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个个坚定有力的动作表现人的生命力。“砰砰”“啪啪”这类象声词和“甜丝丝的血腥味儿”这类描写也更能作用于人的感官。
还有鲨鱼掠夺他的猎物时:“鲨鱼飞速地逼近船梢,它袭击那鱼的时候,老人看见它张开了嘴,看见它那双奇异的眼睛,它咬住鱼尾巴上面一点儿的地方,牙齿咬得嘎吱嘎吱地响。鲨鱼的头露出在水面上,背部正在出水,老人听见那条大鱼的皮肉被撕裂的声音……”作者从感觉、视觉、听觉着手刻画了非常生动鲜活的形象。
(二)表达精确含蓄
除了描写生动,小说中作者也常用含蓄简短的语句表达丰富的现实内容和细腻的情感。海明威提出并实践了他的“冰山理论”。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也就是说,海明威并不在作品中直接表达对人对事的态度,甚至对行为动机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也比较少或者说,小说中作者是隐形的。他用文字直接描绘出来的生活画面,是作品看得见的“八分之一”,像显露在水面上的冰山一样,其他部分就被刻意的按在水面之下,他希望显露出来的部分能够唤起读者的想象力,去补充冰山隐藏在水面下的部分,使他们结合自身的体验和现实生活作出自己的结论。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很像是中国古代水墨画里的留白。但如此含蓄地表达,如果读者感受不到怎么办?记得海明威曾说过:“看不懂我作品的,就不是我的读者。”他还曾把写作和阅读比作打拳击,认为只有势均力敌的对手才能感受到乐趣。
比如老人出海前与孩子的两段对话。
1.老人说服孩子不要上他的船
“圣地亚哥,”他们俩从小船停泊的地方爬上岸时,孩子对他说。“我又能陪你出海了。我家挣到了一点儿钱。”(孩子希望和他一起出海。)
老人教会了这孩子捕鱼,孩子爱他。
“不,”老人说。“你遇上了一条交好运的船。跟他们待下去吧。”(老人知道孩子家人不太愿意让他跟老人出海。)
“不过你该记得,你有一回八十七天钓不到一条鱼,跟着有三个礼拜,我们每天都逮住了大鱼。”(孩子知道老人现在有些难过,用过去的成功鼓励老人。)
“我记得,”老人说。“我知道你不是因为没把握才离开我的。”
“是爸爸叫我走的。我是孩子,不能不听从他。”(孩子希望老人知道自己不是对老人没信心才离开的。)
“我明白,”老人说。“这是理该如此的。”
2.孩子说服老人接受食物
“你拿来了什么?"他问。
“晚饭,”孩子说。"我们就来吃吧。”
“我肚子不大饿。”
“得了,吃吧。你不能只打鱼,不吃饭。”
……
“把毯子披在身上吧,”孩子说。"只要我活着,你就决不会不吃饭就去打鱼。”
“这么说,祝你长寿,多保重自己吧,”老人说。“我们吃什么?”
(三)象征手法的运用
《老人与海》是一部写实的作品,对作品中的象征手法,海明威本人持否定态度,但在研究者尤其是接受美学理论研究者看来,文学作品不是由作者单方生产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创造。他们认为,《老人与海》中的意象无不具有很强的象征性。理解这些意象象征意义的过程,往往是读者的接受过程,也是再创作的过程。
老人、大海、孩子、鱼是小说中的基本意象,有的读者会将老人看做英雄的象征,垂暮的英雄,与命运抗争的英雄等等。有的学者认为,孩子象征着新生命、老人生命的延续,老人形象是海明威的自我写照,还有的人认为,老人的品格是海明威向往的理想品格,说海明威一直希望自己保持一个硬汉形象。众多观点莫衷一是。也有人把大海看作命运的角斗场,鲨鱼就是其中的敌手、掠夺者等等。一般认为,文学作品文本的“意义未定性”和“意义空白”是作者和读者的桥梁,海明威的作品恰恰有很多“留白”,正能够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为作品的“意义空白”补上各自的内容。最有名的也是象征意义最为丰富的是这一段:
“他不多久就睡熟了,梦见小时候见到的非洲,长长的金色海滩和白色海滩,白得耀眼,还有高耸的海岬和褐色的大山。他如今每天夜里都回到那道海岸边,在梦中听见拍岸海浪的隆隆声,看见土人驾船穿浪而行。他睡着时闻到甲板上柏油和填絮的气味,还闻到早晨陆地上刮来的风带来的非洲气息。
通常一闻到陆地上刮来的风,他就醒来,穿上衣裳去叫醒那孩子。然而今夜陆地上刮来的风的气息来得很早,他在梦中知道时间尚早,就继续把梦做下去,看见群岛的白色顶峰从海面上升起,随后梦见了加那利群岛的各个港湾和锚泊地。
他不再梦见风暴,不再梦见妇女们,不再梦见伟大的事件,不再梦见大鱼,不再梦见打架,不再梦见角力,不再梦见他的妻子。他如今只梦见一些地方和海滩上的狮子。它们在暮色中象小猫一般嬉耍着,他爱它们,如同爱这孩子一样。”
非洲的海滩、褐色的山脉、风暴、女人和狮子,它们都意味着什么呢?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每个理解都没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