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5300字3图
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这是我写的第153篇趣法评
法律有态度,评论有温度
一起独立思考,泓睿达
有人问我“城市靠什么吸引人才?”
这让我想起老K一家孔雀东南飞的事。
搬去深圳前,老K和妻子当了11年的资深北漂。而立之年,没有孩子,没有户口,也买不起房子,就连居住证都挂靠在朋友名下,唯一一次在京办证经历还让他焦头烂额,咨询电话从租房中介打到派出所,再打到居委会和街道办,各种工作人员摆出各种政策依据让老K找这个找那个,问题却始终解决不了,这让老K再没动过办居住证的心思。
让老K决定带上一家人南迁深圳的,是当地一个人才引进的细节。在宝安区租住房的楼下,老K拿着“数字相片采集回执”带着八年前办证的阴影,忐忑不安的登陆“粤省事”,尝试办理居住证,没想到只花了10分钟。12个小时后老K再打开小程序,上面显示:审核通过,制证中。
这次办证从一条短信提醒,到就近的警务室取证,全程只花了2个小时,见了一个工作人员,说了“你好,我来领证”,“这是我的身份证”,“谢谢,再见”,总共3句话。
老K总结:好的政府和好的服务一样,应该让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意识不到等待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在深圳你不需要是达官贵人,也不需要托人找关系,高效和平等就是一座城市最好的吸引力。
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数量为1343.88万人,新增41.22万,排名全国第二。近五年,深圳年均新增常住人口超过50万,其中应届大学生和各类人才占比近6成,意味着2019年新增人才28万。
大城市对人不够友好,竞争激烈、成本高昂、输了卷铺盖走人不送。小城市倒是竞争不激烈,吃住行还挺滋润,但是看不见的成本同样让人才望而却步,因为你不熟悉小城市的运行规则,一不留神别人就把属于你的学校学位、医院床位、升职加薪、中标机会,熬了几个通宵做的商业计划书,以及吃饭喝酒陪唱歌巴巴渴求的生意,用一个电话、一个托情、一张纸条轻易就把你KO了。
明刀明枪的大城市,让你输得心服口服,暗箭难防的小城市,让你气得七孔流血。
能抢人才的城市,一定是那些既能让时光慢下来,也能让规则透明起来的城市。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应该是精准、高效和无差别的对待。精准意味着你的人才政策要切中要害;高效意味着政策要既坚决又快速的兑现;无差别在于凡是特殊对待,必有歧视成本,比优越感更舒服的是人才获得自在感。
01 想要人才来,先让人进来
实行差别对待的逻辑前提是资源有限。在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很多城市一方面既需要劳动力进入城市,另一方面又严格的限制他们在城市安家。劳动力被作为一种资源看待的时候,它受欢迎,但劳动力消耗公共资源的时候,它被排斥。直到本世纪头十年,各地进入产业转型、腾笼换鸟时期,人才才开始被作为一项特殊资源重视起来。比如中山从2010年提出引进和培养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但遗憾误判了产业和人才的匹配度,把博士定义为最低的第六层次人才;直到五年后才出台针对企业人才的政策,人才层次从六层增加到八层,但每年依然有名额限制,需要积分排名,导致从企业中产生的人才数量偏少;又到了2017年,终于将硕士也纳入高层次人才,数量才有所改善。在什么样的人才和本地产业匹配的问题上,不少城市走过弯路。
其实人口、人力和人才,是由下至上的金字塔结构。我们只看到深圳有很多人才,但我们看不到深圳有很多人,人才和人力、人口三者的比例是稳定的,想要人才来,先让人进来,没有一定人口基数的城市,本身就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因此引才入城就该纠正三个误区:
第一是资源有限,不能多放人。放开户籍会挤占城市资源,导致学位、医疗床位紧张、住房不足、交通拥堵。但经济学中有一句名言:“鹰和人都吃鸡,区别在于鹰吃鸡,越吃鸡越少,人吃鸡,越吃鸡越多。”说明供给是跟着需求调整的。
深圳入学政策已经放宽到非户籍人口也能申请公办学位,人口的进入产生大量需求,自然产生更多的供给,而供给的增加本身会促进竞争。学位不够时,就会促进学位的供给,医院不够时,就会产生医疗资源的供给,我们的政策导向应该是以需定供而非以供定需。
第二是只要塔尖,不考虑匹配。放宽入户会削弱城市竞争力,但人口、人力资源和人才构成完整的金字塔,塔基是人口(生产和生活人口的总和),塔腰是人力资源(劳动力供应者),塔尖是人才(具有知识技能的人士)。如果大量劳动者停留在塔腰无法在工作地融入城市,向下不能转化为消费基数,向上不能转化为配套基数,要留存塔尖部分的人才就是不现实的。
第三是只要数量,不考虑差异。人口基数大不代表城市创新力强,深圳和湛江两个都是人口大市,但深圳的创新能力远超湛江,这种创新能力首先基于深圳的移民城市,你允许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地域文明的人留下来,然后你再从中筛选出人才给予扶持,而湛江人口和经济从建国以来长期在广东省仅次于广州,人口基数确实大,但是同一地区的人思维和行为模式相近,就难以创新,反而是离开了湛江的人在深圳与不同地域的人群合作、竞争之后,成就了一番事业。
人口是国家发展的红利,也是城市发展的红利。2018年全国掀起第一轮抢人大战,西安市的派出所都被动员上街“沿街喊人落户”,南京吆喝“凭毕业证入户”,武汉更是击穿底线“给你最低年薪+打折买房租房”,一座座城市走向对人才不设防的时代。
02 企业更懂人才
我们总说企业需要人才,其实企业最需要利润,因为产品创新、市场占有、成本降低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所以企业为了保持利润和竞争优势进而需要人才。但是反过来说,人才一定离不开企业,创业人才需要以企业为载体,创新人才需要企业的资源,就业人才就更需要靠企业养家糊口了。因此,是不是人才企业说了算,谁能为我创造更大价值,谁就是我的人才。
但政府往往过度扮演了替企业评判人才的角色,在制定人才政策的时候从静态的学历、职称、获奖级别、发明数量来衡量人才,在总结和统计中满足于一张拿得出手的硕博士、中高级、人才总量和增长率清单。
政府、企业、人才三者关系应该是怎样的?政府应把评判人才的权利下放给企业,并根据企业的推荐给予人才扶持,政府评价企业、企业评价人才。比如在中山人才新政24条当中,“企业”被提及19次,分布于8个条款,给人眼前一亮之感,特别是第5条和第19条,惠及面广,企业自主权大,在各地人才政策所仅见。
第5条,毕业5年内的全日制本科生,在中山企业工作满1年且已经落户的,一次性发放津贴1万元。换言之,只要你符合2016年以后毕业,在中山企业工作满1年,已经落户这三个条件,就能拿到一万元。
第19条,赋予企业荐才自主权。只要企业属于有重大经济贡献,高新技术企业中贡献突出,及属于省级创新创业团队的,老板就可以推荐本企业人才,享受政府津补贴。我印象中是中山第一次把企业用人自主和政府认可评价挂钩起来。
其实还可以再大胆点支持企业人才。
比如去年深圳福田区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实施“福田英才荟”计划的若干措施》,关于企业和人才的关系,我归纳为重奖“吸金人才”和“纳税人才”。
“吸金人才”,《措施》对“招商引资”和“自主落地”两类项目的负责人,获得政府扶持或社会风险投资的资金越多,项目负责人被认定的人才级别就越高。
“纳税人才”,《措施》第13、14、16和17条对纳税越多的企业,对老板奖励越多,认定人才级别越高。
深圳对企业高管赤裸裸的重赏,体现了在学历职称、科研创新之外的第三种人才评价维度。特别是对区域性总部的高管,要奖到他手软,奖到他害怕,他才越有动力向总公司争取更多资源投放在你的城市。
还有一种是法定机构人才,越来越多的法定机构正成为人才的蓄水池。为了解决编制不足,推动政府职能社会化,法定机构正在成为政府培育社会第三种力量的新模式。这种机构按照事业单位登记,履行政府职能,法定机构人员没有编制,如能纳入人才体系,将有利于第三种力量的壮大,摆脱事业单位对编制的依赖,以及降低居高不下的用人成本。
03 户口褪去光环,靠什么留人
还记得小品《超生游击队》吗?黄宏和宋丹丹连续生了海南岛、吐鲁番和少林寺三个女儿,因为超生被罚得家徒四壁,孩子也上不了户口。但为了追儿子,黄宏矢志不渝,带着宋丹丹东躲西藏,靠给人弹棉花度日。宋丹丹一脸抱怨:“报纸上讲啊?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黄宏马上回一句:“你听错了,是实在不行了,男女才一样。”
自1958年国务院出台《户口登记条例》以来,户籍制度始终发挥着调控人口出生、迁徙的稳定器作用,户口与劳动用工、住房、教育、社会福利等公民权益直接挂钩。农业和非农的户口安排,过早注定了千万个家庭的不同未来。
你可能想不到,早期的《户口登记条例》甚至有着“公民办私事外出超过3个月,应当向户口登记部门办理迁移手续”的规定。
延续到本世纪,户口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结婚或离婚,购房或卖房,亲属与非亲属、继承或赠与,孩子出生证明、入托入学,买车、买社保、办理个体执照、个人信贷,都需要户口本。
户口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没有户口会寸步难行。
中山用人才新政破解户籍枷锁的勇气让人眼前一亮。深圳人才落户尚分为“核准”“积分”“排分”三类,但中山直接规定符合条件的,不受是否在中山参保、居住限制,可以入户。
点赞之余也应提防另一种情况。比如“不买社保能落户”以及“尚未落户的人才子女,可申请市民同等待遇就读公办学校。”这意味着,在近一个世纪来与户籍制度捆绑一起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公办学位、购买房产等稀缺资源都被切割分离,户口的吸引力必然随之降低。
淡化户籍、促进流动,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大势所趋,褪去光环的户口,用什么留住人才?容易获得的户口会不会也容易丢弃?
5月18日,“广州南沙区首批共有产权人才住房启动摇号”引发关注。符合条件的56位来自中科院、广船国际、科大讯飞,以及香港科技大学的港澳青年通过摇号选取了101至119平方米的三种精装修户型,个人和政府产权占比为55:45。南沙区要通过共有产权人才住房带旺南沙人气,实现人才“引进来、住过来、定下来”。
人才产权房属于人才房的一种,因为涉及产权,是一个热词,也是一个敏感词。
我在《深圳市人才住房建设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同样嗅到了取消入户门槛,提升住房吸引力的意图。简单说,入户是没有门槛了,但要在深圳买人才房,又必须入户。
购买人才产权房的个人,要求“封闭流转”,自住的要求累计在深圳缴纳社保满15年才能获得完全产权,半路转让的要么政府原价回购,要么定价转让给人才,不能在市面交易。
向企业配租人才房,深圳也很有想法。总部企业、博士后科研机构、金融、高科技、文化、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企业可以申请配租人才房,由企业确定谁能住,入住的人不一定是人才。这等于把人才的评价权完整下放给企业。
房子正在取代户口拴住人才的心。
04 再好的政策也经不起拖延
这两天,最热门的事件莫过于5月17日在山东淄博,68岁混元形意太极掌门马保国被50岁搏击爱好者王庆民30秒3次KO的新闻。有网友趣结两条经验:第一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第二别看“聊”效看“揍”效。
说回最开头的老K两口子吧,作为资深北漂,当然知道买房、落户、安居不容易,深圳同样是一线城市,生活成本和竞争程度不会比北京低,但他们最深印象恰恰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深圳速度。人才申请“秒批”速度。
深圳的“秒批”操作是这样的:毕业生通过系统上传毕业证及验证报告、学位证、身份证,由系统自动核查上传材料是否完整并比对学历信息,自动“秒批”(正常匹配反馈时间为3-5分钟)。从网上申办到办理落户,全过程仅需一次跑动。
再深的感情也经不起等待,再好的政策也经不起拖延。
中山人才新政24条有了精益求精的创新,不妨在即将推动实施的阶段,引入政务审批的模式。经过政务服务质量提升大会战,志在比佛山、东莞审批更快的中山政务半年来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一是人才事项“一窗通办”。一个窗口就能受理人才认定申请、人才资金扶持、人才子女入学、人才配偶就业、人才住房申请等各类事项;
二是再造审批流程,实现秒批申请。在人才认定、津补贴申请上,通过内部共享、电子证照库自动抓取的方式,大幅减少申请人提交资料,对已有办理记录的申请人免予重复提交资料;
三是设立咨询导办团队。为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提供从接受咨询、申报建议、材料整理、资料填写、录入系统、后续发证等全方位、全流程的代办服务。
一座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是什么?不要用学历和职称定义他,不要说话不算数,不要为慢找借口。前者贵在精准,后者见于高效。
历经史上最长寒假后,娃儿们终于要上学了。开学前老师挨个给家长打电话了解情况,准备挂电话时,老师很婉转的问我最后一个问题:“请问您在疫情期间工作有没有受到影响,孩子在校生活需要我们提供帮助吗?”
突然被暖到的我沉默良久才回答:“老师,我的工作暂时没有影响,但我想您的问题一定会温暖每个家庭。”
精准、高效和无差别对待其实还可以归结为两个词:平等尊重,不仅让人才感受到,还应该让每一个在这里生活的人都感受到,城市于细微处对市民的平等尊重,会是吸引人才的最好利器。
泓睿达法评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