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侨遣返工作从1946年5月开始正式展开。虽然比“馆内”推迟了6个月以上,但提前3个多月做了准备工作,所以工作进展顺利,过程也很快。
战后,东北各大城市纷纷设立了日侨管理营和日俘管理营,这些大大小小的管理营全部归沈阳日侨管理处管理,遣返日侨的工作,也是有这个单位来制定完成的。为了保证日侨在遣返期间的健康、安全,日侨管理总务组在各集中待运站,设立医疗所、急救室、产科室等等,要求务必保证日侨的健康,有女性日侨接近临产期,必须妥善安排,力保母子平安。根据旧档案显示,在日侨转运期间,有一百多名女性日侨安全生产,只有两名出现难产。
对于年老体弱的日侨,要酌情予以优待,派专业医务人员对其进行贴身护理。转运期间,共50余老弱日侨因体衰死亡,均由管理处随车护送人员及时妥善地遵照日本人的风俗习惯,交由日本人自行火化,将骨灰带走。
行车途中,要配备食物和茶水。各地中转站,需向日侨提供足够分量的干粮、果蔬和柴火,日侨以中队为单位,接收物资后,另行分配。
东北百万日侨大遣返工作前后历时七个月,井然有序,几乎未出现任何事故,所有站点和列车,均有荷枪实弹的士兵负责保护日侨安全,不允许有人私自扣押日侨物品,更不允许对日侨进行打骂,若有流民对日侨造成伤害,可直接击毙。
时至1946年11月底,沈阳日侨日俘管理处处长李修业,在葫芦岛港口送走最后一艘载满日侨的航船。至此,有关东北百万日侨大遣返的工作全面完成。有些日侨跟当地人结了婚,或者因其他原因不想离开,因此不列入遣返日侨之列。中日友好建交后,根据其个人的意愿,或去或留,全部予以配合。
有个画面被当时的记者记录下来,那是1946年的7月2日,地点是南京。在南京鼓楼对面有一座四层楼房,此地在战时为“驻华日军司令部”,战后改为“日本徒手官兵善后总联络部”,有四百多名日本军官以及文职人员在此工作,负责日本战俘和日本侨民的调度、遣返工作,总负责人是原日本驻华高阶军官小林浅三郎。在这一天,三百九十余名日本军官由小林浅三郎率领,身穿崭新的日本军服,脚穿擦得发亮的高筒军靴,列队站在靡靡细雨中,只为等待一个人的到来。此人就是原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
冈村宁次乘坐一辆黑色轿车冒雨赶来,只为了向这些日本军官践行。冈村宁次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后,开始致告别词,而后朝全体日本军官鞠躬。
所有日本军官随后拿着私人物品,登上早已等在路边的军用卡车之上,一路来到下关码头,随后乘“长兴丸号”抵达上海,住在临时招待所。15日,这些日本军官在上海换船回国。
而这批日本军官被遣返的命令,正是出自冈村宁次之手,这也是冈村宁次在中国对日军官兵下达的最后一道命令。冈村宁次留了下来,成为蒋某人的座上宾,在1949年1月26日对其进行的审判中,判定其“无罪”,其身份不被列为战犯。三天后,冈村宁次搭乘“维克斯”号美轮驶离上海黄浦港回到日本,至1966年9月2日去世。
对于日侨、日俘的大遣返,充分体现出人道主义精神,日侨在归国前,说得最多的话,无疑是“中国人很好,很善良。”
这种善良似乎出自于儒家思想,儒家讲求“以德报怨”,但过度的善良,又似乎滋长了他人的气焰,反倒将这份善良认同为窝囊。
文章参考自旧文献档案《有关战后日本侨民的遣返工作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