在碾沟桥下开一家矿,用最好的机器设备,轻轻松松来挣钱。初中毕业时,好多家职业学校的招生广告发到学校门口,厨师烹饪、美容美发、电焊汽修等,他一张张收起来。当时,小小年纪的他就拿定了主意,上职业学校,学一门实用技术。
永琦说,我爷我奶一辈子种地下苦力,我家贫困;我爸我妈外出打工下苦力,我家还是贫困。到了我这里,打心里不想当贫困户,就想认认真真学一门技术,将来依靠自己的能力让全家人过上好光景。说这些话的时候,永琦有几分激动,脸涨得通红。
我把这个情况说给淑娟,她沉默了一会,说了一句,儿子比他们明智。淑娟把儿子的想法讲给两个老人,老郑一听,眉梢一挑,说,把技术学好没有错,叫我住到城里不行,我走了桃园就撒锅了!
我对淑娟说,你爸是种庄稼好手,土地就是他的命。
老郑冲我呵呵笑:你说得对头,土地是金,土地是银,土地就是咱农民的命根。
抖音里的桃园
驻村帮扶的日子里,我发现老郑一家人的生活中只有一件事最要紧,那就是桃园。工作队每次入户,大都是在桃园里找见他们。尤其是老郑,全部精力都在桃园,剪枝嫁接、施肥杀虫,哪个品种的树在哪里,啥时候该修剪,哪些品种需要嫁接改良,都在他脑子里,一点也不含糊,忙忙碌碌,乐此不疲。
2018年,老郑家桃园面积已达20余亩,10来个品种。品种不同,成熟季节也不同,从6月能卖到9月,天天有收入,月月有进项,一家人忙碌也充实。这期间,消费扶贫拉开帷幕,驻村工作队积极行动,老郑家的桃子先是进入帮扶单位干部职工家,又进入小区超市,最后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全国各地。
此时的光义两口子,在桃园管理和销售方面都能够独当一面。
碾道梁梁干旱缺水,桃园灌溉,水从哪里来?两年以前,我就问过这个问题。当时,老郑眼睛一瞪,倔巴巴地说,想办法呀!地头挖了水窖,一秋雨水多赶紧存,开了春,一担一担挑到桃园,一棵一棵根下挖坑,饱饱地灌它三担六桶水,而且沿着一圈灌,让哪一面都喝饱,渗上一天,然后用土埋住,3个月没雨都不怕。说完,他又看着我,声音缓和了,神情却极认真:“最好的办法是咱自己能掌控水,桃树啥时候该吃水了,随时能跟上,能保证质量,也能保证产量,收成自然就高。真要达到那个标准,脱贫致富奔小康,不难!”
2018年,老郑这个愿望得以实现。平陆县进一步推进饮水解困,坡底乡科学实施水网改造,碾道村每个组都建了蓄水池,人畜、灌溉用水不再是难题。当年,光义家桃园一亩收入超过6000元,老郑得意地说,水通路通,桃园创造了历史最高年。
2018年7月,老郑被乡里评为“勤劳致富带头人”;2018年底评估验收,光义家庭人均收入5735.6元,顺利脱贫;2019年巩固脱贫成果,郑光义家庭人均年收入突破6000元;2020年决战完胜,光义家人均年收入有望达到7000元。
2020年,郑永琦中职毕业后,顺利应聘到运城一家4S店,随后又通过考试,进入高职阶段学习,实现了边就业边上学。
2020年,我已经结束帮扶离开碾道村。桃园采摘的日子到了,我在微信、抖音平台看到了老郑的桃园,水灵灵的桃子挂满枝头,饱满鲜亮,就像绿叶间点燃了红灯笼。和桃子一样喜庆的,是老郑一家人的笑脸。
老郑的微信名字叫“幸福一家人”,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想富,多吃苦。
脱贫致富奔小康,老郑一家三代,用行动作了最好的诠释。
(责编:马云梅、褚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