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住在洛杉矶的摄影师杰米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发生了什么。
一切开始于在他拥有第一部手机后,起初只是感觉耳部有一种灼伤感,并伴随着轻微的头痛。后来家里有了WiFi,他的这种不适感明显加剧——在用笔记本电脑看电影的时候,他常常会觉得头痛,无法集中思维和注意力,眼睛也会有痒痒的感觉。
Jaimie最开始怀疑过是手机的问题,但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在所有人的认知里,手机这个伟大的发明是非常安全的。他也以为可能是自己盯着屏幕的时间太长了,但让他不解的是,当开车行驶在405号州际公路上,尤其是路过信号塔时,自己也会出现一模一样的症状——这些已经对他的正常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直到Jaimie几年前听到了一个词“电敏感(Electro Sensitivity)”,他才终于把自己的“病”和电磁辐射联系在了一起。
他也发现自己不是唯一一个饱受这种病痛困扰的人,甚至有的人比他还要严重。比如有人会感觉前额灼痛,有人会有明显的眩晕和疲劳感,还有人会伴随心悸、肌肉震颤和呼吸困难,甚至出现想呕吐的感觉……他们中有男性也有女性,有老年人也有小孩。
很多有着此类症状的人都相信自己得了电敏感症,认为无线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是使他们痛苦的罪魁祸首——尽管当前世界卫生组织尚未将之正式列为一种疾病,也缺乏相应的诊断标准,以及证明无线设备电磁辐射确实会损害人体健康的足够证据。
“微波辐射就是终极污染源,你看不见它,闻不到它,也听不到她,但你确实能够感觉到它。”一位电敏感“患者”说道。
无线设备的电磁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也是独立纪录片《眩晕一代(Generation Zapped)》试图去探索和向观众呈现的主题。这部纪录片的导演杰马耶尔(Sabine El Gemayel)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我深深地关切无线技术对孩子影响的阴暗面,”导演在影片的Kickstarter众筹页面写道,“作为母亲和公民,我也非常关心无线革命背后的商业伦理,以及它在学校、企业和家庭中的广泛运用。”
这是一部研究无线辐射危害以及因无线辐射生病的人的纪录片,“就像烟草、化学或制药行业。他们告诉我们这些东西是安全的,几十年后,你发现他们隐藏了所有造成健康伤害的证据”,杰马耶尔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面对正在到来的5G时代,《眩晕一代》这部上映于2017年的纪录片也尤其显得具有警示意义。
无线设备电磁辐射如何影响我们
无线技术是纪录片《眩晕一代》讲述的起点,这项技术也是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颠覆的重要前提。
它的进步性是显而易见的——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无线设备永久地改变了人与人的交流方式,预计到2020年全球将有61亿人使用手机;截至2017年的数据,仅在美国,无线产业为人们创造的工作机会就有380万个,每年带来的产值高达1462亿美元……
但就在我们沉浸在无线技术带来的巨大便利中时,围绕这一技术,始终有一片乌云挥散不去——电磁辐射。在无线设备无处不在的今天,即使你是少数几个不带手机的人之一,你还是会经常暴露在Wi-Fi路由器和手机发射塔的微波辐射中。 根据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神经科学副教授Olle Johansson的说法,我们的身体要经历比10年前高出百万兆倍的电磁辐射。
因此,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电磁场的世界,电的使用,包括无线设备在内的各种技术设备的使用,太阳光的照射,以及特殊场所X光的应用等,都会形成电磁场。哪里有电磁场,哪里就会有电磁辐射,只不过能量不同,不同电磁场产生电磁辐射的大小也有差异。
理论上,一部分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非常不利,被称作“电离辐射”,它们通常会伴随极大的能量,如太阳光(会造成晒伤乃至皮肤癌)、X光、宇宙射线等;另一部分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则相对不那么明显,称作“非电离辐射”,它们产生的能量更小,如收音机和微波炉辐射,以及,无线设备辐射。
从电磁波谱示意图可以看出,无线设备辐射产生的能量介于同为非电离辐射的电视、收音机辐射和灯光、微波炉辐射之间。
也就是说,无线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理论上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在现实中,我们需要面对的是无线设备无处不在,以及由此形成的长时间人体暴露。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最初在面向消费者推出移动电话时,并没有对这种“新产品”进行任何上市前的安全测试——1984年之前,无线技术仅为军用,到1984年这一技术才逐渐进入商用领域——因为很明显,那一年只是无线网络“扩张”的开始,而且是不是对人体有害,科学理论已经给出了答案。
但这大概率又会是一个科学滞后于现实的故事。无线网络的覆盖速度是惊人的,在美国,手机基站的数量已经从1985年的900座增加至了2017年的21.5万座,人类必须重新评估无线设备电磁辐射给人体带来的影响。
1995年,美国无线产业曾尝试引入“辐射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e,简称SAR,即人体每单位生物组织的射频能量吸收率)”作为手机上市前的安全测试标准。概括来说,人体体积越小,暴露在手机辐射中的部位就会越多,SAR越高,对人体健康越不利。所以,小孩相比于成年人更有可能受到电磁辐射的伤害。
为了方便测试,技术员们建造了一个名为Sam的人体模型来代替真人进行一系列实验。
不过,这种方法遭到了一些专家的质疑。比如急诊科医生Erica Mallery Blythe博士认为,Sam并不能代表所有人,因为该人体模型的建造参照的是90%军队新兵的体格,无法代表小孩、女性,甚至是大部分的普通人——Sam仅仅头部的重量就有5千克,比很多小孩的体重都重。
流行病学家Devra Lee Davis博士则指出了测试过程中的一个漏洞。在用Sam的头部进行测试时,安装在支架上的手机实际与Sam的耳部有6-10毫米的间隔,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手机厂商在使用建议里提出,用户在接打电话的时候要和手机保持一定距离,然而现实中,人们用手机几乎都是紧贴着皮肤的。
“在这个星球漫长的演进过程中,人类几乎很少受到微波辐射(电磁辐射的一种,通常由无线设备产生)的影响,而今天我们接触到的微波辐射是过去的10亿倍。”一名专家说道,“但我们的身体并没有得到同步进化,形成保护机制来抵御辐射的伤害。尽管辐射看不见,但它却是真实存在的环境污染物。”
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和商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科技在带来巨大革新的同时,我们对它的了解还太少。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电敏感症,也是最近几年才被提出和讨论的一种健康问题。
阴影下的人们
尽管只是一部小成本纪录片,也没有在全球进行大规模放映,但这并不妨碍《眩晕一代》是一部极具社会意义的作品,它用更通俗的语言和表现方式向普通观众展现了无线设备辐射可能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其中就包括列举了大量实际案例。
除了像摄影师Jaimie等人的电敏感症,无线设备辐射还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健康问题,比如癌症。Donna是一名乳腺癌幸存者,就像很多美国女性那样,过去她习惯于出门在外时把手机放在自己的内衣里,方便蓝牙耳机的使用,直到有一天她被诊断出得了乳腺癌。
但Donna的病很不寻常。一方面,她的家族从未有过癌症史,她也从来没想到自己会和癌症扯上任何关系;另一方面,她所患的癌症并不同于一般的乳腺癌,医生在她的右侧乳房发现了多达5个肿块。“那不只是一种癌症,更像是多种癌症的组合,是一种极少见的病例,我从来没有见过像她这样的。”治疗过Donna的外科肿瘤医生John West说道,Donna的情况让他震惊。
巧的是,Donna胸部发现肿瘤的部位刚好在她手机最常放置位置的周围,于是她猜测自己的病和手机辐射有很大关系。
手机等无线设备的辐射还可能导致脑瘤。
2008年一天半夜,Ellen Marks的丈夫突然癫痫大发作,被紧急送往医院,医生检查后告诉Marks,在她丈夫的右前额叶有一大片肿块。当时他们的儿子恰好在参议员Ted Kennedy的手下任职,而Ted Kennedy刚刚也被查出患有脑瘤,儿子告诉她,内部消息说Ted Kennedy的病很可能与长期使用手机有关。
Marks立刻将手机辐射与丈夫的脑瘤联系了起来,因为她的丈夫同样是手机的重度用户,而且肿块恰好就长在他经常使用手机的右耳附近。
然而,以上种种将手机辐射和疾病关联起来的想法都仅仅停留在猜测阶段,目前为止,科学家们也没有找到足够证据证明手机辐射就是造成人类一系列健康问题的根源——尽管他们中的很多都倾向于相信两者间是存在必然联系的。
难点在于,要搞清楚当中的机制是一件非常之复杂的事,需要做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找到足够多的数据支撑。
“问题在于我们到底要花多久时间来证明这件事,这可能要花上许多年来做案例积累,”外科肿瘤医生John West分析,“大部分医生其实都不会问癌症病人 ‘你是不是经常把手机放在内衣里’这样的问题,很多时候都是医生在做人为的关联。而且这不像吸烟会导致肺癌的问题那样(有强关联性),我认为在研究手机辐射和癌症关系的问题上,我们花的时间还要更长。”
我们现在面对的,一边是科学研究的滞后,一边又是无线设备辐射可能还在不断扩大的影响。
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是,我们的下一代怎么办?如今全球都在面临着生育率下降的问题,已经有证据表明,长期使用手机的男性更容易产生畸形的精子——精子的活力会下降,也更容易死亡,进而影响使伴侣成功受孕的几率。更可怕的是,受到辐射影响的精母细胞并不会停止分裂,而是会持续分裂产生精细胞,而这些精细胞很可能已经发生了突变。
自闭症患儿的增多很可能就与这种基因突变有关。科学家在越来越多的自闭症患儿身上发现了新生突变,也就是他们的父母没有的遗传特征,这有可能就是手机辐射带来的遗传性损伤造成的。
对于另一些饱受电敏感困扰的人来说,很多时候他们不仅要忍受生理上的痛苦,还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有些人即便是知道有人患有电敏感症,还是会经常怀疑。”摄影师Jaimie的妻子Amber说道,“如果有人问这到底是一种心理作用还是生理疾病,他只要搬来和患者住一段时间就知道了,并不是说电敏感症患者先有了这种意识,才开始有了生理感觉,他们就是感觉到了难受才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
Amber说,很多有着类似症状的人可能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几乎没有医生有治疗这种病的经验,而且收费还很高。为了有一个合适的住处,Amber和Jaimie已经断断续续找了六年,“这个过程太艰难了。”Amber说。
认清危险
除了以上提到的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这些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无线设备,还有很多普遍存在的、我们又常常会忽略的设备在产生电磁辐射,慢慢影响着我们的身体,譬如智能仪表。
越来越多的智能仪表正在取代传统的模拟仪表进入每个家庭,不论是智能电表、智能水表还是智能燃气表,它们当然便利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不必再大老远跑到某个特定的缴费处去缴纳生活费用,只需要打开手机、动动手指就可以轻松解决。
但问题随之出现,一些家中安装了智能仪表的人也开始出现了类似电敏感的症状,他们无法入眠,头痛,甚至出现了抑郁情绪。同样地,这些症状和智能仪表的关联亦未被科学证实。有专家指出了智能仪表和手机等无线设备一个很显著的不同——你可以决定手机的使用时长,但无法决定智能仪表的,后者只能由电力公司这样的机构控制。
不可否认,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无线技术,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包含了商业和道德力量的博弈。我们无法要求中止社会发展的进程,但可以寻求更好的预防和自我保护。
在美国阿什兰市,阿什兰公立学校在当地教育基金会的支持下进行了一些尝试,例如开展了名为“移动设备的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s For Mobile Devices)”的试验,具体做法有关掉不使用的电子设备、WiFi随用随开、在一个实体表面使用移动设备等等。阿什兰公立学校也是美国第一家做此尝试的公立学校。
还有一些国家对无线设备在学校的应用更加谨慎。如法国曾是世界上最早一批将WiFi应用于学校的国家,但当他们发现WiFi对人体存在潜在危害的时候,便立即撤销了小学中安装的WiFi设备。
然而上述只是针对学校的情况,学校之外,每个人都依然会面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辐射。而且更糟糕的是,依然有相当多的人对电磁辐射的影响知之甚少。
在丈夫从脑瘤中逐渐恢复后,Ellen Marks和儿子创办了加利福尼亚州脑瘤协会,这不仅是因为丈夫从鬼门关走了一遭,更因为她看到有越来越多类似痛苦经历的人。Marks创办这一协会的初衷之一,就是希望能向公众普及无线设备辐射的危害,并且推动立法——强制厂商能够在产品销售阶段就明确告知消费者可能存在的辐射危险性。
对于消费者来说,厂商是对无线设备电磁辐射最好的科普者。很多厂商其实会在产品的使用说明中添加和辐射相关的表述,例如iPad的用户手册里就有如下说明:有极少用户在使用iPad的过程中会有不适反应,如果您出现头痛、暂时性昏厥、突发疾病、痉挛、肌肉震颤、失去意识、行为不受控制等等症状,请马上停止使用iPad并向医生咨询。但,几乎不会有厂商把这些说明标注在显眼位置,更不用说用户会去仔细阅读使用说明。
在Marks的努力下,加州最终通过了对消费者辐射知情权的立法,尽管过程非常曲折。
2011年,在众多科学家的推动下,世界卫生组织将手机列入了“可能的人类致癌物”名单,这意味着在世界范围内,提高公众对无线设备电磁辐射认知度的努力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有专家认为,无线设备电磁辐射在致癌危险程度上,还应该至少提高一个级别。
减少无线设备电磁辐射对人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它需要政府、厂商乃至消费者自身的共同努力,而认清辐射带来的危害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好在这第一步已经迈出。
这也是《眩晕一代》这部纪录片的意义所在。我们都倾向于拥抱科技进步带来的便捷和享受,但常常因此忽略了可能存在的危险,《眩晕一代》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它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文中图片均为《眩晕一代》影片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