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曾说:“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在信息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尤其是战争时期,家书无疑是传递思念、喜报平安的最好方式。由中宣部宣传教育局编选的《重读抗战家书》(中华书局),就是一部重温战火岁月、品读抗战家书、追寻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
《重读抗战家书》收录了左权、吉鸿昌、张自忠、赵一曼等32位抗战先辈的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每封家书包括抗战英烈照片及简介、家书照片及誊清稿、家书解读三个方面的内容,有厚重的历史感,有鲜明的思想性,图文并茂,鲜活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抗战心灵史。
一封家书就是一段历史。穿越历史硝烟,打开这些尘封多年的抗战家书,扑面而来的是抵抗侵略的战火硝烟、乱世纷飞的颠沛流离、千里相隔的倾诉衷肠、至亲骨肉的生离死别。
抗日英雄蔡炳炎致妻书中说:“殊不知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有国才有家。这段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呐喊,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也反映了国破家亡时屹立不倒的中华民族精神。
共产党员吉鸿昌致妻书中第一句:“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仅仅十一字,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为争取民族解放、实现革命理想捐躯赴难、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
我军高级将领左权在给叔父左铭三的信里写道:“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抒发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远大抱负。
一封封柔情家书,一篇篇精神宣言,是什么让他们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坚定信念、视死如归?
聆听沙场绝笔,体会烽火岁月,我们可以从中寻得答案。在这些家书中,我们读到坎坷和苦难、思念和牵挂、诀别和希望。更重要的是, 我们还能读到革命前辈的忠肝义胆、血洒疆场的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民族精神。
思想家罗家伦有句名言:“武力占据一个国家的领土是可能的,武力征服一个民族的精神是不可能的。”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是一个民族凝聚力量的动力之源,是鼓舞和动员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更是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人的家。毫无疑问,战争给国与家都带来无法愈合的创伤,但我们的民族就是在这些灾难与浩劫面前不屈不挠、团结奋战、愈发坚强,在战胜灾难和困难的每一次过程中,民族精神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硝烟总有散去时。当年的那场战争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战火岁月中留下的一封封家书却成了历史最好的见证。“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正如朱德元帅所说,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将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