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次韵朱光庭初夏》介绍孟浩然时说他是襄阳人,节义少,振奋人的患难。隐居在鹿文山这个地方,直到40岁才想起在京城谋官。为什么孟浩然过了四十岁才开始谋求官职?因为唐朝初期,科举制度还不成熟,如果普通人得不到推荐,基本上没有参加科学考试的机会。所以孟浩然不可能像后世的读书人一样。
从小就开始寒窗苦读,随时准备应考。孟浩然喜欢交朋友,因为诗写得好,在家乡出了名,也认识了像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他们对孟浩然的才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给了他出仕的信心。
另外,当时孟浩然家里的条件并不是太好,他为了奉养他的母亲,于是就产生了出仕当官的想法。等到他“太学赋诗”,凭《断句》一举成名之后,王维和张九龄等人都很欣赏他。
王维当时在宫中当了官,经常把孟浩然叫到宫里和自己一起研究古代的文学和音乐。还有一次唐玄宗来了,孟浩然躲避不及,就藏到了床底下。
结果被发现以后,王维顺水推舟,向唐玄宗推荐了他。唐玄宗就说,自己也听过这个孟浩然的名字,知道他很有才华。
于是唐玄宗就想考一考他,让他现场作诗。没想到孟浩然写了那首著名的“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激怒了唐玄宗。
唐玄宗就说:明明是你自己不来考科举,为啥怪我呢?你这么不得了,我也不敢用你啦,你就自个儿隐居南山去吧!从此以后,孟浩然就再也没有机会出仕了。
苏轼虽然不太看得上孟浩然的才学,但是他仍然很喜欢孟浩然清丽的诗风,后来他多次写诗提到了孟浩然。
有一次,苏轼看到一处很清幽的风景,于是就写了一首诗说:目尽孤鸿落照边,遥知风雨不同川。此间有句无人见,送与襄阳孟浩然。
意思是说,这么美好的风景却没有人发现并歌颂它,太可惜了!我要把这片风景送给孟浩然。为什么一定要送给孟浩然呢?因为只有他的清丽诗句,才能把这片风景的美描绘出来。
结语
文学作品一定要有思想性吗?现在的文学家们似乎并不认同。
古代中国人讲究“文以载道”,所以读到一首诗时,除了欣赏它的修辞和音韵之美,还会追究诗背后隐藏着的对人生、对世界的哲学思考。
孟浩然的诗,是出了名的“没思想”,而他就是好写清句丽句,所以宋代的人对他的诗评价相对较低。
现在的人一般认为,文学是讲究艺术性的。有些诗歌和文章,看上去并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但是它仍然有其艺术价值。
后代的人们一样可以从这样的诗文中汲取英华,来进行全新的再创作,也许这就是孟浩然十字《断句》被后代文人竞相模仿的真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