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时流行一张发9张弥撒的朋友圈时。
网的红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漂亮的颜色和创意设计
随便拍也不会太丑。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
我想去拍网红墙。
,但要游览小郡。
只是拍下这面“为拍照而生”的墙。
真的不是“真正的旅行”。
不如有眼光。
中国云南
26个民族,5大宗教
跨越时间长河,跨越民族街道
超越宗教信仰
古代云南、南朝、傣族皇宫、木府等凝聚在一起
众多民族的世代智慧
在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
各族人民的传世建筑物分散开来
可以说是民族建筑博物馆
脸上有价值,历史上要有历史
这是第一次来云南,也是无数次
如果过去都是因为自然风景而来的话。
那我希望这次能看完。
我想为这种凝固的艺术迈出一步
01
东风云漫画通
中国第一个幻想庄园
坐标:弥勒/设计:罗旭
最近,云南东南部的一个幻想园区点燃了整个抖音(抖音)
照片@等风来到工作室
火是因为独特的外形和设计理念
照片@等风来到工作室
为了自然而自然
没有设计,没有睡觉,没有钉子。
告别现代建筑和装饰材料
形状像万花筒,像随意堆积的酒瓶
其诞生完全取决于艺术家的疯狂和手工的堆积
照片@等风来到工作室
“他一辈子都在写《退步集》。”
退出主流,退出民间,退出自然
这个云南的高迪没有办法
以自然和野性为师”
罗旭获得了2015年中国年度新秀第一名
组委会授予他的“年度艺术家”称号的文章。
7cc1f4278d066?from=detail&index=10" width="640" height="427"/>
摄影@等风来工作室
用红砖错缝砌筑而成的万花筒
馆壁上凿出的三角形
加上屋顶的椭圆形天窗
阳光在不同时间在馆内投下千变万化的光斑
恍如童话般的仙境
十年建筑梦 · 一朝万花筒
摄影@等风来工作室
艺术的设计
无意中成为到来者拍照的绝美背景
摄影@等风来工作室
庄园的铁轨上用14国语言刻下了“我爱你”
是情侣互表心意的利器
摄影@等风来工作室
庄园内一个叫“牛哆啰”的艺术酒店
吸引了众多名流的前来
杨丽萍、叶永青、萨顶顶、张国立、李亚鹏
……
摄影@等风来工作室
“家非家,店非店”
说是酒店,其实更像艺术人的聚集地
这里随处可见音乐、影视、舞台的艺术创作
摄影@等风来工作室
其实早在抖音还没把这里带火的时候
我们就已经发现了这个“宝藏”
并且加入了行程
在这里,我们安排了摄影师驻场
每人3张简修照片赠送
帮你留住美的瞬间
02
蘑菇房
原始图腾的住所杰作
坐标:红河 / 设计:哈尼族
哈尼族人把自己称作大山的儿子
他们与自然母亲共存
曾有徒手创造万亩梯田的不世之举
他们巧妙利用土基、木材和茅草
创造了形似蘑菇的住所
每一个“蘑菇”就是一户人家
每一群“蘑菇”就是一个村落
摄影@游侠嘎娃
一朵朵散落在密林深处的蘑菇
是对人类原始图腾的延续
是对自然无限的敬畏
03
土掌房
人类“最和谐”的建筑声音
坐标:红河 / 设计:彝族
在滇中一带流行一种凝重而结实的建筑
土掌房
厚实的墙体和隔热性能良好的屋顶
帮助房屋的建筑者适应了由北到南的各种气候
摄影@游侠万诱引力
依山而建、层层叠叠
错落有致、甚是壮观
摄影@游侠万诱引力
村内巷道交错
形如一个立体的迷宫
家家有屋顶,户户设庭院
下家屋顶是上家庭院,只要进入一家
就可以从平台进入另一家
从房顶上就可以逛完全村
04
竹楼
水性民族的柔美之作
坐标:西双版纳 / 设计:傣族
傣族是云南本土世居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在曾经的南蛮之地,积水成泽、瘴气缭绕
他们在上千年与自然的博弈中
创造性地用干栏式竹楼
告别水患成灾、瘴气缭绕的地面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来到版纳,最令人心动的就是那成片的竹林
以及掩映在竹林中的一座座美丽别致的竹楼
傣家人不仅居住在“竹”楼里
还吃着“竹”筒饭、喝着“竹”筒酒
竹与水是傣家人一生必不可少的“信物”
05
孔明帽
透露人类最初的狂野
坐标:澜沧 / 设计:佤族
在滇西南,有一个独特的民族——佤族
他们以黑为美
认为黑色是勤劳、勇猛和健康的象征
黑衣黑发黑牙齿为“标配”
传说佤族建房
恰逢诸葛亮平定西南,得到其暗示
所以把自己的房子称为“孔明帽”
他们的房屋依山势地形而建
分布随意,没有一致朝向
多年自然生长形成的荆棘丛成为村寨的栅栏
这样的建筑风格
无时无刻不透露着人类最初的狂野气质
06
干脚落地房
蕴含“迁徙基因”的便捷住所
坐标:维西 / 设计:傈僳族
傈僳族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
他们的足迹
从川西高原的雅砻江流域到中南半岛
他们习惯居于高山、坡地或河谷
以数十家为一村寨
建房时,就地取材、全寨相助
采取木桩+木板+覆盖物的形式
鄙弃华丽,崇尚实用主义
更重要的是便于兴建和搬迁
一座新房往往在一天之内建成
否则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他们一直交错徘徊在
狩猎、畜牧和农耕的生活中
基因里一直保持着随时迁徙的危机感
07
三坊一照壁
最典雅的少数民族建筑
坐标:大理 / 设计:白族
作为最早在云南定居且进入农耕文明的民族
白族在民族发展早期就习用汉文,能讲汉语
曾经创造了南诏国与大理国的辉煌历史
他们把一生建一栋完美的庭院作为一种追求
把遵守制度的习惯融为建筑的精致风格
三坊一照壁
即由一幢三间两层楼的主房两侧各配一厢房
以及主房对面的一堵墙壁
共同围成的一座封闭式院落
苍山洱海间的白族村寨
青瓦白墙,精致淡雅
一眼望去就像一幅优美的山间水墨画
08
碉房
高原子民的战争艺术
坐标:香格里拉 / 设计:藏族
这是一片为永恒
透明与和平所统治的雪山和草原的世界
这里是藏族人的家园
这是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
1933年所描述的香格里拉
摄影@游侠红枫cal
自此香格里拉被视为人间天堂
但这个天堂是
高原子民用智慧和时间所筑就的家园
摄影@游侠红枫cal
藏族人一生只盖一次房子
一栋房子从奠基到峻工,至少也要花5年时间
他们的房子多建于险峻的山石上,易守难攻
要防御高原猛兽,也防外敌入侵
厚重而稳健的石墙,形如碉堡
所以被称为“碉房”
摄影@游侠红枫cal
09
茨中教堂
尊重信仰的互融之地
坐标:德钦 / 设计:欧文拉尔德神甫
一百多年前,一群欧洲天主教传教士
跋山涉水来到滇西北传教
在强大的藏传佛教与本土东巴教势力中
艰难的存活下来
一百多年间,这里发生过文化冲突、宗教争执
最终时间磨合了一切
摄影@陈飙
如马克斯·缪勒说:
谁如果只知道一种宗教
他就对宗教一无所知
茨中村生活着藏族、纳西族、傈僳族和汉族
他们都是三教的信徒
村民有着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
即使是同一家人
也有属于自己的不同于家人的信仰
人们互不干涉
彼此尊重,和睦相处
在茨中教堂,不同信仰的教民
平等而虔诚地表达着自己的诉求
▲一位信仰东巴教的纳西族妇女在向天主教神甫忏悔
摄影@陈飙
至今在深山里仍有藏人
用藏语一遍遍唱着给主的赞美诗
复杂而细腻的文化交融,耐人寻味
这里,是人间和平的模样
摄影@陈飙
10
松赞林寺
洗尽尘埃的“小布达拉宫”
坐标:香格里拉 / 设计:五世达赖
这是云南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
是川滇一带的黄教中心
集藏族造型艺术之大成
有"藏族艺术博物馆"之称
依山而建,外形犹如一座古堡
与布达拉宫遥遥相望
安抚了无数信徒尘世杂乱的心
僧侣举着青藏高原的信仰
为高原之下的众生祈福
这里是噶丹·松赞林寺
仓央嘉措说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
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11
沙甸清真寺
穆斯林心中洁白的圣地
坐标:红河 / 设计:穆斯林
翻开伊斯兰教的历史
清真寺从透风漏雨的棚舍到金碧辉煌的庙宇
见证了教派的兴起与昌盛
它不仅仅是一个礼拜仪式的场所
更是千万穆斯林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信徒将其视为友谊的纽带
团结的象征、真理的方向
是永恒的向导
是穆斯林宁静的心灵港湾
伫立在沙甸的规模宏大的清真寺
始建于清朝
拾阶而上的大殿更让人产生庄严肃穆的敬畏
绿色和白色体现了穆斯林心中
代表生命与纯洁的符号
对话每一个建筑
它的独特、它的故事
一个个奇特景观
一次次不期造访
是我们在这个躁动时代下
审视、凝望后,仅存的宁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