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永远也看不透眼前一步的世事,而圣人对纷纭的世事洞若观火。”
“圣人能看透凡人的隐情隐秘,凡人却看不透圣人的作为;凡人和圣人之间有一层永远无法沟通的天然界隔。”
而那个以“房是招牌地是累,攒下银钱是催命鬼”为名言的朱先生,就是《白鹿原》一书中,凡人眼中的圣人。
起初,无论谁家丢牛遗猪了都来找朱先生,亦都能按照朱先生的指示顺利找到丢失的物件。
白嘉轩种植罂粟,朱先生深知其危害,亲自犁毁罂粟,以示禁烟。
革命初始,为镇压革命军,清军出动二十万人马,朱先生深知战事若起,百姓必遭殃,只身赴甘肃劝退清兵。
四处革命军涌起,一帮乌合之众组成的“乌鸦兵”在白鹿原上为非作歹,朱先生门口栓狗,咬走乌鸦兵司令,并给予预言,后乌鸦兵兵败从白鹿原撤走,还原上一片安宁。
灾荒饥谨年,朱先生用褡裢为自己背着干粮,秉持着一心为民、公正无私的心态,放粮赈灾,使饥饿的百姓多一口饭吃。
国共两党纷争,朱先生一心组织编写县志,他的白鹿书院始终是一片祥和之地。即使是岳维山和鹿兆鹏这两个死对头,在朱先生的白鹿书院内相碰,依然面上平和。
岳母去世,朱先生前来吊唁,临走之际点拨白嘉轩:“辞掉长工,自耕自食。”解放后,使白嘉轩幸免被划成地主。
“静谧的白鹿书院里温柔的阳光下,坐着一个兵荒马乱的世事里有幸保存完整的家庭的全部成员。”
有一个浑全的家,有一方安静的住所,有一口温饱的饭食,这应该是那个动荡的年代人人都向往的场景。
朱先生不仅是《白鹿原》书中的圣人,亦是白鹿原上众多百姓心中的白鹿,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而朱先生豁达通透、随心而行的人生态度,亦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
面对革命,他说:“发为身外之物,剪了倒省得天天耗时费事去梳理。女人的脚生来原为行路,放开了更利于行动,算是好事。惟有今后的日子怎样过才是最大最难的事。”
面对功名利禄,他总是处之坦然,一心编写县志。
面对外甥白孝文出轨田小娥,他只单单写下“慎独”二字。
面对婚姻,他向父亲一条要求,凡是媒人介绍给他的女子,必须经他背看一眼。
即使是面对生死这样的大事,他依然提前准备好一切,淡然接受。
在书中无论是哪一时哪一期都对朱先生尊敬有加,即使是像一群乌合之众组成的“乌鸦兵”,对朱先生也是以礼待之。
也从侧面反应出我中华泱泱大国对知识、对学者的尊敬与重视,这样的一个民族到何时都会屹立不倒。
朱先生去世了,而那只人们心目中向往的白鹿也随之在书院内腾起,掠上房檐飘过屋脊,消失在原坡上。
朱先生的一生,自律正直,与人为善,正如书中所说:
“自信平生无愧事,
死后方敢对青天。”
对《白鹿原》一书中朱先生一点浅薄的见解,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