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博物馆
因为相似的人生经历,范进引起了周进的特别注意。
在和范进分别的时候,周进又语重心长的告诉范进:
说道:“‘龙头属老成。’本道看你的文字,火候到了;即在此科,一定达。我复命之后,在京专候。”
就因为牢记了周进的这句话,范进才不顾胡屠夫的辱骂、嘲讽,铁了心的参加了乡试,结果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
以上细节告诉读者,老学究周进有情有义,做事有原则,是位性情中人,铭记人性中的仁爱、道义以及沧桑的身世,并没有因为自己平步青云而忘记坎坷的过去。
古代读书人留给人最大的印象是迂腐,不懂人情世故,但在范进中举中稍稍不同,周进和范进名字中都带一个“进”,坎坷的命运又极为相似,寓示着两人个性中坚韧的一面,把两人的命运联系在一切,着重衬托了命运多舛的明清知识分子在作品中的分量,也是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情感在作品中的投射,对周进细微传神的刻画,向读者传递了古代知识分子慷慨、大义的一面。
03.范进为什么屡考不中?
高中功名本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却无端生出意外——让范进乐极生悲。
古代的科举考试
范进半生穷困潦倒,直至54岁才考上秀才,从20岁起开考,考了34年,前后20多次都没有考中秀才,其间历经了沧桑。
分析文章后发现有两个原因。
第一,古代科举考试的严格和无情。
先看一下古代科举考试的规则。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文章的格式分八股,考试对八股文格式要求非常严格。
明清科举考题的内容是四书五经,考生答题的时候不能任意发挥,答题范围不能超出四书五经的范围,要表达的观点必须以宋代朱熹对四书的注释为标准,以宋代、元代学者对五经的注释为标准来答题,文风、语气还要和四书、五经贴近。
这种八股文考试要分出拙文很容易,只要是格式不对、不是八股文,或者不是四书五经范围就直接淘汰。
但要分出优胜文章很难,不仅要看文章的格式,还要看文章的观点、见解、文章的深度,层层筛选,才能分出优劣。
故此,科举考试的难度很大。
第二个原因:范进往年的运气不好。
范进此次科考的经历颇为戏剧。
周进问范进:
“如何总不进学?”
范进很是谦逊:
“总因童生文字荒谬,所以各位大老爷不曾赏取。”
古代的科举考场
周学道安慰范进:
“这也未必尽然。你且出去,卷待本道细看。”
这次范进是第一个交卷,可周进看完试卷后,对范进很失望:
周学道将范进卷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丢过一边不看了。
如果此刻有人交第二份试卷,周学道很可能永不再看范进的试卷,可偏偏没有。
周进又把范进的试卷看了第二遍,觉得有点意思,等看完第三遍之后,大呼:
“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
周进是说这篇文章意深言简,凝练精辟,每一个字都像珍珠一样圆润、珍贵,是天地间的至文,自己看了三遍才看明白,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主考官也是人,判卷除了要具备丰富的学识外,还伴随主考官的人品、情感和价值观。
这就是范进34年来没有被录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世上的糊涂官太多,伯乐太少,从而耽误了范进。
南京夫子庙科举博物馆
范进的确有真才实学,出手不凡,全场是第一个交卷,又让主考官看了三遍才看明白,我们看出范进对考题胸有成竹,文章一气呵成。
可以说是范进的实力和运气决定了范进的命运,范进很幸运遇到了周进——人生的第一个贵人,赏识自己的伯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的科考在必然之中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
04.范进为什么会疯?
乐极生悲是范进中举的最大亮点。
考取功名,是范进的一生的执念。这一执念给范进带来了后半生的荣耀,也让范进饱尝了世间的人情冷暖,一定要“功成名就”的梦想在由最初的鲜活到后来的忽明忽暗,迷茫中支撑着范进在考取功名的路上从勇敢跋涉到艰难爬行。
A.范进功成名就前的现实状况。
范进20岁时开始参加考试,前后考了34年,前后二十多次考试,可谓坚韧不拔。
范进生性迂腐,不会种田,不谙人情世故,只会读书;在古代,男人就是一家的顶梁柱,一家人经济的支柱,而范进除了读书就是读书,不知道几十年范进一家三口是怎么过来的。
范进清醒意识到,在这种人生境遇下,唯一出人头地的机会就是考取功名,只有忍辱负重,不问前程默默耕耘。
古代的科举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在院试中,考上秀才是成功的第一步,这也只是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毕业,象征着你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而乡试中的举人就不一样了,比现在的公务员含金量要高的多,考中举人就意味着可以直接步入仕途,预示着功成名就,对于范进来说,这种变化当然是巨大的,范进不负众望,最后官至山东学道。
所以,范进对功名的执念才这么强烈。
南京江南贡院科举博物馆
B. 考中举人后范进身边环境的巨变。
首先是胡屠夫对范进态度的转变。
胡屠夫是范进的岳父,职业屠夫,虚荣、势利,极端鄙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动辄对范进讥讽、辱骂,范进为参加乡试问胡屠夫借盘缠,被胡屠夫骂的狗血喷头;但在范进中举后,对范进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前倨后恭,开始阿谀奉承、见风使舵。
其次是张乡绅。
张乡绅是位前举人,趋炎附势、攀附权贵,范进高中后看到范进贫寒的家境,直接送了范进50两银子和一套房产。
50两银子在当时是什么概念?
周进中举之前给人教书,一年的年薪是12两银子,按这个标准作为教书先生的最低收入,那50两银子就是周进当年四年的年薪,这还不算,又把城里二环内的一套宽敞的房产送给了范进。
于是,在范进的茅草屋前,一段时间内是车水马龙,拜访、送礼、认亲的人络绎不绝,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不消两个月,范进家里银子、房产、田地、丫鬟仆人、米面粮油都有了,范进这时还没有去走马上任,这前后的待遇差距有多大。
中国科举博物馆
范进半生执念于功名利禄,如今如愿以偿,当然很是享受这个过程,对于银子、房产、仆人心安理得,悉数收下。
C.范进疯癫时的内心变化。
对于考中举人后将要发生的变化,范进是可以想象的,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幸福来的如此之快,范进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只是一个秀才自己就考了34年,从黑发到白首,这举人不知道又要考多少年,没想到一次乡试就中,还是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
考中举人,对于范进意味着从此摆脱了半生的歧视、嘲讽、遭人白眼,内心的反差、跳跃是巨大的,犹如山脚下一只踟蹰、忍辱的爬行动物,霎时被命运送上了云端,向下俯览众山,瞬间惊悚、失重、意外、震撼、不知所措,在人性中的功利、卑微的人生观和鲜活的现实面前,范进内心无法承受。
在这种巨大的人生变故下,范进抵抗不了这种巨大的冲击和碰撞,高不可及的梦想和眼前的现实瞬间重叠,让范进恍如隔世,不能承受其荣华之重,精神一下崩溃,口中一边嘶哑的呼喊,一边癫狂的扬长而去。
是迂腐书生长期的落寞、压力、梦想和猝不及防的幸福让范进走到这一步。
04.范进中举是对范进和现实社会的讽刺吗?
有人说,范进中举是对范进和现实社会的讽刺。
范进疯了
讽刺范进对功名的热衷和执念?讽刺范进功成名就前后的人情冷暖?
但当我们静下心来反观自己的时候,是不是也能从范进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范进最大的执念就是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作为一个普通人,如同春天的草木,蒸蒸日上,向上、成长、趋利是人的本能,即使在光怪陆离的今天,毫不夸张的说,范进同样是无数人的缩影,范进忍辱而顽强、卑微又倔强的偏执几乎是所有怀揣梦想的人内心的折射,推心置腹,我们有什么理由嘲讽命运坎坷的范进?
05.范进中举是对科举考试制度的讽刺吗?
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的观点,本文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分析。
A.科举制度是古代向社会公平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
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从隋朝开始到晚清结束,前后历时1300年。
在古代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打破了贵族阶级对权力、文化和资源的垄断,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也是古代底层社会人士逆袭的一次机会,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正是处于这一时期。
科举制度一直都存在弊端,到了清朝弊端更加明显,这一时期世界的格局及经济、科技、商业、军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老的八股文、四书五经中的内容已经远远不适合明清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必将伴随着大的变革,最后一直到清朝末期科考制度的结束。
浙江湖州状元街区——重要历史文化街区
对于历史,我们不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去评判历史,历史的发展是有序的,每一个时代都有那一个时代的必然。
古代的科举制度是历史的缩影,这个缩影对全球的影响都是深远的,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在东西方社会看到这种科举考试的影子。
B.古代的科举制度对人才的选拔是宽泛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对年龄的无限制。
求贤若渴,古代科举对人才年龄的大小无限制。
范进是54岁考中秀才,周进是60多岁考上秀才,比起下面的两位举人,他们还算年轻人。
清朝乾隆年间,广东谢启祚98岁参加了乾隆五十一年丙午科的广东乡试,放榜后居然还考中了;谢启祚的科考之路并没有终止,又长途跋涉去了京城参加了会试,轰动京城,被乾隆皇帝召见,破格让他担任国子监司业一职。
清代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二笔》中记载,广东顺德老秀才黄章,参加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乡试时已102岁,让曾孙提着灯笼给自己开道,灯笼上写着“百岁官场”。
科举制度使民间不同年龄有才能的人一方面可以自食其力,另一方面能力所能及的为社会发挥余热。
古代科举制度的主流做到了任才为贤,也在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吴敬梓先生在这个章节用周进、范进做主人公,无疑是在向读者传递这一理念。
写在后面:范进悲喜交加的命运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有人说范进是一个悲剧,那是忽略了范进虽年近花甲但依然考取了功名,被命运瞬间从人生的谷底送到云端,开启了与众不同的人生,在有生之年如愿以偿,谁又能说范进是悲剧?
南京孔庙状元门
有人说范进是一个喜剧,那是没有看到范进半生的潦倒落魄,忍气吞声,那种凄苦足以将范进的人生吞没、毁灭,范进没有在考前疯,而是坚持到了考中后再疯,实在是范进的幸运。
是悲、喜交加的戏剧人生构成了范进波折多舛的命运。
范进悲喜交加的人生究竟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秀才、举人、科举考试,寒窗、疯癫、人间冷暖,范进的一生像一道烟尘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今天只能从文字中浮想历史的场景,意会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
范进中举,是吴敬梓先生用犀利的文笔生动刻画了一个时代的人情冷暖,将古代科举制度下一段真实的历史留给了后人,让后人从前朝的历史和前人的命运中得到启示,从而在未来少走弯路。
范进中举,是作者借范进高中前后身份的反差、内心和环境的变化,发出的对灵魂和人性的拷问,这种拷问穿越时空。
范进一生执着于功名最终为了什么?历经艰辛执着功名、尽享荣华就是人生最终的归宿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儒林外史》的其他章节寻觅答案。
对于范进的梦想、真情和酸楚,对于范进悲喜交加的人生,我们可以讥讽,可以羡慕,可以感叹,可以悲悯,但更多的应该是启发我们对自我的反观,让我们借助古人的智慧,对自我积淀、扬弃,在感性和理性、在贪婪和刚正、在利禄和道义中做出取舍,让复杂、善变的人性步步趋于理性和完美,为明天的命运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