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没有粮食,国民没有粮食,粮食安全一直是国家政治稳定、国运繁荣、经济发展、国力提高、人民安宁的最重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固定在自己手里。”我国《国家安全法》也明确规定:“完善粮食安全预警制度,保障粮食供应和质量安全。”古人云:“以历史为鉴,可以知道兴事。为此,我们要从维护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出发,在我们党长期领导粮食工作的已有成就和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充分重视当前我们夯实国家安全发展粮食基础的认识、经验和对策问题。
前提是夯实国家安全发展的粮食基础,提高认识
像中国这样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可以自力更生解决吃饭问题的成绩本身就很了不起。但是,解决吃饭问题并不意味着解决巩固国家安全发展的粮食基础问题。占我国人均粮食量和占许多国家人均粮食量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作为一个人多的大国,我国耕地后备资源非常有限。土地侵蚀、荒漠化和污染情况非常严重,可能成为植被破坏、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和粮食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关注粮食安全的痛苦,加强粮食安全的现状,扩大解决粮食安全的领域,通过体制安排和价格政策创新来改变粮食效率低下的现象。今天,要参考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高价的粮食经验,增加粮农收入,充分调动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这样做,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谷川上农”的顽固,还可以防止粮田扔荒地、耕地被滥用、粮食浪费、生产不连续、人口失控等粮食安全风险,而且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粮食消费群,因此,通过这种“颁布”激发农民的耕作积极性,改善农民的改革。
夯实国家安全发展的粮食基础,重要的是总结经验
毛泽东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印象深刻,其名言是“手有粮食,心不慌,踏实,充满喜悦”,已经广为人知。周恩来从开国初期就强调:“没有饭,其他一切都没有办法。”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90多年来,我们党几代领导人非常重视粮食问题,在粮食生产安全工作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其历程也有曲折,成绩不容易,总结其发展经验很重要。第一,在思想上,必须科学定位,防止偏向,把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放在粮食生产第一位,接受平均主义,吸取吃大锅饭的经验教训,解决“三农”问题,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加强国家安全发展为粮食基础,作为我党粮食事业的起点。第二,要坚持粮食安全必须以国内为基础,保证基本自给的原则。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不能依靠其他国家解决吃饭问题,因此必须坚持国家的粮食宏观控制,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第三,在政策上,必须坚持家庭土地承包责任制,抓紧节约粮食,与家庭土地承包制长期不变,组织土地流转和新农村经济联合体的辩证统一。要通过科学决策,引导农民走向新的真正互利的农业经济联合体。第四,要从科技强农、科技兴曲、加大对农民粮食生产的科技投入、提高农民耕作改善效果、调动农民积极性、发展粮食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措施,促进粮农的明显增收。要切实加强对耕地的法律保护,坚决保护国土安全,乱征耕地,铲除耕地,弃荒弃荒,严格贯彻总量平衡,确保善后原则,严守耕地分界线。要吸取粮食危机国家的很多教训,努力夯实国家“长治久安”发展的粮食基础。
关键是夯实国家安全发展的粮食基础,找到对策
国家以民为本,百姓以食为天。目前,我国可以保证粮食绝对安全,但国内粮食增产基础不稳定,受耕地、水资源、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防止国际粮食价格急剧波动的能力不强。此外,粮食育种越来越依赖外资品牌。食品安全问题频繁,粮食安全的危险不容忽视。因此,迫切需要找出夯实国家安全发展粮食基础的对策。为此,要切实把国家粮食安全放在各项安保工作的战略首位。第二,要始终有效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热情,制定科学有效的农村政策和粮食安全原则。农业科技发达,关于振兴农村。农业科技强,关系到粮食安全、农民发展、国家富强。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业科技水平在21世纪初全面跟踪阶段发展到“三跑”的现阶段,农业科技提高了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在科学有力的政策支持下,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为进一步加强国家安全发展的粮食基础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要有效实践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促进农村123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的措施”,有效解决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问题。新时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知粮食安全任重道远,不断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增加农民、成功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国家安全发展的粮食基础,制定了科学对策,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者:湘潭大学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笔人:吴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