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一、交流平台
1、本次“交流平台”的内容是怎样将大家熟悉的民间故事讲得具有新鲜感。教材呈现了三种方法:
①用故事中人物的口吻讲故事。
②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
③变换情节的顺序,设置悬念。
2、交流指导:
(1)读教材中的内容,体会三种方法。
(2)分享本单元民间故事中还有哪些情节可以用故事中人物的口吻讲,哪些地方可以大胆想象,增加合理的情节,哪些内容可以变换情节顺序,设置悬念。
(3)选定某一故事情节,创造性地讲一讲,交流时还可以用多种方式把故事讲得更生动有趣。
3、交流范例:
(1)用故事中人物的口吻缩写《猎人海力布》的故事。
我是个猎人,名叫海力布。我待人可热心啦,乡亲们都非常喜欢我。有一天,我在深山里打猎,从一只老鹰的嘴里救下了一条小白蛇,小白蛇是龙王的女儿。龙王为了报答我,把嘴里含着的一颗能让人听懂动物说的话的宝石送给了我。小白蛇再三叮嘱我不要将动物说的话告诉别人,否则我就会变成石头。从此以后,我把宝石含在嘴里,打猎非常方便,获取的猎物更多了,分给乡亲们的猎物也更多了……
(2)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
话音刚落,海力布很快从脚到头变成了灰色的石头,乡亲们大惊失色,有的人着急地上前推动这块石头,可是触到手硬邦邦的,没有一点生机。人们不得不接受这个残酷的结果。这时先前那位老人失声大哭,说:“这么好的孩子我们为什么不相信他呀?我真后悔!他舍命告诉我们这儿有灾难,不要辜负了他,大家赶快逃命吧!”有的人说:“我们逃命也要带上海力布!”说完想试图抱起这块石头,可石头像生了根,纹丝不动。还是那位老人说;“看来海力布是不愿意离开他生活的这块土地,我们就满足他的心愿,来,大家一块把它搬到高处去,让他看着我们搬离村子。”
大伙七手八脚的将海力布石头搬上附近的高地,然后大家一边抹着眼泪,一边急忙跑回家,很快村里的人们扶着老人,领着孩子,赶着牛羊往很远的地方走去。
在路上人们互相讲说着海力布的事情,有的说;“海力布为我们村里的人而牺牲,我们一定要好好怀念他啊!”有的说:“海力布已经为我们牺牲了,今后我们要好好劳动,不能辜负海力布对我们的心意啊!”……不时回头看一看越来越远的“海力布”石头,只见那块石头正面向着乡亲们搬离的方向瞭望着。
(3)变换情节顺序,设置悬念,讲一讲《猎人海力布》的故事。
在大山的深处有一个村子,村头有一块叫“海力布”的石头,传说有一位猎人名叫海力布,为了救全村人民的性命,就变成了这块石头。
海力布待人可热心啦,乡亲们都非常喜欢他。有一天,海力布在深山里打猎,从一只老鹰的嘴里救下了一条小白蛇,小白蛇是龙王的女儿。龙王为了报答他,把嘴里含着的一颗宝石送给了他。但小白蛇告诫海力布不要将动物说的话告诉别人,否则我就会变成石头。从此以后,海力布把宝石含在嘴里,打猎非常方便,获取的猎物更多了,分给乡亲们的猎物也更多了……
二、词句段运用
(一)读一读,体会左右两组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鼻子都气歪了 气急败坏
前怕狼后怕虎 畏首畏尾
一个巴掌拍不响 孤掌难鸣
打开天窗说亮话 直言不讳
吃水不忘挖井人 饮水思源
每一组词语的意思都是一样的,但是前面的词语口语化,比较通俗,是俗语。后面的一组是成语,比较有文学美。俗语是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包括俚语、谚语及口头常用的成语,在民间故事中很常见。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二)选择上面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鼻子都气歪了 气急败坏
1.家长听课会上,老师叫小明用“真是”造句,小明说“爸爸真是个大坏蛋”,在旁的小明爸爸听后差点鼻子都气歪了。
2.小明气急败坏地跑来对我说:“那道题我做了两小时还做不来,简直气死我了”。
前怕狼后怕虎 畏首畏尾
1.青年人应当敢于创新,敢于实践,而不应当前怕狼后怕虎,束手束脚。
2.有句谚语说:畏首畏尾的人终究是干不了大事的。
一个巴掌拍不响 孤掌难鸣
1.老师对打架的两个男生说:“你们两个都有问题,一个巴掌拍不响,都不要把责任推得那么远……”
2.今天我去为你助威了,可是同去的伙伴太少,我也是孤掌难鸣,这边的氛围不热烈,真是遗憾.。
打开天窗说亮话 直言不讳
1.俗语说:打开天窗说亮话!可俗话又说: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2.莫泊桑不少短篇都是母亲直言不讳为他提供的题材,即便在他成名以后,母亲仍是他的忠实的读者和的批评者。
吃水不忘挖井人 饮水思源
1.今日一切皆是恩师所赐,弟子饮水思源,怎敢不感恩图报?
2.从小爷爷对我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曾经苦难才明白,没有共产党,哪有新中国。
知识积累:
独眼龙看书-----一目了然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异想天开
灯芯织布-----白费心机
老和尚的百衲衣----- 七拼八凑
眉毛上挂炮仗-----燃眉之急
吃着碗里看锅里-----贪得无厌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越俎代庖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暴十寒
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
直言不讳-----打开天窗说亮话
孤掌难鸣-----一个巴掌拍不响
一丘之貉-----天下乌鸦一般黑
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
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咎由自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
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
(二)仿照下面的例子,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1、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这是扩写故事,也就是通过丰富故事里细节,把狼和小羊对话、神态、动作等写了出来,形象生动,很吸引人。
2、仿写示例:
牛郎织女初次见面
牛郎听到姑娘找衣服,急忙红着脸双手托着纱衣从树林里走了出来,说:“姑娘,别着急,你的衣裳在这儿呢。”织女急忙接过衣服手忙脚乱地穿在身上。
织女穿好衣服,坐在湖边对着清清的湖水梳理她长长的黑头发,牛郎静静地看着织女,心想,这就是老牛说的仙女了。于是整了整衣服和发髻,走到织女身边坐下来,说:
“你好,仙女!我叫牛郎。”织女抬起头奇怪地看着牛郎问:“你怎么知道我是仙女?”牛郎镇定地说:“是我家老牛告诉我的。”织女更加奇怪了,“你家老牛告诉你的?怎么可能。牛怎么告诉你的?”牛郎低着头小声说:“我很小爹妈就死了,哥嫂把我赶出家门,我一直和牛相依为命。昨天晚上,它突然开口说话,告诉我说,让我今天黄昏到这儿来,有很多仙女在洗澡,从草地上拿走粉红色的纱衣跑到树林里等着,跟我要衣服的仙女就是我的妻子……”织女一边听着一边打量着牛郎,眼前这个年轻人脸色黑红,身体强壮,虽然身上的衣服很破旧,但是却很整洁,脚上的草鞋编制的很结实,看来是个受苦的人。
牛郎说着话,也被织女的美貌惊呆了;高高的发髻,一对弯弯的柳叶眉,小巧的鼻子,樱桃小口,再配上那如蝉翼般粉红色的纱衣,多么漂亮呀,难道这就是我的妻子吗?织女看牛郎打量自己羞红了脸,牛郎看到织女这样也低下了头,说:“我很奇怪,你是仙女怎么到人间来了?”织女说:“我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外孙女,我叫织女,我会织彩锦,每天早晚天边的云霞就是我织的彩锦布置的,因为每天都要布置,需要的彩锦很多,王母娘娘让我成天成夜地织,一会都不许休息,我就像呆在监狱里,很累还没有自由,大家都说天上好,其实天上一点都不好,还是人间好。今天我们几个趁王母娘娘喝点酒打瞌睡到人间玩,看到湖水清得可爱就下去洗澡,真痛快呀!”牛郎看着织女说;“既然天上没有自由,你就做我的妻子,我们一块在人间过自由的日子吧。”织女看着满脸诚实的牛郎,抬头看看远处等待自己的仙女,下定决心站了起来,对牛郎说:“好的!你等一会儿,我去给她们说一声,让她们返回天上吧。”说完织女袅袅娜娜去向远处的仙女告别。
三、日积月累
乞巧
作者:林杰 (唐)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古诗简介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2.诗人简介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3.注释:
①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②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③几万条:比喻多。
4.诗意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5.赏析
诗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课文解读
同步练习1
同步练习2
一、示例:什么故事这么有趣?
有一天,一只鸟说:“快跑吧!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了。”
海力布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人们都搬家了,但海力布却变成了石头。
二、
1.D2.A3.E
三、示例:1.成群的喜鹊在天河上边搭起了一座美丽的桥。
2.他蒲扇不离手,把成群乱转的牛虻都赶跑了。
3.能听懂动物语言的海力布焦急地催促大家。
四、1.民间故事存在于角落。
2.前边出现天河。
3.他能听懂语言。
五、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1.唐 林杰 七夕 追求幸福
2.祈祷,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
3.秋月 b
六、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