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开始,“道”与“德”是两个不同的词,前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论,而后者指个人的品格与修养。而道德指的是为社会大众所认同的一种社会规则与习惯,一般情况下,道德以维护社会大众群体的利益为目标,对个人起到约束、平衡、教育的作用。
但是,道德本身不是像法律一样的明确条款,因此道德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与不确定性。尽管它在大部分时候对个人与集体的作用是积极的,然而我们也不能排除一些人将道德作为牟利的工具,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约束、指责、要求他人,这种行为被称为“道德绑架”。
如今,道德绑架现象正在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很多网友纷纷曝出自己被道德绑架的经历,这些经历看上去五花八门,通过专业的心理分析可以发现,最经典、最伤人、最常见的道德绑架无非是下面的三句话。
我们之间“血浓于水”
在大多数人看来,亲情是美好的,它在我们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尤其是我们中国人,对“家”的情感尤其深厚。但是,人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并不是所有亲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和睦的。
有的人平日里对自己的亲戚或者是兄弟姊妹非常冷淡甚至是漠不关心,等到自己家里有人生病了才知道前去求助,一旦得到拒绝便指责其心肠歹毒,并以有血缘关系为由要挟对方。
有的父母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女儿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甚至将女儿遗弃,结果女儿后来事业有成,又想让她为自己提供好处,摆出“孝敬父母”的大道理,试图以“孝道”逼迫女儿就范。
有的人欠下亲戚一大笔债务,却想赖着不还,只要对方提起了与还钱相关的事情,便撒泼诉苦,污蔑那些原本帮助过自己的亲人“冷血”、“狠心”。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数不胜数,固然亲人关系不可分割,但这并不代表亲情是无条件的。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你没有权利让他人无偿为你服务,这一点对亲戚甚至是父母同样适用。因此,一切打着“亲情、孝道”为旗号无理索取的行为都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
“有必要这样斤斤计较吗?”
日常生活中,互相开玩笑是亲朋好友之间非常正常的互动手段,可以起到活跃气氛、拉近关系的作用。但是开玩笑必须得掌握好尺度,太过的玩笑话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会制造矛盾与冲突。
有的人相对缺乏情商,很多时候就把握不好分寸,非常容易伤害到他人。但是当对方表现出伤心或者是愤怒时,为了推卸责任,就往往用“你怎么这样小气”、“有必要斤斤计较吗”这样的话反驳别人,本来是自己有错,结果在这些人的嘴里就变成了受害者缺乏气量,没有胸襟。
还有的人,平日里喜欢造谣生事,为了满足自己私欲随意诋毁他人,当受害人发现了自己的造谣行为时,也用这样的方式指责受害人太过于“小气”。而这类行为往往会引起受害人极大的愤怒,如果受害人真的怒火中烧做出了出格行为,则正中造谣者的下怀,陷自身于被动。
“我是老人,你得让着我”
近年来,一些老年人强迫年轻人让座的“霸座”行为屡见不鲜,将礼让这种出于好心的行为当作他人必须履行的义务,让许多人纷纷感叹“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这并不代表老人就可以倚老卖老。有的老年人就利用自己是“弱势群体”这一身份要求他人为自己无偿提供帮助,如有不从则辱骂对方“没有道德”,甚至仗着没人敢对老人动手,而对没办法为自己提供帮助的年轻人拳打脚踢。
有网友说到:“让座是情分,不让座是本分”。无论对方是有难处或者压根没有礼让的意识,他们都没有必须让座的义务,不给老人让座或许是不道德的行为,但是作为当事人不能以此为借口要挟他人。毕竟,道德没有强制执行性,强迫他人做“有道德”的事情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生活中,那些喜欢“道德绑架”的人无不是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损人利己,而受害者往往由于被人占据了“道德制高点”而处于劣势,最后白白做出了牺牲,让一些用心险恶之人有利可图。
- The End -
参考资料:《道德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