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父母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时不时会说“不好好学习,你就只能回老家去种地了”,甚至还有家长会说“不好好学习,今后你只能去要饭”。长大后虽然我们也知道了职业不分贵贱的道理,但是父母望子成龙的期盼我们也会有所理解。其实要是追根溯源,这种劝学的话恐怕出自孔子之口,《论语.卫灵公篇》第三十一章就记载了孔子这样的一段话,其原文是: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馁”,读音为něi,本意是指饥饿,后引申为失去勇气的意思。此处还是用这个字的本意。
本章的译文没有什么难点,孔子说:“君子用心于谋求圣人之道的推广,而不是仅仅谋求丰衣足食。耕田种地有时也避免不了饿肚子,而致力于求学,却可得到禄食的供养。君子应该担忧的是圣人之道的求取,而不应该去担忧利益的得失。”
问题是孔子想表达怎样的思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吗?在孔子的那个时代,有几个平民百姓能获得学习知识的机会,虽然可以说孔子开创了私塾教育,但是学习的成本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太高了。所以孔子这句话肯定只能局限于向自己的弟子所言,也就是能够下定决心随孔子求学的人。什么批判孔子看不起劳动人民之类的话,也就没什么意义了。孔子是在告诉已经致力于学问的弟子们,既然已经打算一心向学,就不要再去考虑什么明天吃什么的问题。就算你去种地也有可能饿肚子,好好学习没准还能获得禄食呢,有点开玩笑的意思。其实和我们大多数家长一样,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一心向学,心无旁骛。
对于“道”与“食”其实并不冲突,并不是说追求仁道的学习,就可以不管吃不吃得饱肚子。关键在“谋”与“忧”两个字,致力于“谋”什么事,其志向必定以什么事为最终目标,“忧”什么事,全部的心思,所思所想全部系于什么事上。而君子对待“食”的问题上,孔子曾经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包括对颜回的评价“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粗茶淡饭、穷居陋巷可以接受,锦衣玉食、富可敌国也淡然接受,不会为之“谋”,为之“忧”,这才是对待“食”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