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告诉我最近一段时间因为陪读一直在看书如《论语》、《三国演义》、《恰到好处的人生》、《淡定的人生不寂寞》等等,孩子们都挺好奇问她为什么天天手不离书,她笑答:“看你们年轻在学校读书我很羡慕。但已回不去了,那就在家自己继续学习吧!”有句名言曰“晚学不晚,”的确是呀:人生有限,知识无限!
从古至今,活到老学到老,晚学不晚,这可有许多真实的故事呢!
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小时其貌不扬,说话结巴,学习书法无所成,学习鼓瑟亦无所长进。他的父亲左雍言语中常常透出对他的失望。及至左思成年,左雍有一次还对朋友们说:“左思现在所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远远不如我小时候所掌握的多。”左思在一旁听了很不服气,从此发奋读书,以勤补拙。经过长期不懈的读书、练笔,左思终于也能写出真切动人、词句优美的文章了。他凭着用一年时间写成的《齐都赋》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在这以后,左思又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一以魏、蜀、吴三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字字有着落、句句有根据,左思亲临故地,调查研究,收集资料。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达到更高的水平,他闭门谢客,精心撰写。
经过十年的冥思苦想、反复琢磨和修改,左思终于写成了(三都赋》。这篇文章一问世便在京都洛阳引起了轰动。由于当时印刷术还没有发明,喜爱《三都赋》的人便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了,洛阳的纸张供不应,致使全城纸价暴涨,成就了“洛阳纸贵”的佳话。
春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师旷更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榜样。他以眼光独到,观察事物透彻著称。对于学习这件事,他认为只要努力,不管年龄有多大,都可以学有所成。一天,师旷正在为晋平公演奏乐曲,忽然听到晋平公唉声叹气:“唉,我已经70多岁了,虽说很想学习,但恐怕已太迟了!”师旷笑着说道:“那您怎么不赶紧点蜡烛啊?”晋平公误以为师旷是在嘲笑他,沉下脸来,厉声反问道:“古往今来,哪有臣子取笑君主的呢?”师旷赶紧起身下跪,谢罪说:“臣下怎敢取笑国君您啊!只是臣听人说,,年少时学习,就好像早上初升的朝阳,精力充沛,壮年时学习,犹如正午的阳光,还很强烈,而老年时学习,则像蜡烛照明,光亮已比较微弱。但是,天黑时,点亮蜡烛小心翼翼地前行与在黑暗中摸黑行走相比,哪个更好呢?"晋平公听了,连连点头,下决心从此努力学习。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大家都不陌生,苏洵27岁那一年,发生两件事使他幡然醒悟。一件是他想给远方的亲戚回信,但因为一直贪玩、从小不爱学习的他由于写不了几个字,只好去求教书先生代笔,教书先生那鄙夷的眼神和傲慢的态度让他大受刺激。另一件是他的两个儿子才几岁,在老师的教育下,认的字居然比他还要多。这一切深深地刺痛了苏洵,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发奋读书,有所成就,让自己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自此,苏洵闭门苦读,潜心学习。早晨天一亮,他就拿起书本晨读,中午天气炎热他便到僻静的树荫下吟诵,人夜他则挑灯夜读。
嘉祐初年,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一起进京应试,拜见了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非常欣赏苏洵的文章,极力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大夫争相传诵。这时苏轼、苏辙的才华也已展现出来,父子三人名声大振,被誉 为名垂干史的“三苏”。
看完以上故事,是不是有人不禁会想:左思、苏洵何以二十几岁才开始发奋读书,却能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呢?晋平公70多岁了,为什么还要继续学习呢?这是因为他们懂得了人生有涯,知识无限!读书学习可以修身养性。更何况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愈来愈快,我们唯有不懈地学习,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英国著名教育家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种力量可以使国家昌盛、民族富强,也可以使个人提高修养,收获成功。然而,现如今很多缺乏知识的人却总给自己找借口,像“如果我小时候好好学习就好了"“现在太晚了,人变得迟钝了,学不会了”等等。要知道,只要想学习,无论什么职业,无论采用什么方式,那什么时候都不嫌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