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2月10日是国际气象节。
谈起气象,早在春秋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发明了节气的概念,到了西汉时期已完全确立了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也记录了古人们观察气象的经验。
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的描写更是精彩绝伦。今天,我们就从10首古诗词里来探究中国古代的“气象之美”。
一、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释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艳丽;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庞,并不使人感到寒冷。杨柳枝在微风中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显得如此轻盈、优美。
《古木阴中系短篷》这首诗很好地写出了对二月早春细腻的感受,而上面这两句唯美、生动,是诗中最为经典的两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一首千古佳作。
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这两句诗,诗人勾画了一幅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爽宜人。
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一个“秋”字,则突出了雨后夜晚(“暝”)的寒意,也暗示了诗人此刻的心境。
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宛如春天的暖风突然到访,让千树万树的梨花在一夜之间都盛开了。这两句诗,很多人一直以为是描写春天的诗句,其实写的是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八月的边塞,一场大雪说来就来,一夜之间大地银装素裹,就像遍地的梨树突然开满了梨花。
岑参描写了在边关的飞雪中送别友人的情景,用独特的意境表达了离别的哀愁、浪漫的情怀和磅礴的气势。
四、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是张继诗中最著名的一首,诗人从夜深无眠下笔:半夜时分,上弦月已沉落,不时听到几声乌鸦的啼叫;月落夜深,砭骨的寒意袭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茫茫夜气中似乎笼罩了一层霜。江中的渔火闪闪烁烁,传递着诗人的离情羁思和寂寞孤独。
五、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栖息的乌鸦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四周无声寂静;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就给人带来一种空明、澄静、清冷之感;而第二句的“冷露无声”,又让人犹如置身于寒意袭来、花香怡人的情境中。
六、日照红霓似,天清风雨闻
——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原本宛若素练的瀑布,在阳光的照射下,却幻化出如虹霓般七彩缤纷的颜色,绚丽瑰奇;天清气朗,本来无雨,但万丈洪泉直泻而下发出的巨大声响,又让人有急风骤雨的听觉感受。
七、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李清照《醉花阴》
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漫长的白昼与阴暗的天气让人感到愁闷,罩满诗人心头。而此时,兽形的铜香炉里的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更从侧面显示了日子的漫长和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
八、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
——欧阳修《临江仙》
这句诗分别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描写雷、柳、雨、荷。隐隐的轻雷从杨柳树那边传来,池塘上空突然下起一场骤雨。雨点落在宽大的荷叶上,发出噼啪噼啪的响声。
先是隔着柳树闻雷声,雨又好像被雷引来,紧承雷声而下,雨势急促,只闻雨声沙沙;在雨声之外,又接着雨水拍打荷叶的声音,与轻雷、疏雨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池边夏雨图”。
九、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许浑《咸阳城东楼》
乌云开始从溪谷上升起,一轮红日正悄然落下从城外的慈福寺阁后沉落下去;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城楼上,狂风呼呼刮来,一场暴雨即将来临。
当时诗人正在凭栏远眺,暮色降临。忽见云雾升起,片刻之间天地就变了颜色,狂风吹过城楼,更显得一片萧然。诗人凭着“生活经验”,知道雨势已经迫在眉睫了。
十、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范云《别诗》
当年离开的时候,漫天的雪花像春天里盛开的花朵;如今回来的时候,遍野的花朵像纷飞的白雪。
诗人用雪与花,写出了分别时在凛冽的冬天,重逢时已是繁花似锦的春天,将分别之久、思念之苦都融于其中,状似写景,实则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