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正文

【离别赠言】一篇临别赠言,两颗爱国心

时间:2023-09-06 作者:佚名

真儿:

这是个大时代,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决不能因为舐犊之爱而掩没了我们的民族意识。

别矣,真儿!但愿你虚心学习,勿忘我平时所教训你的“有恒七分,达观三分”,锻炼你的体魄,充实你的学问,造就一个强健而又智慧的现代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中华民国廿八年六月四日写于香港

王雨亭

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藏——旅菲华侨王雨亭写给回国抗战的儿子王唯真的临别赠言。它是爱国华侨积极参加祖国抗战历史的见证,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今天我们从王雨亭写给回国抗战的儿子王唯真的临别赠言说起,一起感受流淌其间炽热的温度,赤诚的情怀。

回国抗日前王雨亭为王唯真写下的临别赠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回国抗日

王雨亭(1892年—1967年),福建泉州人。1908年赴马来西亚谋生。1912年加入同盟会。1936年创办中华影片公司,放映进步电影。1937年在菲律宾创办《前驱日报》,宣传抗日救亡思想。1937年负责菲律宾华侨抗敌后援会的宣传工作,并募款支援抗战。他参与介绍了200多名爱国华侨青年回国参加八路军、新四军,并筹募款项和药品支援八路军、新四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国家侨委委员,全国侨联秘书长等。

1938年王雨亭(左一)

送长子王唯真(后右)回国抗日

王唯真从小受到父亲王雨亭爱国思想的熏陶,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内局势危急,这位年仅16岁的爱国少年心系祖国安危,多次恳求父亲允许自己回国参加抗战。1938年10月,在父亲王雨亭的陪同下,王唯真从菲律宾踏上归国征程。因为广州沦陷,直到1939年6月4日,他才从香港重新启程踏上去延安的路途。在香港分别时,王雨亭写下这封家书。

王唯真在晋察冀时作画

描绘自己离开菲律宾和奔赴延安的情景

艰苦环境中成长

带着父亲的祝愿,王唯真于1939年底到达了延安,组织上安排他暂留延安,到解放日报担任美术编辑,后又转调新华社。从此,开始了他的新闻生涯。

那时新华社的工作条件异常艰苦。王唯真的办公地点是一个大土窑,为防止倒塌,用木架支撑着。窑洞的门窗用白纸糊上,代替玻璃,刺骨的寒风常常刮破窗纸,直灌入窑洞中。这么艰苦的生活环境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说,实在是一种长期的、艰巨的考验。可是每当看到父亲的嘱托,王唯真都会感到热血沸腾、精神振奋。

王雨亭(左)和王唯真(右)父子

就在这样的艰苦岁月里,他的思想、业务一步步地成长和成熟起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多次被评为先进模范。但无论走到哪,他都把写有父亲留言的笔记本随身携带,那也是他对亲人思念之情的唯一寄托。

父子终相见

1940年,作为延安“青年剧团”唯一的华侨青年,王唯真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填写入党履历的时候,他把父亲写成“随时代前进的人”。后来,直到1947年春天,新华社社长廖承志才告诉王唯真,他父亲王雨亭也是共产党员。

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对因战争而分别10年之久的父子才在北京重逢。当王唯真把10年前的“临别赠言”拿给父亲看时,王雨亭感慨地说:“唯真,当年你选择奔赴延安的路走对了!”

这幅被珍藏多年的赠言,短短几句话表达出父亲王雨亭对儿子王唯真的期望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爱,它是无数华侨爱国精神的凝聚,是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为了党的新闻事业无私奉献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和血脉的传承!爱国之心梦如海,归国之意报国情。王唯真用深厚的家国情怀,坚定的理想信念,勇敢的牺牲精神铸就了一座民族精神的丰碑!

资料来源:党史文汇、文史春秋、京华丹心

来源: 北京文博

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paituo.cc/study/969156.html

  •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