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的网络文艺家园——也谈网络文艺的“用户”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络文艺用户与传统受众的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淡化了消费者的角色,而突出作为内容传播、生产参与者的角色。
B.传统小说、音乐、绘画作品是相对封闭而孤立的艺术文本,这些特点使受众不能对其内容流连忘返。
C.网络文艺保持流量持续增长的方法,是用枯燥无味且雷同,但又有一点刺激东西的作品来吸引受众。
D.在网络文艺生产中,“用户”被旨在引流变现的算法和资本主导的平台高度去主体化,难以轻易实现自己的审美理想。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选择网络节目、频道、客户端等方面,网络文艺用户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度、主体性、个性化和差异性等优越性。
B.用户对网络文艺往往会过度娱乐,这与网络文艺的内容、媒介特征和智能传播模式有关,必须纠正这种不正确的对待网络的方式。
C.为了提高网络应用的效率,算法推荐通过用户数据分析,为其匹配内容,这可能使用户增加使用网络的时长,甚至掉进其“陷阱”。
D.头部“用户”是人数不多的高水平创作者,非头部“用户”是数量庞大的低水平创作者,网络平台无法精准定位头部“用户”的趣味。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对“用户”的相关判断的一项是(3分)
A.以发送弹幕、点赞、直播对话、粉丝应援、集资众筹等方式,交流阅读体验、收获启示,用户也成为网络文艺传播的媒介。
B.看电影、画展,听演唱会时,在朋友圈戳位置、晒票根、上传现场视频后,隔几分钟就看一下,通过分享“刷”出存在感。
C.不少用户乐于把自己的体验、心情,分享在各种网络平台上,这并不是出于单纯娱乐,而是自我价值确认的一种方式。
D.网络文艺载体几经换代,文章、图片、动画、录像、游戏等各式网络文艺作品巨量生产传播,又作为素材进入再创作。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对网络文艺“用户”的身份和应注意的问题的认识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与冬天的交往
谢大光
①季节和人一样,生活在一起并不等于有了交情,相互的了解要有一个投缘的契机。何况冬天是一位诤友,要想得到他的情谊,少不了经受一番考验哩。
②我最初与冬天的交往始于1962年。他使我的生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几乎在一夜之间,我结束了平静的大学生活,应国家的征召,穿上了军装。这种角色的转换将给命运带来什么影响,当时根本无从顾及。9月,在小兴安岭的一个山沟里,我们伐木脱坯,刚刚把土屋垒起,冬天就降临了。
③没有降温的预兆,也没有暴风的警告,第一场大雪是在深夜悄然飘落的,来得这样突然而又温柔,好像梦中常念叨的亲人,一睁眼正坐在炕头。清晨起床,屋门已被积雪封住,我们破窗而出,只见身后的茅屋半截埋入雪中,活像一个顶着白帽子的大蘑菇。先顾不上铲雪开门,我们这些第一次见到关外大雪的新兵们,欢呼着扑向雪原。眼前真是一个奇异的世界:往日熟悉的远山近树,无论峻峭的还是柔和的,一下子都变得矮了,胖了,也滑稽了许多,就像进入了童话中的小人国。地上白雪纤尘不染,天宇澄澈清明,泛着蓝光,除了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仿佛是刚刚被创造出来的,就连空气也新鲜得像第一次和人类接触,使你忍不住想猛吸几口。
④在松厚无痕的雪地上印上自己的脚印,推想着昨夜睡梦中,雪花静悄悄地一片一片铺撒下来,耐心而沉着地改变着世界,那情景使我对冬天充满了敬意。能够这样从容、自信,冬天是深知自己所拥有的力量的。
⑤然而,冬天的力量并不只是这样温柔地显示出来。大雪后的白毛风就完全是另一番情景。也许冬天嫉妒人们对于雪景的迷恋,硬要把有情感的生命都从雪地上赶开。白毛风可以连续吼上十几天,一切有水分的东西都会冻成冰坨子,不要说滴水成冰,连石头也能冻裂开花;就是在屋里,一旦夜里值班的疏忽,火烧落了,大头鞋也会像树桩一样冻在地上。在关外农家,这是“猫冬”的时节,我们还要照常训练出操站岗值勤,夜间还不时有假设敌情的紧急集合。部队上的班长,大多是青藏高原过来的老兵,他们和冬天相处得那样亲热,在风雪中嬉笑打闹,一如家常。他们教我怎样借风力取暖,怎样用雪防冻,怎样和冬天打交道。他们说:冬天专门欺负窝窝囊囊的人。你越怕冷,它越冻你,你是好样的,它就看重你。别看它厉害,可挺公正的。
⑥一次进山背柴,返回时遇上了风雪。我砍的柴,不是树枝树杈,而是林中枯死的小树,我就拖着这样一棵树往山下走。风夹着雪粒打在脸上,很快和汗水融在一起,稍一停歇,热汗就变成了冰。只有不停地走,才能保持身上的热气。渐渐地,我的腿越来越沉,越走越慢。从身边擦过的战友,一次次要接过我背上的柴,我都咬着牙拒绝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就不信背不回去!背上的小树似乎在长,长成了一棵大树,压得我低着头,只能看见自己的一双脚,双脚好像也不是自己的了,成了一副机械,只会不停地挪动,走着走着,脚发轻了,头却沉了,耳边像是有人在小声叨咕着:停一会儿吧!停一会儿吧!眼皮也有些发粘。不好!我心里猛一激灵:这个时候千万不能倒下去。我强制自己从小树下昂起头,任冰冷的雪粒打在脸上,张大嘴巴吃进几口冷风,头脑清醒了一些。就这样,走一段,吃几口夹雪的风,让激跳的心脏稍许平静一下,再继续走。渐渐地,气喘匀了,风雪小了,路也平了,几十里的风雪山路硬是挺过来了。最后一段下山的坡道,我几乎是连跑带颠地赶上了队伍。
⑦那一年,十八岁的我以满腔的青春热血取得了冬天的信任。从此,我和老兵们一样,在冬天面前挺直了脊梁,有时还会和他们开开玩笑。我们成了忘年交。
⑧今年初冬的一天,站在办公室的窗前,偶然望见海河河面上,冰水交错呈现的美丽曲线,我顿时感到异样的亲切。没多久,经过冰与水的几度交锋,河面终于全部封冻了。空阔的冰面上不时戳上几点凿冰钓鱼人的身影。啊,冬天依然那样从容自信,不动声色地显示着自己的力量。而我呢,当年的青春热血可留下几分?
⑨无论如何,我是偏爱冬天的。在冬天那无处不在的力量中,我总是能感到自己的存在。
(选自《散文选刊》,有改动)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把“冬天”比作“诤友”,阐明要获得冬天的友谊必须经受一番考验的感悟,领起下文有关“我”与冬天的交往的叙述。
B.文章简要叙述“我”与冬天的交往的缘起,表达了由于生活的戏剧性变化给自己的命运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而生发的不安情绪。
C.“大蘑菇”“矮”“胖”“滑稽”“小人国”等字词勾画出“我”作为新兵第一次见到关外大雪时的新奇、诧异、欣喜等心理状态。
D.“停一会儿吧!停一会儿吧!”这两个短句揭示了“我”极度疲劳想休息的状态,但“我”强制自己挺住、跟上,由此可见其坚韧。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回溯“我”十八岁那年以满腔热血取得“冬天”信任的往事,叙述、描写、抒情等相结合,主旨鲜明,选材真实,语言朴实,感情真切。
B.第④段画横线句运用拟人手法,“耐心”“沉着”两词赋予雪花超然客公众号人格化情态,这样写更为形象地表达“我”所理解的冬天个性——“从容、自信”。
C.第⑥段叙述“我”进山背柴遭遇风雪的经历,细腻地描写了当时“我”的心理活动,具体展现了“我”内心的波动:抗争,退缩,再抗争等。
D.第⑧段叙述今年初冬一天“我”所望见的海河封冻的景象,以冬天的“依然那样从容自信”,来反衬自己青春逝去的感伤,抒发对往昔战友的怀念。
8.作者“偏爱冬天”的原因是什么?请从内容的角度简要概括。(4分)
9.文章为什么用不少笔墨描写大雪后白毛风降临的情景和部队班长的态度表现?请从内容的角度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初,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爱人下士。帝以为有广之风,拜骑都尉,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①击匈奴,上诏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愿得自当一队,到兰于山南以分单于兵。”上壮而许之,诏路博德将兵半道迎陵军。博德亦羞为陵后距,奏言:“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愿留陵至春俱出。”上怒,乃诏博德引兵击匈奴于西河;诏陵以九月发,出遮虏障。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捕得虏,言“单于曰:‘此汉精兵,击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无有伏兵乎?’诸当户君长皆言:‘单于自将数万骑,击汉数千人不能灭,后无以复使边臣,令汉益轻匈奴。’”是时,陵军益急,匈奴骑多。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单于得敢大喜,使骑并攻汉军。汉军南行,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欲陵死战,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誊,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久之,上悔陵无救,曰:“陵当发出塞,乃诏强弩都尉②令迎军。坐预诏之,得令老将生奸诈。”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有删改)
[注]①贰师,将军李广利。②强弩都尉,指路博德。后面的“老将”也指路博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人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B.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人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C.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人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D.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人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匈奴,古族名。战国时活动于中国北方,汉武帝时遭到大力打击,后分裂,部分西迁。
B.戟,文中指兵器。最初是青铜制,将戈、矛合成一体,既能直刺,又能横击。盛行东周。
C.太史令,是古代设置的修史的官员,同时也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书。
D.国士,一国中勇力或才能最杰出者。如《史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陵是名门之后,军事素养高,爱护士兵,被皇帝看重。皇帝派他去协助李广利,但李陵有自己的想法,他打算自己带兵去抗击匈奴,被皇帝赞许。
B.匈奴的军队与李陵的军队相持,单于轻视李陵,结果大败。单于打算在边塞设下伏兵,一举歼灭汉朝精锐部队,他的想法得到下属的支持。
C.李陵的军队处境危险,敌人众多,屋漏偏逢连夜雨,又遇上一个下属叛变,叛徒把李陵军队的底细告知敌人,最终李陵感到无颜见天子,就投降了匈奴。
D.皇帝得知李陵投降匈奴,非常生气。司马迁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奋不顾身保卫国家,历尽艰难与敌人周旋,寡不敌众,迫于无奈而投降,情有可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4分)
(2)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4分)
14.文中写“上悔陵无救”,皇帝犯了什么错误,使李陵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夜泊归州
范成大
州有宋玉宅、昭君台
旧国①风烟古,新凉瘴疠清。
片云将客梦,微月照江声。
细和悲秋赋②,遥怜出塞情。
荒山余阀阅③,儿女擅嘉名。
[注]①旧国:归州北周时为夔子国,故此称旧国。②悲秋赋:宋玉的《九辩》首句为“悲哉,秋之为气也”,主要抒发作者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困潦倒和不肯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③阀阅:功绩和经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上句点明归州历史悠久,下句说新凉涤暑瘴气全无,透露出对归州的喜爱之意。
B.颔联上句说,天上片片浮云携带客梦而回故乡,运用拟人手法,抒发思亲念故之情。
C.尾联下句表达诗人对子女的期冀,希望他们能够奋发向上、建功立业,赢得好名声。
D.本诗对仗较平稳,中间两联紧扣个人游宦经历和历史人物的特点,都具有点题作用。
16.颈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评价屈原的《离骚》以小见大,寓意深远的两句是“ ▲ ,▲ ”。
(2)苏洵《六国论》中,“ ▲ , ▲ ”两句揭示了燕国灭亡的原因。
(3)在古典诗词中,白发的生长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自然现象,白发本身也是一个具有丰富意蕴的审美意象,而古诗词又往往写得含蓄,常用比喻手法写白发,如“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新疆棉区有 ▲ 的自然条件,日照充足,气候干旱,雨量稀少,棉花种植属灌溉棉;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种植规模大,机械化程度较高,产棉量约占我国棉产量的50%。新疆长绒棉品质优良,各项质量指标均超过国家标准。新疆棉花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 ▲ 。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新疆棉区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病虫害概率发生较轻,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比上年有所增加。以前,每年九、十月间,新疆就形成了百万“采棉大军”赴疆采棉的壮观景况。现在,随着新疆棉花生产实现高度机械化,就不再需要大量的“采棉工”了。所谓“强迫劳动”的说法纯属 ▲ ,洁白无瑕的新疆棉花不容任何势力抹黑,那些污蔑的谎言终将 ▲ 。
新疆棉,是新疆大地的云朵,她以超强的柔软温暖了我们的衣衫,她以纯白的棉浪绽放了农民的笑脸,她以无垠的辽阔打开了中国向西的门户。新疆棉,亚克西!新疆棉,中国心!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得天独厚 举足轻重 子虚乌有 不攻自破
B.得天独厚 举重若轻 道听途说 不攻自破
C.风调雨顺 举重若轻 道听途说 不堪一击
D.风调雨顺 举足轻重 子虚乌有 不堪一击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新疆棉区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病虫害发生概率较低,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比上年有所增加。
B.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新疆棉区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病虫害发生概率较轻,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比上年有所增加。
C.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新疆棉区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病虫害概率发生较低,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比上年有所增加。
D.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新疆棉区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病虫害发生概率较低,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比上年有所增加。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应该看到,奥运会已不是各个国家竞相争取承办的大型赛事。历史上,几乎没有城市能够不赔本办奥运,也因此,人们出于经济、就业、环境等压力,开始 ① 。如2020年东京奥运会,就一直遭到日本部分民众的质疑与反对。
想要平息质疑,就必须体现出奥运会价值,尤其是 ② :一方面得在奥运会操办中不断节省预算开支,而另一方面就得留住观众并不断吸引年轻人来关注奥运,增加奥运会的收入。2020年东京奥运会首次亮相滑板、冲浪、竞技攀岩等项目,街舞作为一类大项将成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都说明了变化方可发展。
我们乐于见到滑板、冲浪这些能够吸引年轻人目光的新项目,但也不得不权衡这些新项目可能带来的问题。就拿街舞来说,( ▲ )。奥运会是一个竞技体育的赛场,是竞赛就一定有标准与规则,需要分输赢,但艺术是很难有明确标准与规则的。因而,街舞成为竞技体育项目, ③ ,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人们的认知中,艺术而非竞技体育是它的身份标签
B.人们认为其身份标签不是竞技体育而是艺术
C.在人们的认知中,其身份标签为艺术而非竞技体育
D.其身份标签在人们认知中非竞技体育也非艺术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6名18—35周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90.6%的受访青年坦言父母对自己进行过言语上的打击式教育,45.4%的受访青年表示这种教育方式持续到中学。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对孩子进行打击式教育,希望能够让孩子谦虚、上进。但过度打击,往往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心理压力,适得其反。
上述现象引发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指定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1)作为班会主持人,在“理性审视打击式教育”主题班会上的总结发言稿。
(2)作为曾受过打击式教育的孩子,给父母写一封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A项,“前者淡化了消费者的角色,而突出作为内容传播、生产参与者的角色”错,原文说“在文艺的互联网虚拟时空与现实世界中,用户既是网络文化与艺术内容的消费者,也开始扮演着内容传播、生产参与者的角色”,网络文艺用户作为消费者的角色和内容传播、生产参与者的角色是并列的。B项,“这些特点使受众不能对其内容流连忘返”表述绝对化。C项,以偏概全,这只是方法之一。
2.D【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网络平台无法精准定位头部‘用户’的趣味”错,原文说“这两种途径并不对立。事实上,商业成熟的网络平台往往兼具上述两者”“总的来说,他们的趣味超然客公众号都被平台算法精准定位”,可见,两者(文中的“他们”指头部“用户”和非头部“用户”)的趣味都被平台算法精准定位。
3.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二中对“用户”的相关判断是在第一段开头:“‘用户’……在分析网络文艺的语境中,他是利用网络参与文艺实践的人,既可以是创作者,也可以是受众”。D项中从“各式网络文艺作品巨量生产传播”的角度说“用户”是受众;从“又作为素材进入再创作”的角度来说,“用户”又是创作者。A、B、C三项只说“用户”是扮演内容生产、传播的参与者角色。
4.①对比论证,第一、二段中将网络文艺用户与传统受众进行对比,突出了网络文艺用户的特点。(2分)②举例论证。第四段举短视频的例子,论证网络文艺作品打破了媒介形态、内容样式单一性的特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论证方法的能力。第一、二段分别抓住“相比而言”“形成与传统受众的区别”这些语言标志,就很容易得出是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第四段阐述短视频平台融合了多种媒介形态,聚合了多种内容,再加上一些技术手段和艺术方法,满足用户的需求,把控用户的使用时问,论证网络文艺作品打破了媒介形态、内容样式单一性的特点。
5.材料一认为网络文艺“用户”的身份是作为个体的使用者,是网络文化与艺术内容的消费者,也是内容传播、生产的参与者,“用户”被网络平台的算法操控不自觉地沉溺于网络文艺中不能自拔,因此“用户”必须善于与技术保持一定的距离,拥有清醒而冷静的思考。(3分)而材料二认为“用户”既可以是创作者,也可以是受众。要做一个好的网络文艺“用户”,需要涵养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知识素养和媒介素养;同时,也需要国家文化治理与网络空问治理来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机制保障,营造共同的网络文艺家园。(3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中对网络文艺“用户”的身份进行解释——“作为个体的使用者身份”,或用户是网络文化与艺术内容的消费者,也是内容传播、生产的参与者;第三、四段对用户沉溺网络、过度娱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五段最后一句,提出应注意的建议。材料二第一段中指出网络文艺“用户”是利用网络参与文艺实践的人,既可以是创作者,也可以是受众;第二至四段对此进行了论述;第五段提出“好的网络文艺‘用户’,需要向内用力,涵养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知识素养和媒介素养,同时也要有外部的强大支持……”。筛选出这些信息,然后进行整合。
6.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散文内容的能力。“表达了由于生活的戏剧性变化给自己的命运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而生发的不安情绪”这一理解不当。第②段中说:“这种角色的转换将给命运带来什么影响,当时根本无从顾及。”这是为了突出很多像“我”一样的青年,当年为响应国家征召而无暇考虑小我利益的大局观,并无“不安情绪”。
7.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散文艺术特色的能力。“抒发对往昔战友的怀念”这一分析不当,从第⑧段乃至全文语境看,“抒发对往昔战友的怀念”缺乏依据。
8.①冬天具有无处不在的力量,能改变世界,具有从容、自信的个性;②具有“诤友”的品质,看重不惧冰冻、勇于搏击的强者;③冬天无处不在的力量,检验并确证着作者自我的青春热血与抗争力量。(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散文选材意图的鉴赏分析的能力。“偏爱冬天”是文章主旨,为什么偏爱?须通读全文,从核心意象“冬天”的拟人化形象特点及其个性精神,以及“我”与“冬天”的关系等角度分析。
9.①描写大雪后白毛风降临的情景,突出其冰冻酷寒的特点,展示冬天的强大威慑力,反衬战士们的刻苦、坚强。(2分)②描写部队班长与冬天相处的亲热,突出这些青藏高原过来的老兵在严冬面前无所畏惧、泰然自若的状态,体现他们之于“我”有如“诤友”“良师”般的鼓舞力量。(2分)③这样写,一则丰富了“冬天的力量”的不同呈现状态;一则交代了十八岁的“我”取得冬天信任的一个原因,充实了文章内容,突出了中心思想。(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散文剪裁、章法的鉴赏分析的能力。分析描写大雪后白毛风降临的情景和部队班长的态度表现这两部分内容的用意,须勾连上下文,从“冬天的力量”的内涵,从“我”取得冬天信任的根源等角度分析。
10.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能力。原文标点: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人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11.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太史令,古代掌管天文观测和推算节气历法等事务的长官。其职能和称谓历代不尽相同。但不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也不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书。
12.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单于打算在边塞设下伏兵,一举歼灭汉朝精锐部队,他的想法得到下属的支持”与原文不符,应是“单于认为,汉军引诱自己到南部边塞,可能有伏兵,他的下属认为,不消灭汉军,后患无穷”。
13.(1)现在做事一旦遭遇不幸,那些只顾保全身家性命的臣子便任意构陷,说长道短,实在令人痛心。
(2)他虽然失败被俘,然而他摧败敌军的战绩,也足以光耀天下了。李陵没有死节,是想在适当的时机报效汉朝。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小题的关键点:“举事”意为“做事”;“全”意为“保全”;“诚”意为“实在”。第(2)小题的关键点:“摧败”意为“摧败敌军的战绩”;“暴”意为“光耀”;“得当”意为“适当的时机”。每小题关键点每处1分,意思翻译准确即可,句意1分。
14.在李陵还没出战时,皇帝就预先颁发诏书,(1分)而老将路博德羞为李陵的后卫,就寻找借口,不肯接应李陵,最终使李陵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本题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时,首先要准确理解文末相关文字“陵当发出塞,乃诏强弩都尉令迎军。坐预诏之,得令老将生奸诈”,再结合前文,梳理逻辑关系,得出结论。
【参考译文】
当初,李广的孙子李陵,担任侍中,精通骑马射箭之术,爱护士卒。汉武帝认为李陵颇有其祖父李广的风范,封他为骑都尉,在酒泉、张掖一带教习骑马射箭之术,以防备匈奴。等到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汉武帝召见李陵,想命他为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叩头请求说:“希望能让我自己率领一队人马,前往兰于山以南地区,用以分散匈奴的兵力。”皇帝称赞李陵,答应了他,并下令强弩都尉路博德率兵在途中接应李陵军。路博德耻于为李陵的后卫,上奏说:“正当秋天,匈奴马肥之际,不可与之交战。希望留李陵到春天,我们一起出发。”皇帝大怒,便下诏让路博德率兵赶赴西河袭击匈奴;下诏让李陵在九月从遮虏障出塞。李陵在浚稽山,与单于率领的匈奴军队相遇,足有三万匈奴骑兵,包围了李陵的军队。李陵带士兵在营外列下战阵,前排手持戟、盾,后排手持弓、弩。匈奴兵见汉军人少,便直逼营前阵地。李陵与敌人交战相攻,弓箭手万箭齐发,匈奴兵纷纷应弦倒地。抓到匈奴的俘虏,交代说“单于说:‘这是汉朝的精兵,攻击不能取胜,日夜将我们引向南边靠近边界的地方,难道说有伏兵吗?’各部落当户君长都说:‘单于亲自率领几万骑兵,袭击几千汉军不能将他们消灭,以后再也无法派遣入边的大臣了,会让汉朝更加轻视匈奴。’”此时李陵的军队处境越发凶险,匈奴的骑兵很多。恰好在此时,李陵军中有一个名叫管敢的军候,因受到校尉的欺辱,逃到匈奴军中投降,详尽说道:“李陵的军队并无后援,弓箭也即将用尽,应当派精锐骑兵用弓箭射杀他们,汉军立即就可击破。”单于得到管敢,不觉喜出望外,命匈奴骑兵一齐向汉军发起猛攻。汉军向南退却,五十万支箭已全部用尽,于是放弃辎重车辆撤退。此时军中将士还有三千余人,只是砍下车轴拿在手中,文职人员也手持短刀加入战斗行列,到达山下狭谷中。单于截断汉军后路,匈奴兵卒将山上巨石滚入谷中,汉军死亡惨重,难以前进。韩延年战死,李陵说道:“我已无面目报答皇帝了!”于是投降。皇帝希望李陵死战,后来听说李陵投降,皇帝非常愤怒。群臣皆怪罪李陵,皇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对此事的看法。司马迁极力说:“李陵对亲人孝敬,对士人诚信,经常奋不顾身解救国家危难,从他一向的表现来看,有国士之风。现在做事一旦遭遇不幸,那些只顾保全身家性命的臣子便任意构陷,说长道短,实在令人痛心。况且李陵只率领不到五千人的步兵,长驱直入匈奴腹地,抵挡数万敌军,使匈奴顾不上救死扶伤,招来全部会射箭的民众一同围攻李陵,李陵转战千里,箭尽路绝,士兵拉的是空弩,冒着白刃,还是向北同敌人拼死搏斗,能得到士兵拼死之力,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能超过他。他虽然失败被俘,然而他摧败敌军的战绩,也足以光耀天下了。李陵没有死节,是想在适当的时机报效汉朝。”过了很久,皇帝后悔没有及时救援李陵,说:“应当在李陵率军出塞时,再让强弩都尉路博德前去接应。而我预先颁发诏书,才让老将路博德心生奸诈。”
15.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表达诗人对子女的期冀,希望他们能够奋发向上、建功立业,赢得好名声”这一理解不当。根据诗歌语境,尾联中的“儿女”是指宋玉、昭君等人。诗人怀念宋玉、昭君,既有对他们遭遇的同情,更是表达自己渴望用世的热切愿望。
16.①上句的意思是“我轻轻吟哦宋玉那篇悲秋赋”,表达对怀才不遇的宋玉的同情。(3分)②下句的意思是“我怜惜地回溯昭君出塞的情景”,表达对出塞和亲、有功于社稷的昭君的赞赏,含蓄透露出为国建功立业的渴望。(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颈联上下两句都运用了典故,上句典故的含意可联系注释中的释义,下句暗用昭君出塞的典故,考生应当熟悉。答题时应当结合全诗进行解读。
17.(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2)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3)示例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示例二: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示例三:尘满面 鬓如霜(每空1分,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第(1)小题和第(2)小题分别出自司马迁《屈原列传》、苏洵《六国论》,均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建议的诵读篇目。第(3)小题是开放性试题,根据语境提示,可填“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尘满面,鬓如霜”,其余的可根据考生个人诗词积累来作答,但须使用比喻手法,且准确无误。
18.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得天独厚:具有特殊优越的条件,也指所处的环境特别好。风调雨顺:风雨适合农时,年景好。根据语境,应选“得天独厚”。举足轻重:比喻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对全局有重大影响。举重若轻:比喻能轻松愉快地胜任繁重的工作任务或处理困难的事务。根据语境,应选“举足轻重”。子虚乌有:假设的、不存在的或不真实的事情。道听途说:没有根据的传闻。根据语境,应选“子虚乌有”。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不堪一击:形容力量薄弱,经不起一击。也形容论点不严密,经不起反驳。根据语境,应选“不攻自破”。
19.D【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句式杂糅。B项,“发生概率较轻”搭配不当。C项,“病虫害概率发生较低”语序不当。
20.“新疆棉,是新疆大地的云朵”是比喻句,将“新疆棉”比成“云朵”,既有形状上的相似,也生动展示了新疆棉的洁白。“她以……她以……她以……”是排比句,增强了语势,叙述了新疆棉品质优良、带来富裕、促进对外贸易三个方面的内容,强调了新疆棉的多重价值,表达了对新疆棉的赞美之情。(5分)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表达效果的能力。比喻的构成应写明本体、喻体,其表达效果一般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本句比喻的效果主要是形象生动。排比的构成,要写出几句话的内容与关系,其效果一般是增强语势,使内容丰富,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流畅感人。本题中排比句主要强调了新疆棉的多重价值,起到增强语势,强化赞美之情的效果。
21.C【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里谈的话题是街舞,故句子的主语应是“其身份标签”,据此排除A项;B项主语和语序衔接都不恰当;D项“非竞技体育也非艺术”与后文内容不衔接。“艺术”在前,“非竞技体育”在后,强调“非竞技体育”,与后面“奥运会是一个竞技体育的赛场”衔接更顺畅,据此应选C项。
22.示例:
①质疑奥运会的承办②经济价值③如何制定标准和规则(每答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①处结合前文“奥运会已不是各个国家竞相争取承办的大型赛事……”和后文“想要平息质疑”可知,人们开始对承办奥运会表示质疑,可以填“质疑奥运会的兴办”。②处结合前文“体现出奥运会价值”和冒号后面的“节省预算开支”“增加奥运会的收入”可知,这里应与奥运会的经济价值有关,故可填“经济价值”。③处根据前文“竞赛就一定有标准与规则”“但艺术是很难有明确标准与规则的”和后文“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可知,这里应填“如何制定标准和规则”这方面的内容。
23.【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一)材料解读
这是一道基于仿真交际语境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取自主流媒体的专题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与结论,较有可信度。题干设置了“班会主持人”和“曾受过打击式教育的孩子”这两类不同的写作者的角色身份,给出了主题班会总结发言稿和致父母的书信这两种不同的交际语境,前者还设定了“理性审视打击式教育”的主题班会情境。特定情境的创设与特定写作任务的设置,既对考生的立意构思提出了明确限定,又给考生预留了较为开阔的自主立意与创造性表达的空间。
(二)参考立意
(1)主题班会主持人总结发言稿:
“理性审视打击式教育”这个主题提示考生要辩证分析父母对子女采取的打击式教育的动机、策略与效果,全盘否定与全盘肯定显然都有悖辩证。因此,可从如下角度立意:①(从家长的角度)父母对子女过度的打击式教育往往弊大于利,须慎用,把握好边界与尺度;②(从后辈的角度)体谅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理,对父母的打击式教育言语,要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态度,具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理性,以求长善救失,促进自我完善。
(2)曾受过父母打击式教育的孩子给父母的书信:
①坦承过度打击式教育对自信心的损耗,建议父母多予以鼓励教育;②表达对父母实施打击式教育的苦衷的理解,反省自身不足,提出改进对策,争取更大进步;等等。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60分)
说明:
1.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2.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级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实;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语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11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12见解新颖;13材料新鲜;14构思新巧;15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16有个性色彩。
3.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