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麦穗小鱼
标题:
“爱美之心,人人都有。
”美,自古以来都是人们追求和向往的。它,养眼又养心。而,丑是让人厌恶的,避之不及的。
但,不知道从何时起,人们产生了审美疲劳,开始对丑趋之若鹜。似乎“丑”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再也不需要遮遮掩掩,甚至可以自信而夸张的招摇过市。
“丑”究竟有何德何能?
居然可以把几千年来人们孜孜追求的“美”驱逐到视野之外,从幕后堂而皇之的走到了台前。
今天,麦穗小鱼就和大家一起作个探讨交流。
01/何为“审丑”?
审丑,顾名思义是和审美相对的。
审美,是指当人们看到一件美好的事物时,由此给人带来的感官上的享受,更能辅以心理上的愉悦。
而审丑,则是为了达到一种精神刺激和心理满足,不惜哗众取宠、“自我作践”。这种以博人眼球,赚取流量带来的快感或许会给你带来短暂的爽,可昙花一现之后便会在内心滋生无尽的落寞与空虚。
这种落寞和空虚犹如黑洞,会吞噬一个人正常的审美细胞,让你深陷其中,不可自拔。久而久之,你便会对美无感且漠然,对丑却异常敏感和兴奋。
这也叫行为艺术吗?
画家吴冠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却越来越多了。”
按理说,随着人们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对事物的认知应该会更加客观和理性。然而,为什么当下很多人“不走寻常路”,开始变得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了呢?
曾几何时,那些让人震惊,令人无语的“雷人雷语”充斥着网络,古有凤姐和芙蓉姐,今有故意扮丑的“嘴巴嘟嘟”和男扮女装的“薇薇安”。看看那些短视频APP上,“各路妖魔”竞相绽放,真是“作”出了新高度,“丑”出了新境界。
“群魔乱舞”的当下,如何是好?
我们不禁要问,这个世界怎么了?难道真的进入了如网友们所说的“审美不如审丑,偶像不如呕像”的审丑时代?(“呕像”,网络用语,即呕吐的对象。)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的是吉林大学的一个经济学教授李晓,向学校书记建议:凡是参加2018年毕业典礼的同学,穿着一定要规整。并要求学生们穿皮鞋,穿有领子的正装。
在我行我素,随性自由的当下,李教授为何要作此要求呢?他在演讲的时候给出了解释:
“看看这个学校里面,那么多的男同学穿着大短裤,露出带着毛的双腿,穿一双人字拖鞋,还身上披着庄严的毕业礼服在校园里面乱逛。你们觉得好不好看?”
李晓教授的这段话虽不是当头棒喝,但是足以让我们警醒和深思。然而,他的这段话却遭到了一些杠精的反驳:穿衣服只要觉得舒服就可以了,既不走秀,又不作报告,干嘛要穿的那么立整?不是还有很多人鄙视“颜值即正义”嘛?
诚然,“颜值”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涵养与品行,更不能代表正义。但是,穿的干净利索,特别是一些重要场合着正装出席,是对别人最起码的尊重。然而,在一些杠精眼里,他们觉得美是肤浅的。还要美其名曰地丢下一句话:高层次的审美,就是审丑。不禁要问:你追求的是通过别人邋遢丑陋的样子,去发现其内在的真善美吗?否则,对你来说就太low了。
倘若真的如此,我只能呵呵。
记得杨澜女士说过:“没人有义务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 。”
都说这是一个“以貌取人”的时代,但是“以貌取人”又有何不妥呢?
于我看来,这个“貌”不仅仅指的是一个人的相貌,它更是指一个人的气质、涵养、素质、品行。而我们取的也恰恰是你在岁月的沉淀下逐渐打磨出来的“外貌”,即,你内在的气质和涵养。
如果杠精非要说“以貌取人太肤浅”,那我也只好送他一句王尔德的话“只有肤浅的人才不以貌取人”。
我实在搞不懂,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对“丑”趋之如骛,却把“美”丢到了一边。
或许是因为,审美是需要能力的,而审丑只需要一颗躁动的、猎奇的、爱看热闹的心便足以。
02/为何“审丑”?
前不久,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国人的审美大体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真的很奇怪,有些问题你不提出来,便没人去关注、去思考。一旦提出来,便会瞬间得到大家的响应,在网络上蔓延开来。这是不是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习惯了跟风、习惯了麻木,思考已经变成了一件奢侈和高贵的事情。
惊讶的是,对于这个问题最火的回答竟然赢得了八万多人的点赞。此人从大众最有共鸣的角度图解了当下人们的视觉审美,涉及到日常的穿着打扮、建筑物、装饰物、图片审美等等。最后,总结为八个字:“妙趣”横生,辛辣异常。
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真的是我们都患上了缺乏审美力的“绝症”而不自知吗?
依我看,不尽然。至少有以下三点原因,可窥一二。
一方面是,审美教育的缺失。季羡林先生曾在他的随笔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注重实际的民族。”因为太过注重实际,小学的美术老师、音乐老师经常“被代课”,孩子从小就缺乏审美教育,审美能力自然无法提高。生活中,一些偏执的成见又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美”的熏陶。比如,很多家长认为:爱打扮的孩子学习成绩肯定差,唱歌、画画、跳舞就是不务正业。在家长以“成绩为本”的教育理念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肯定是要为之让步的。还有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花这么多钱带孩子去博物馆、艺术展,还不如给孩子报一门外语辅导班呢。如此看重实际的社会,审美能力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是,寻求刺激,释缓压力。不得不说当下人们的压力真的很大,动辄两三万一平米的房子,孩子一学期的英孚教育就要上万块钱,还有让人焦头烂额的人情世故,常常把我们搞的痛苦不堪、几近崩溃。为了释放压力,情绪上就要有个突破口。而释放压力最好的办法就是燥起来、疯起来。我们都有这样一个感受,当你“燥完了、疯爽了”,压力也变释放完了。而,“美”是万万起不到这种功效的。此时,唯有“审丑”。越是丑到爆、丑到天际,越能带来精神上的刺激和心理上的“窃悦感”。只要让我们此刻“爽翻了”,谁还管快感后的落寞与空虚。
更重要的一点是,流量驱动,利益驱使。因为对美的漠视和麻木,甚至是抵触和排斥,再加上与生俱来的猎奇心驱动,让我们明明知道是丑、是差、是坏,却就是忍不住观看、议论、传播。而有些人恰恰是抓住人们的这个心理,不惜一切代价博人眼球,赚取流量,只要能火“作践”一下自己又何妨。在他们心里,利益和流量胜过一切,不怕雷人就怕雷不死人。为了成名,为了大火、为了发财,出尽各种奇术怪招,失尽了形象和尊严,丢尽了道德和底线。当炒作和恶搞便能为你带来流量和财富,谁还愿意脚踏实地的摸着石头过河。
真是应了那句话:为了上线,全然不顾下限。
有人说:
审美和设计在中国沦为了最不重要的东西,一切以快速卖货为前提,自然只剩下了土味和山寨。
深以为然。
更让麦穗小鱼担忧的是:一代人的审美缺失,是否会造成下一代的恶性循环?
03/“审丑”何为?
有人说,审丑无非是图个乐呵,释放一下压力,人畜无害,不必杞人忧天,大惊小怪。
可是,果真是这样吗?
当人们对“美”变得越来越漠视,却对“丑”予以跟风和关注时;当“丑”不再需要掩饰,堂而皇之的走到台前时;当一些人为了蝇头小利,不惜“作践”自己,甚至铤而走险时;当我们的下一代捧着手机盯着那些粗俗的视频,书不读饭不吃时......。你还会觉得“审丑”只是图个乐呵吗?你还会觉得“审丑”只是紧张生活之余的调味剂吗?
于我看来:“审丑,就如同逼着一个营养专家去吃垃圾食品,一边吃还要一边夸不错不错。”
看看抖音、快手等APP上“群魔乱舞”的短视频,听听大街小巷里粗制滥造的所谓“神曲”,耳濡目染之下,我们的审美能力在降低,审美情操在弱化。
当我们没有了美的追求,生活终将只剩下最粗糙的一面。
音乐人郑钧曾经对那些毫无内涵的口水歌以及恶俗无聊的歌词作过如下评价:
“排行榜上的歌,十首里面有九首都听不下去。所有的排行榜公信力都崩了,你这根本没办法选择。放在你面前的都是让你恶心的菜,你没得选,只能吃这个。”
人,有时候对自己的抵抗力过于自信。
当我们的身边被粗枝烂叶,甚至低俗不堪的“丑”充斥着的时候,或许我们的抵抗力会降到冰点,更别提孩子了。可见,“审丑”给社会带来的危害绝不是危言耸听,更不容小视。
总有人喜欢抬杠,说,你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小丑卓别林,再看看被誉为“东方卓别林”的赵本山大叔,还有周星驰电影里那些“抠鼻屎,吃虫虫”的如花们不都深受人们喜爱吗?
可是,他们塑造和演绎的这些丑角,一方面是为了荒诞的剧本和情景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艺术,才表演的丑。并且,这非常考验一个演员的演技。说到底,他们是在为艺术而献身。而不是把丑定义为美。
实际上,我们国家从来就不缺乏塑造美和发现美的人才。
那些精美绝伦的四大丝绸、那些栩栩如生的敦煌莫高窟壁画、那些让人如痴如醉的景德镇陶瓷......,无不镌刻着古人对美的追求,也向世人述说着“华夏民族是有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能力的。”
前不久上映的电影《千与千寻》,黄海老师设计的电影海报直接“美”上了国外的热搜。
这张寓意着“人生漫长,前路无论多么艰辛,不要回头,不忘初心”的海报,既精美又给人以启迪。当然,也很应景。人生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寻找的旅程,丢了自己便会丢了一切。
还有那张以暗黄色为主色调,带有复古风格,充满了敦煌壁画质感的《我不是药神》的海报也是出自黄海之手。这张揭露人间百态,向死而生的海报同样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又寓意深长。
不止黄海,中国还有很多优秀的设计师,还有很多双可以创造美的手,发现美的眼睛,以及欣赏美的心灵。
五千年华夏文明沉淀下来的美,在韵,也在雅!
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和培养的审美能力啊。为什么我们偏偏会对“丑”情有独钟呢?
诚然,审丑可以舒缓一个人的压力,让你获得短暂的快感。但是,美却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滋润一个人的心灵。
孰轻孰重?当下立断!
《人生境界》中提到:
“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
正如木心所言,“没有审美力是绝症。”一味地陷入“审丑”不可自拔,终将会蒙蔽你发现美的能力。而,一个人若拥有了审美的能力,再平淡的生活也能开出花来。
好不夸张的说,未来审美能力将会成为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审美的能力,对一个人来说会越来越重要,这关乎到你的外在形象、生活情趣和人格魅力。
如同美学家蒋勋所说:“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
以此类推,一个民族的、一个国家审美水平的高低,也左右着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竞争力水平。
试想一下,倘若我们每个人都为“丑”摇旗呐喊,推波助澜,那么“丑”就会越发肆无忌惮。当我们成天被那些直播平台上的“俗、丑、劣”逗得前仰后合的时候,当我们把“审丑”当成了自己精神食粮的时候,我们又有何能力与自信去丰富自己、完善自我。
国家是由一个个“小我”组成的。“聚沙成塔,汇流成河”,“小我”尚且如此,“大我”也势必会深受其害。
生活中各种美盲的盛行,其实就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审美教育欠缺的缩影。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慢慢培养他们审美的眼光,这于一个人、一个国家,都是百利无一害的事情。
真正的审丑是通过“丑”去教育人、感化人、启迪人,而不是把艺术当作丑的遮羞布,污了观众,也辱了自己!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如果没有了对美的追求,生活终将只剩下了最粗糙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