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interchange新闻客户端
”香水意味着什么?你离开这里,我会想念这里的。
”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乡愁的本质。曾几何时,农村“空心化”让故园桑梓没了乡愁;而今,广袤乡村正在参悟传统与变革、反哺与回归、远行与守望的命题。新一代乡村人用创造经营土地,用汗水浇灌理想。他们将青春付于大地,见证着梦想的实现,也目睹了乡村的变迁。从一片空地到一个赛事
镜头定格下了这一刻:2014年夏天,南京市浦口区永宁街道大埝社区六组的农民黎向军,站在即将拆除的自家危房门前留影。灰蒙蒙的房屋外立面,成了脏兮兮的大花脸,破旧的门槛裸露出了红色的砖石。黎向军有点迷茫地看着镜头:大埝未来的日子会变成啥样?
那时,南京青奥会成为全城盛事,一段自行车赛道恰巧从老山脚下的大埝社区穿过。那一年,大埝社区党总支书记刘明海才三十多岁,配合青奥会做村容整治,修路、造景、绿化,热热闹闹地迎来又送走如潮的人流。眼看青奥会的“红利期”就要过去,刘书记和时任永宁街道办事处主任石磊的想法不谋而合:能不能围绕青奥自行车文化,把自行车骑行文化、老山生态文化、大埝社区乡土文化融为一炉,蹚出一条乡村建设的新路径?
有梦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背靠水墨卷轴似的老山风光,金牌策划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水墨大埝”的构想。2015年4月,在浦口区城建集团的指导帮扶下,“水墨大埝”项目启动。回忆起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刘明海觉得不可思议:两个月内完成征地拆迁,成功流转土地2000亩,搬迁村民127户,没有一户上访或违建,“我们挨家挨户入户宣传,有问题现场解决,群众工作十分扎实。更重要的是,所有人的梦想都汇聚在了一起,凝成了一股解也解不开的绳,终于跑出了乡村建设的加速度!”
2016年4月,“水墨大埝”正式对外开放。人们脑海中梦想了一千遍一万遍的图景,次第浮现眼前:水道蜿蜒的九曲水街、11公里的自行车慢道、万人广场、农趣园、小动物园、卡丁车乐园、虎凤蝶专题博物馆……尤其是作为江苏省首家自行车文化体验馆,能够模拟体验环法赛道、公路赛道、利用VR技术帮游客体验飙车的快感。简直比梦境还要美!看了又看,刘明海像摩挲水墨卷轴似的,走过水墨大埝的每个角落,不期然和如织的游客劈面相逢,更觉如坠梦中……
刘明海的理念是“筑巢引凤”。“巢”刚筑好,频频“有凤来巢”。在浦口区体育局、江苏省体育集团等单位的牵线搭桥下,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国际攀联攀岩世界杯攀岩赛、国际跑步节、国际山地半程马拉松等国内外“高端”赛事先后在大埝举办,大埝一下子变得潮范十足。除了“凤来巢”,还有“凤还巢”。交通方便了,环境优美了,土地保值增值了,“黎向军”们不仅愿意就近就业,也愿意回乡创业。
身穿一件时髦的T恤,顶着二八分的时髦发型,80后创业代表吴刚给人的第一印象既充满朝气,又亲和健谈。他身兼两职——大埝社区的党员代表和“慢姑娘”繁花南山别墅轰趴的老板。几年前,吴刚放弃外面的生意回乡创业,带回来一揽子的思索、设想和念头,要把梦想的花朵种在家乡的土地上。
屋前是水湾,顺着原木做的水榭走过去,眼前的一汪绿色沁人心脾。三层高的别墅里,自助厨房、私人影院、桌球室、棋牌室、电竞室等一应俱全,青旅风格、太空舱风格、漫画风格的住宿房间让人心动不已。决不走低质量复制的路线,每一间房、每一张床都由自己亲手设计,吴刚把多年来旅行时住过的青旅、民宿,路上种种美好的感觉,糅合、突破、再创作,像搭积木一样,一点点地,把“慢姑娘”建造成梦想中的样子。吴刚很骄傲:回乡创业,不仅圆了自己的梦,也给家族添了光。
曾经,有女不嫁大埝郎;如今,大埝人均收入翻了几番。不仅如此,在这儿工作的90后张重美说,在这里除了能和大自然亲密接触,还能玩篮球、足球、攀岩、真人CS,找到了久违的身心和谐。不久前接待50个“团建”家庭的经历,则让浦口区城建集团子公司副总经理顾嶶印象尤深。多达150人参与的大型游戏、草地上搭起的星空帐篷、突破家庭局限的亲密交流……顾嶶说,在这片美丽乡村,她看到了人们休闲、社交、团聚、沟通的另一种方式。
从一朵玫瑰到一个节日
6月3日上午,第六届南京玫瑰节才落幕不久,来自国家农业农村部和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的专家便到位于溧水的南京玫瑰园调研。一行人穿过紫藤花长廊,走过蔷薇花穹顶,眼前是一片玫瑰花海,700多种玫瑰从4月到11月在1000亩玫瑰园怒放,那种美震撼人心。
走在人群最前面的,是南京玫瑰园的创始人严家富。
他已经记不得这是第多少次陪同调研了。2010年,他内心萌发了做农业的念头,玫瑰园便从一朵玫瑰开始,如今已经成功地举办六届南京玫瑰节。围绕“玫瑰+”,严家富寻找到了“希望的田野”。
对土地的牵绊,要从严家富的童年说起。1975年,严家富出生于溧水区石湫镇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他说,自己忘不了儿时父母亲“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模样,1996年大学毕业后,他历经职场起伏,虽然终于步入外企,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和收入,但作为土生土长的石湫人,对家乡、对土地,严家富怀揣着一份割舍不下的深厚情谊,“总要为家乡振兴做点什么”。
2000年8月,在越来越强烈的回乡创业梦想的趋使下,严家富辞掉了当时令人羡慕的工作,回老家石湫镇开始创业。严家富是幸运的,正值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他在初次创业中,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不过,严家富心里有个小秘密,就是想通过回乡创业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不过当时我可不敢说,毕竟我还什么都没有做出来呢”。多年企业管理的经历,让他有一种冲动,要把企业管理理念运用到农业产业发展上,毕竟在乡村,农业人口富裕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致富。
目标农业,可该从哪儿下手呢?
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严家富看到了国家卫生部发布了《关于批准玫瑰花、DHA藻油等7种物品为新资源食品的公告》——
“能吃的玫瑰!”当严家富把这个念头跟妻子李华说起时,本就喜欢花花草草的妻子笑他要“牛嚼牡丹”。不过,再次创业的灵感也就此诞生。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市场调研和实地考察,2012年严家富开始在石湫镇拓荒建园。
他忘不了第一天和工人们进山开荒的场景,“那真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严家富的眼前,似乎又出现了旋耕机、挖掘机在荒地里尘土飞扬的场景。他边干边学,开荒、整地、栽植、施肥、浇灌......几乎成了他的日常,每天在田地里跑,鞋子都穿破好几双。
尽管严家富忙得昏天黑地,可在有些人看来,这或许是一个农家乐,或者又是外行一个注定以烂尾结局的农村创业项目,可严家富有自己的盘算。
“要改变父辈传统农业高体力付出和低回报的现状。”严家富决定大力挖掘玫瑰经济的附加值。
理念决定出路!严家富积极与南京农业大学、金陵科技学院、中国食用玫瑰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展开合作,先后开发出玫瑰花茶、花酱、花膏、花酒、鲜花饼等玫瑰食品,以及玫瑰纯露、精油、冻膜等精深加工产品,“花师傅”玫瑰产品不仅被评为“南京名牌产品”“南京市著名商标”“中国名特优农产品”,更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使玫瑰种植亩均效益比当地种植普通经济作物提高了4000元到5000元。
在摸索中,严家富的“玫瑰经济”逐渐确立了三产融合的产业思路:从一产的玫瑰种植、盆景、玫瑰树、玫瑰苗的售卖和技术培育,到二产的玫瑰产品深加工再到三产的旅游观光和休闲农业,让每一个来玫瑰园的游人不仅看玫瑰,还能吃玫瑰、用玫瑰,获得吃住行游玩的多重体验。
2015年,已经远近闻名的玫瑰园,开启了迭代的进化之路——联合溧水石湫街道开始合作做玫瑰节,用品牌化、精品化思路陆续建设了“浪漫风车”“心心相印”“百花神谱”“玫瑰创意文化墙”“文创平台”等十几个功能区和景点,让游客畅游花海时,体验感更强、舒适度更高。几年下来,每年玫瑰节期间可以吸引几十万游客来赏花。
如今的玫瑰园大门口悬挂着“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园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等10多块牌子,伴随着一项项成绩的取得,严家富也从市级致富带头人逐步升格为省级、国家级“带头人”。
然而严家富真正在意的,是当初那个深埋在心里的“共同富裕”的理想。10年来,玫瑰的“芬芳”,吸引周边越来越多农户加入。土地租赁、园区务工、种苗供给、技术输出……都成了当地居民增加收入的来源,既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收入,也不用跑远门,在家门口就能致富。老百姓都说,这些年来亲眼见证了家乡在玫瑰园的发展带动下,环境更美了,村子里更热闹了,大家的生活幸福指数也更高了。
未来会怎样?“计划三年内让园区种植面积翻两番,农户人均种植玫瑰收入也将翻两番。”严家富信心十足。
从一个西瓜到一个承诺
打开手机,对着西瓜上的二维码轻轻一扫,“滴——”的一声,一个“西瓜的诞生”就以“成长日志”的形式呈现出来:1月12日种养、3月23日施肥、3月27日植保、5月11日农药使用安全抽查合格……循着页面上的卫星地图,眼前这个圆滚滚的西瓜的生长地——位于京杭大运河西岸的洋北镇便映入眼帘。
初夏刚至,地处楚霸王故里的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洋北镇4000余亩的早春西瓜已经源源不断地涌向市场。看着亲手种的“8424”“嘉年华”等品种的西瓜被一车车的卡车运走,种瓜大户褚学成喜滋滋地发了条朋友圈:“今年西瓜大丰收,正在热销中!”
1963年出生的老褚今年57岁,种瓜已28年。从当初仅有三四亩地,一年仅能卖个千把块钱,到如今承包了二十多亩地,每亩产值8000到1万,能卖20多万。老褚的“甜蜜生活”背后,是从一个西瓜到一个承诺的观念转变。
当初,洋北镇工作人员找到老褚等瓜农,告诉他们要给西瓜贴二维码的事时,他还有点懵:“这玩儿意对卖瓜能起什么作用?”而当地的瓜农,普遍年龄也都在40-60岁之间,对于互联网这一新鲜事物也都将信将疑。
上世纪90年代,改种麦子为种西瓜至今,老褚对于“种瓜得瓜”这个朴素的道理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因为天气等原因,他的瓜欠收过;排水系统不畅通,瓜地被淹过;在2000年瓜地搭上钢架棚之前,温控也难以掌握……一路走来,正是不断学习、改进,他的西瓜地才有了今天的规模。尤其是2016年11月,宿迁“洋北西瓜”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后,老褚发现,采用最新的春提早技术后,大寒节气提前下种的西瓜,到了第二年的清明节后就能上市,而且价格还是盛夏时的三倍。
“时代在发展,用上高科技,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抱着这种想法,老褚决定学起来。
老褚有一个简单的手机,只用打电话、传短信等基础功能,不能上网,也自然扫不出二维码背后的秘密。在当地年轻人的“怂恿”下,他花一千多元买了一部智能手机,“用了这种手机你可以年轻10岁……”拿在手上琢磨的时候,老褚的耳边飘过小伙子的笑声。
从一无所知到慢慢学会刷抖音、快手,老褚的瓜田的销售也跟着新生事物在发生变化。以前来批发的收购商和零买的顾客总是问,这瓜质量咋样,他费尽口舌保证半天,人家还不一定相信。自从种的西瓜贴上这小小的标签后,对话的场域变了,“好像跟身份证一样,不管任何人买了我们的西瓜,知道是哪里的西瓜,有问题可以找谁。贴过码以后,大家认可了,销售渠道拓宽了,效益明显增加了”。就连上海等外地的大超市,也直接追踪到田头来买瓜,“这在以前,我是连想都没想过。”老褚兴奋地说。
宿迁西瓜一码一证,从田头到餐桌打造品质监管,把西瓜种植从一种农业经济发展为诚信经济,用“升维”思路赚跨界的钱。在1.3万亩西瓜种植区的宿城区内,有许多像老褚一样的受益人。
“一证一码的使用,最大的好处是让农产品像工业产品一样‘身份透明’,一旦出现了问题就可以通过这张‘身份证’追溯到底。归根结底,这互联网思维背后站着的是诚信经济!”在宿城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月峰看来,方寸之间的“二维码”上纵横交错的线条,更像是在种植者、消费者和管理者之间织就的一张诚信网,是对于“守质”的一种承诺。
“做人要诚实,做生意也是一样。有的生意,是买的人伤了;有的,是卖的人伤了。我卖了一辈子的瓜,这人啊,如果没有信用,那肯定都是一回头的买卖,谁也不会再来找他。”时代变化的速度常常让和土地打了数十年交道的老褚有应接不暇的感觉,可他没想到,在东方价值观中具有重要地位“信”,在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后,威力如此之大。
乡村变迁,说到底是脑袋里的思路变了。
交汇点记者 陈洁 冯圆芳 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