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圣徒的快乐,也能做好民心,其感动也很深,风俗也在变化,所以先王用礼乐来引导民和。
”——《荀子·乐论》史料《永昌府文征》中记载着一个关于少数民族(佤族)猎人头祭谷起因的传说,大意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亲眼目睹佤族人骁勇善战,难以招抚和教化。诸葛亮心生一计,以达到让佤族人内耗的目的。
诸葛亮在佤族人(2月)种植稻谷的时候,第一年借给他们煮熟的稻谷种子,播种后不会发芽和生长。佤族人(8月,稻谷收获季节)就前来询问诸葛亮是怎么回事?诸葛亮占卜后,告诉佤族人:你们必须要砍人头来祭祀,这样才能感动上天,让稻谷取得丰收。佤族人信以为真,照做不误!诸葛亮再借给他们正常的稻种,稻谷果然取得了丰收。
《永昌府文征》主要编撰者李根源(1879—1965),生于云南德宏州梁河县九保,云南腾越(今腾冲)人。1940年,李根源凭借其学识、威望和影响力、以及对家乡历史文化的热爱,邀请周钟岳、秦光玉、方国瑜等一批著名学者,于1940年夏开始编纂,1941年冬历时两年完成了《永昌府文征》的编纂工作。分卷印刷,首印500 部,于1943年初在昆明全部竣工。
从此之后,猎人头祭谷逐渐成为佤族人的风俗,(部分部族)一直延续到1958年才被废止。《永昌府文征》记载的传说的真实性无法考证,但是佤族猎人头祭谷的风俗却是真实存在,无数人为此丧命,佤族不同部族之间相互残杀,猎人头越多,越受人尊敬,被人视为英雄。
佤族是我国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其社会发展形态比较缓慢,新中国成立前,佤族尚处于以村寨为单位的分散状态,有些地区还保留着原始农村公社的残余,如阿佤山中心地区的西盟和沧源、澜沧的一小部分佤族,还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或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
新中国成立前,佤族延续着很多古老的习俗,有些习俗非常落后,与文明社会格格不入,如猎人头祭谷。佤族频繁的村寨宗教活动、生产忌日和部落械斗等几乎要占去半年的时间。
原始宗教信仰是佤族最具特点和普遍性的信仰,佤族相信灵魂不灭和万物有灵。在佤族人那里,鬼和神没有加以区分,都指观念中的灵魂。佤族最崇拜的是"木依吉"神,把它视为是主宰万物和创造人间万物的最高神灵"鬼"。佤族所进行的如拉木鼓、砍牛尾巴和猎人头祭等较大的宗教活动,都是为了祭祀它而举行的。
每逢天灾、荒年和稻谷种植和收获季,佤族的宗教活动中,有一种仪式是祭拜“木鼓”,祭“木鼓”是猎人头血祭,械斗之后,将所杀之人的人头放在“人头桩”上祭拜。“木鼓”和“人头桩”都是佤族各个村寨的神圣之物。
木鼓传说:很早之前,佤族的祖先带着妻儿到密林中打猎,男的负责狩猎,女人和孩子负责放火烧山,惊扰到了老虎,猛虎蹿出威胁到猎人一家人的性命。情急之下,女人拿起一个木棍敲打身边的一棵大树,本想靠声响吓走猛虎。没想到,这棵大树在敲打之下,发出“嗡嗡嗡咚咚”的巨大声响,其他人听到声响,到密林里寻找,合力将老虎赶跑了。
后来,人们就把这棵红毛大树请到自己村寨里边来,逐渐形成木鼓。所以佤族的木鼓,早先有一种感恩的意味,到后来才形成木鼓崇拜。
新中国成立之前,佤族人民遇到不可战胜的困难,都会做一个木鼓来祭一下,来敲一下。他们将木鼓视为通天神器,认为祭拜之后,天上的神灵就会帮助他们。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一种说法,不用人头血祭,木鼓敲不响,神灵也就无法感知。
过去,每个村寨的外边都竖着成百上千个“人头桩”,人头桩上都装着露着牙齿的人头,场景惨烈恐怖。砍人头、拉木鼓、洗刀,三年一个轮回,循环往复,吞噬了无数人的性命。每年的2月和8月,都是杀人头祭谷的时候。木鼓声起,村村警惕,人人自卫,外人千万不要靠近,血腥的械斗展开,谁也不知道自己能否躲过一劫。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地区意识到这种习俗的落后,逐渐采取别的方式替代“人头血祭”。有的村寨出钱和猎到人头的村寨作交易,等猎到人头的村寨祭完以后,出钱借来祭一下。再后来,出现以木制的人头替代。
当地称猎人头习俗改变的地区为熟佤,而保持原有习俗的地区称生佤。拉勐所在的地区是生佤,建国后,民族代表和民族工作队做了大量工作,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制止,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猎人头祭谷的习俗依然没有消除。
1953年西盟地区发生严重的虫灾,粮食大面积减产。砍头祭谷事件严重蔓延,一直持续到1954年夏天,村与村之间相互猎杀,造成非常严重的流血冲突事件。1956年西盟虫害再次爆发,早稻严重欠收。1957年开春,干旱接踵而来,至四月末滴雨未见。猎人头祭木鼓的阴云再起。
如今,在临沧市档案馆里保存了两张特别的照片。一张是砍头英雄,一张是一户人家被砍得只剩一个小孩。
生佤的人始终认为“猎人头祭谷”是最高贵的祭祀,并不是野蛮落后的习俗,这种执念深入骨髓,任谁都难以改变。新中国成立之初,各级人民政府包括中央人民政府都严重关切佤族的“血祭”习俗,做出各种努力,期望制止这一习俗。1950年,国庆庆典1周年典礼上,毛主席在第二次接见云南民族代表时,亲自劝导佤族头人拉勐。
毛主席:“听说你们有一个习俗,是砍人头祭谷,每一年播种的时候都要砍一个人头来祭谷,有这回事吗?”拉勐回答:“有啊”
毛主席:“你们这个习俗能不能改一改呢?”拉勐:“不能改,不能改,主席,这个不能改。如果改了庄稼就不好了。”
毛主席笑着说:“那能不能找一个替代的东西呢?”拉勐摇头说:“不行。老辈子就传下来的,不能改。”
毛泽东又问:“用猴子如何?猴子与人是很相像的,”拉勐迟疑地回答:“不行啊。”
毛主席就说:“那用老虎吧,老虎威猛啊,老虎还是百兽之王。”拉勐说:老虎是可以,但也不容易捕到呢。最后毛主席说:“那你们回去吧,回去好好跟群众商量商量,跟佤族弟兄商量商量,用什么办法把它替代掉。”
不止毛主席,连周总理也曾亲自苦口婆心劝说过佤族的代表,但是在他们看来,“人头祭谷”是神圣和高贵的,并非是落后和野蛮的习俗,这种观念深入骨髓,要想改变谈何容易。
毛主席曾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确实,“认真”成为我党干好事业的重要原则。
从1951年,我军将佤山蒋军残匪彻底肃清后,就派驻工作队入驻佤山开展相关工作。遇到猎人头行动时,工作队队员随时面临着生命危险,如1956年西盟发生严重的“猎人头行动”,进驻沧源佤山的解放军战士就惨遭杀害,昆明军区测绘队的2个队员也不幸遇难。
但是,民族工作队、民族代表及各级人民政府的相关部门一直持续不断地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口婆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种落后的习俗终于在1958年终止。村寨附近的“人头桩”逐渐消失,木鼓声依然会响起,但是血腥的“猎人头血祭”场面再也看不到了。
“猎人头行动”终究还是成为了历史,如今在昆明滇池湖畔的云南民族博物馆,还收藏着一对佤山木鼓和一根“人头桩”。它们静静观望着游客们一双又一双好奇的眼睛,殊不知,它们背后藏着多么惨痛的历史故事。它们也不会想到,族人自相残杀痛楚的醒悟,佤族(人类)会用了几千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