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月前,张老师发现脚底的“痣”突然变大,开始溃烂,很担心,就去某皮肤科诊所做了“痣”手术。
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结果不到4个月,手术位置周围又长出了黑色组织。焦虑中的张先生来到上海医院寻求治疗,结果被告知之前被切掉的“黑痣”是恶性黑色素瘤,但由于当时手术未能彻底清扫淋巴结,最终导致疾病复发。如今,张先生虽然可以接受手术根治,但还可能面临截肢的风险……
张先生的案例并非孤例,因病人轻视病情或手术操作不规范,导致病情贻误的恶性黑色素瘤病人不在少数。“恶性黑色素瘤常见的形态就是体表的‘黑痣’,因而也容易让人忽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生陈勇教授表示,“人身上大多数的色斑和痣都是良性的,但当这些痣不对称、边界不清晰、颜色深浅不一、直径超过5毫米或者短期内出现症状,就应当提高警惕,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1月4日,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天津市肿瘤医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联合牵头主编的《皮肤及肢端恶性黑色素瘤外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为《共识》)在上海正式发布。这意味着在我国长期缺乏统一操作规范的恶性黑色素瘤外科诊疗领域将“有章可循”。
专家表示,当这些痣不对称、边界不清晰、颜色深浅不一、直径超过5毫米或者短期内出现症状,就应当提高警惕,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微信公众号 图
60%以上患者发病位置集中在肢端
恶性黑色素瘤常常以“恶变的黑痣”示人,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相比于其他肿瘤,我国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较低,但每年新发恶性黑色素瘤病人仍然达到8000-10000例。此外,恶性黑色素瘤发病人数每年以3%-5%的增速增长,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恶性肿瘤。
“由于地域差异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我国恶性黑色素瘤发病人群有独有特征。”新发布《共识》的主编之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恶性黑色素瘤诊治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软组织外科副主任陈勇表示,“与欧美国家人群病灶集中于皮肤表面不同,我国恶性黑色素瘤病人多以肢端型病灶为主,即60%以上的病人发病位置集中于掌指、足底或甲下,且多数病人在发现时已经处于中晚期。”
陈勇表示,我国恶性黑色素瘤的手术治疗情况也并不乐观。目前,我国恶性黑色素瘤病人的术后五年生存率仅为65%,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80%。
对此他认为,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我国恶性黑色素瘤病人在就诊时,收治的科室较为分散。
“就诊病人在初诊时往往被骨软外科、普外科、皮肤科、五官科等各类科室收治,不同学科的专家采用的治疗策略也常常存在差异,由此导致恶性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的操作长期以来难以形成详细统一的操作规范。”陈勇说。
上述专家也表示,尽管目前世界上关于恶性黑色素瘤的药物研究众多,但欧美新药在中国人群中的疗效欠佳。规范的外科手术治疗仍然是我国治愈早期患者、改善中晚期患者生存的主要手段。
“恶黑”症状易忽视,形态异常需警惕
陈勇表示,本次《共识》的发布正是为了填补恶性黑色素瘤外科治疗的规范“空白”。
《共识》根据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软组织肉瘤学组专家经验,将皮肤及肢端型黑色素瘤外科诊疗过程中各环节的细节和规范化标准形成一套“模板”,为从事恶性黑色素瘤外科诊疗领域的医务工作者提供参考,让患者在全国各地不同级别的医院、不同专业的科室都有希望接受同质化的外科治疗,确保手术的彻底性和规范性。
“恶性黑色素瘤常见的形态就是体表的‘黑痣’,因而也容易让人忽视。”陈勇表示,“人身上大多数的色斑和痣都是良性的,但当这些痣不对称、边界不清晰、颜色深浅不一、直径超过5毫米或者短期内出现症状,就应当提高警惕,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另外,上述专家也表示,对于身上的痣也不应盲目处理,建议不要前往非正规医疗机构或不具备手术资质的美容机构“点痣”、“祛痣”,应该去正规医院手术切除,并且要做下病理检查。
除了症状易被忽视外,临床上对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淋巴结清扫范围、病理活检办法等等,均是影响恶性黑色素瘤规范治疗的关键因素。陈勇介绍说,“如前文所述张先生的病情,如果经过病理活检,确定无需扩大手术范围,那么经过规范的手术治疗,张先生也可以免受截肢之痛。”
作为主要亮点,本版《共识》聚焦外科医生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非常关心的问题,首次系统性介绍了肢端型黑色素瘤相关的甲床黑线病的活检方法,区域前哨淋巴结示踪和切除,完整腹股沟、腋窝、髂窝和腘窝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操作要点及并发症处理,以及肢体移行转移灶肢体隔离灌注的操作方法和要点,且大部分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以实际临床手术图片,分步骤按顺序详细描述。
“外科治疗是目前恶性黑色素瘤综合治疗的基础,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在恶性黑色素瘤治疗领域的发展,我们也致力于在该《共识》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增加新的经验,”陈勇表示,“未来编写组还将基于不断充实的病例数据库,开展系列研究,从而在国际恶性黑色素瘤诊治领域发出‘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