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见”生命发展的“秘密”
清代人体生命馆260个可塑性标本填补了我市的空白
《青岛日报》/《青岛馆》/《青宝网申报》通过在小受精卵中成功发育,可以创造复杂有序的成熟个体,所有生命的诞生都是奇迹。
6月30日,青岛大学医学发展史馆、人体生命科学馆启动暨山东省师德涵养基地揭牌仪式在青大举行。人体生命科学馆陈列260余件胚胎学、解剖学标本,填补了我市人体标本馆的空白。从一个小小的胚胎,到呱呱坠地的婴儿,生命是如何诞生的?生命又是如何演变发展的?人体中究竟隐藏着多少知识?今后,青岛市民可以带着对人体生理知识的“十万个为什么”,到青大人体生命科学馆参观学习,探索生命的无穷奥秘,感悟健康之弥足珍贵。据悉,人体生命科学馆填补了青岛人体标本馆的空白,是对学生进行医学科普教育、红十字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教育的重要场所。馆内陈列胚胎学标本,以及人体的大体解剖、局部解剖和断层解剖标本及病理学标本260余件,涵盖胚胎发育、九大系统、头颈、四肢、躯干各部分结构的表面及层次解剖、病理解剖标本等。
记者看到,展馆内所有的人体标本骨骼、肌肉、筋膜清晰可见,这种标本是人体塑化技术的产物之一。原青岛大学医学部结构中心解剖学实验中心主任王守彪告诉记者,该技术由德国医学博士哈根斯教授在1978年发明,采用生物塑化剂,替代细胞内的水分和脂质,再聚合硬化。与传统的福尔马林浸泡法相比,这种技术可以把组织保存得像活体一样,无毒无味,可永久保存,一万年都不会腐败。
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有这样一幕:慕容复某日遇到一位高僧,他用一阳指戳入高僧左胸,高僧应声倒下人却没死。原来,他天生异于常人,心脏长在右边。虽然是小说,但却并非毫无根据。人体生命科学馆阵列着一具镇馆之宝——“镜面人”人体标本。乍一看或许不觉得异常,但是正如它的名字“镜面人”一样,它的各个脏器都像照镜子一样反转了过来,心脏到了右边,肝脏到了左边。这样的个体出现的概率约为二百万分之一,因为本身即为畸形,所以大多在胚胎时期就夭折了。王守彪告诉记者,这具“镜面人”是2008年青岛大学医学部学生做解剖实验时发现的。
一个七尺男儿身上的血管,大大小小竟有1000多亿条。把它们首尾连接起来后共计10万多千米长。可以绕地球两周半。在人体科学展馆,记者还看到了全身动脉铸型标本。学校通过高分子化合物作为填充剂注入人体内的血管,腐蚀掉生物组织后,留下的就是色彩丰富、形象化的管道铸型标本,可以直观地看到全身的血管。
青大的医学发展史馆同样令人目不暇接。从1909年中德合办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的医科,到2015年青岛大学教学科研单位调整成立青岛大学医学部至今,医学发展史馆以序厅、青医之魂、名师云集、发展历程、杰出校友等板块展现青大医学110年来的重要发展轨迹。医学发展史馆获批山东省师德涵养基地,是对师生进行校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师德师风教育的重要场所。 “玻璃橱里是他特殊的坟,玻璃罩外是他浩瀚的爱。” 医学发展史馆安放着医学教育家、人体解剖学家沈福彭教授的遗骸,他是我国捐献遗体制成骨架标本的第一人。他的事迹以“一代良师沈福彭”专栏的形式在“青医之魂”板块展现。
据悉,青大两个医学展馆于2019年3月份开始筹建,年底竣工。在线下展馆投入使用的同时,VR技术线上展馆也同时对外开放。疫情过后,市民可预约参观。
(记者 郭菁荔 摄影 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