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赛摩/文
上个世纪,一位大人物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当年的群众,如今都成了网民。请问,如今的网民还都有着一双雪亮的眼睛吗?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不信的话,你看看那些装腔作势的大师,那些道貌岸然的教授,那些惺惺作态的专家,只要被网民扒皮,有哪一个还能优哉游哉地招摇过市?
在网民雪亮眼睛的扫描下,那些冒牌假货、骗子混子,无处可藏。
值得一提的是,眼睛雪亮的网民不但能将装模作样的“骗子”斩落马下,也能挖掘深藏不露的市井高人和民间大师。
这不,“流浪大师”沈巍就是被眼睛雪亮的网民从抖音里挖出来的“大牛”。
01
网民的“大师”
大师,其实不是个好的称呼。
被叫做“大师”的人,十有八九都是骗子,比如气功大师王林,道家大师李一,国学大师翟鸿燊,营销大师刘一秒……
这些“大师”,说好听一点是装神弄鬼,说难听一点就是坑蒙拐骗,跟古代的江湖术士一个套路,利用“大师”的名头把别人口袋里的钱悄悄掏进了自己的腰包。
真正的大师,是不屑于被人称作“大师”的。
他们不需“大师”的头衔作证,不用知名的媒体站台,不要深厚的人脉背书;对于他们而言,只需用自己的人格为证,以自己的作品说话,靠自己的行为担保,所谓高风亮节,莫过如此。
这,才是真正让人钦佩的大师。
然而,没有任何作品的拾荒者沈巍,又怎么会被亿万网友推上“大师”的宝座呢,难道仅凭几个寥寥数语的抖音视频吗?
显然,问题并非这么简单。眼睛雪亮的网民不会那么弱智,他们“造神”和“造大师”自有其道理。
在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爆得大名的“流浪大师”吧!
“流浪大师”沈巍,曾是上海徐汇区审计局公务员,后因坚持捡垃圾一事被单位“病退”。近7年,沈巍多在上海杨高南路地铁站附近栖身,沦为流浪汉,平时喜欢捡垃圾,画画和读历史之类的书。
一次偶然的机会,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沈巍讲《左传》《尚书》的时候被人录制成视频,视频曝光后受到亿万网民的关注,大家称其为“流浪大师”。
那么,沈巍本人又是如何看待大师这顶“桂冠”的呢?
02
流浪者沈巍
很显然,沈巍的确是读书人。
他明白,“大师”可不是什么好词,叫“大师”的人都是骗子和混子,这个屎盆子千万不能往自己头上乱扣。
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自己不是什么大师,“我只是多读了几本书,有一些知识而已”,自己也不需要任何人的资助。
可是,沈巍越是这么说,网民越是觉得他有大师的神韵。自称不是大师,是虚怀若谷的大师风范;不需要他人的资助,则是独立自主的大师气节。
于是网民们问,这样有风范、有气节的流浪汉,难道还不是大师吗?
要回答网民的这个问题,还得再来审视一下沈巍的“大师”成色,看是否真的足金足两!
沈巍爆红之后,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他明确表示“这辈子,没有做自己想做的事,很遗憾。”
在采访中,对于自己的人生,无论是专业、爱情、婚姻和事业,沈巍都充满了后悔甚至是不甘。
对于专业和工作,他后悔地说:“我审计专业不喜欢,如果可以重来,我会选择一份符合自己意愿的工作。”
对于爱情,他遗憾地说:“中学时,我看中一个女孩,暗恋了很久。直到工作后,有人说,她就在我对面的医院工作,我写了信托人送过去,结果人家已经有了对象。”
对于婚姻和家庭,他痛苦地说:“有时候,我觉得很痛苦,正常情况下我该有个儿子。每次看到父亲和儿子在一起的场景就特别难受。”
对于事业,他不甘地说:“我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沦落至此,我从小受儒家教育,想做个政治家。坦白讲,我想做官,像诸葛亮那样,出将入相”
甚至就连现在做的捡垃圾这个事情,都不是他喜欢的,“其实我不喜欢捡垃圾,我希望路上一点垃圾都没有,我倡导的是不浪费的行为。”
捡垃圾,其实是无奈之举,因为他见不得浪费,所以看到别人丢,自己就去捡,归根结底是避免浪费,而非自己喜欢。
看来,身为大师的沈巍,还真是事事不如人意。
03
人生的挫折
唐大大诗人罗隐曾说,“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这话用在沈巍的身上,似乎也不差。沈巍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可却没有追求这种生活的勇气。
《上游新闻》曾问他对未来有哪些期盼,他回答得非常清楚,“我渴望家的温暖,渴望有个稳定住所。有个大房子,可以让我放我的书;有个大桌子,可以让我随意书画;有个大电视,可以让我欣赏世界名剧;有个大院子,可以让我种花和收养流浪动物。”
可是,对于这样的生活,他却可望而不追求,只是后悔自己的专业、不甘自己的处境,却没有想过摆脱眼下的拾荒的境况,去过自己期盼的那种生活。
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沈巍甘于捡垃圾的生活,其实却大错特错。他一直渴望功成名就、妻儿美满,奈何曾经的一次单位病退就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从此与垃圾为伴。
请问,谁的人生不会有挫折和失败呢?高考落榜、恋爱被甩、求职碰壁、工作失业、升值泡汤、投资失败、婚姻解体、交通事故、天灾人祸……
人这一辈子,绝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定会有或大或小的挫折、磨难甚至是苦难等着你去跨越和挑战。如果每个人都像沈巍那样,就因为一次单位对他的“病退”,从此就放弃了自己的追求,试问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值得羡慕和推崇的呢?
当然,沈巍的人生由自己选择,他人无权干涉和指责。不过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渴望某种生活,就应该去争取和努力,而不是自我放弃和放逐。
沈巍渴望的是尘世生活,而非消极的避世,只不过26年前的一次“病退”,从此让他一蹶不振,躲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不愿意跟外界接触,过上了“大隐隐于市”的拾荒生活。
如果你的家人就是沈巍,请问你还会将其称之为“大师”吗?
04
释迦摩尼的王位
出世和入世,红尘与空门,原本就是人生的两级,没有高下之分。
一个人,想功名利禄,儿孙满堂,此乃人之常情;一个人,想遁入空门,断绝尘缘,也无可厚非。
无论是留恋红尘的俗人,还是决然出家的僧人,都不过是各自的选择。人生原本就有许多种,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归宿。
一个人,明明留恋红尘,却老想着跑到佛门苦修;明明厌倦了红尘,却还留在红尘中打滚。前者,是装模作样;后者,则是执迷不悟。
沈巍明明还在留恋功名利禄和红尘生活,却稀里糊涂地过上了捡垃圾读书的流浪生活。这,不是阔达和通透,这是糊涂和迷失。
释迦摩尼放弃王位,弘一法师遁入空门,包括贾宝玉高中皇榜但却依然选择出家为僧……
这些人,要么是参透了真理,要么是看破了红尘,要么是厌倦了尘世,总之,他们是在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然而,沈巍却不是,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自己渴望拥有一个家庭,羡慕父子一起生活的场景。可是,他想要的生活,却没有勇气去追求,只能在《尚书》《左传》中寻求慰藉。
如果沈魏读的不是《左传》《尚书》,而是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请问还有人称其为“大师”吗?
无非前者高雅,后者通俗。可是,雅与俗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有些人不工作、不社交、不运动,成为一个宅男,整天窝在家里打游戏、看漫画、玩直播,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出来。这些人,跟拾荒流浪的沈魏又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吗?
我没有指责沈魏的意思,作为一个有着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他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比如拾荒度日,他也可以放弃自己向往的生活,比如婚姻和家庭,他人无权过问,更无权责问。
我只是想说的是,他可能正如他自己所言,“真的不是什么大师”。可是,眼睛雪亮的网民为什么还要称其为“大师”呢?
05
打脸疼不疼?
大师,即伟大的老师,泛指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人。
一个人能被称为大师,总会有一些常人不及的地方,不是有知识、有智慧,就是有建树,有德行,要么就是有善举、有大爱。总之,大师不会是年纪大一点的老师。
从这个角度来说,沈巍应该算是一个网红,即网络红人。可是,这个网络红人怎么就在网民的呼声中变成了“大师”呢?
其实,这都是让骗子给闹的。
诚如我在文章开头所言,这个时代骗子太多了,每个人都打着“大师”的头衔招摇撞骗,名利双收,以至于“大师”都不够用了。
看到台上的那些“大师”骗子们名利双收,眼睛雪亮的网友当然不干,因此发明出各种词汇恶心、嘲讽这些骗子。
于是,大师变身“大湿”、专家成为“砖家”,教授叫成“叫兽”……
沈巍的突然蹿红,让网民找到了新的武器和宣泄口,将一个捡垃圾的拾荒者推崇为“流浪大师”,就是对台上的那些“骗子大师”最好的嘲讽和打脸。
于是,“小丑在殿堂,大师在流浪”成为最响亮的网络金句。这话的背后,看似是吹捧“大师”沈巍,其实却是嘲讽殿堂里的小丑和骗子。
换言之,沈巍其实是网民手里的武器,是打在那些“大师骗子”们脸上的耳光。
沈巍爆红之后,有些专家跳出来在媒体上撰文,声称沈巍算不上什么大师,不过是知晓一些国学知识而已。
可是,这些专家的话还没落音,很快就有网友打脸,“我们宁愿拜这个捡垃圾的人为大师,也不愿听你们这些所谓砖家的胡说八道!”
啪啪啪……这脸打得真响,也不知道那些高高在上的砖家和叫兽们疼不疼?
作者:胡赛萌,好果文化创始人,知名评论家,曾在新闻晚报、教育时报,BBC中文网,联合早报等国内外知名媒体发表评论文章。公号:萌在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