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并分享今天原本读铜《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的读书笔记。在谈这本书之前,先总结一下是什么影响了个人的静真和持续增长。
细致的概述
精致简单地强调了几点。首先是精子。一个强调坚持,同时强调要集中在一个点上,不太受外界各种诱惑的干扰。也就是说,我经常说的集中注意力,两者缺一不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受到其他诱惑的干扰。会遇到苦难和困难。就像六度内的计,忍辱负重。(耐心。)
相反,简单地说,要进步。这一进步是一个渐进的、持续重复的过程。否则前面的修行原地循环,不可能得到提升。这对于我们的日常学习和工作实践来说也是一个共同的道理,PDCA循环等持续的迭代改善往往是最重要的。
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很难真实地感受到早期学习和实践的加速,从量变变成质变快感,因此,到了这个阶段,就会达到一种疲劳期,失去进一步的动力和目标,也失去了前进的可能性。当然,郑振难不是单纯通过保持积极主动的热情就能实现的。个人、环境、思维方式各方面的协调相当重要。
真正影响个人精进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个是失去持续学习的热情。当然,这里本身有很多原因。一方面确实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和记忆力下降,更多的需要考虑工作和家庭的平衡,逐渐上升到管理级别,然后逐渐脱离实践。工作中更多的是吃以前工作经验的本钱。在这些因素中,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偏离,没有学习和实践会直接导致知识的应用和经验的总结。
第二,目标不具体,处理不好知识广度和深度之间的关系。要提炼,必须是特定专业领域下的持续学习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扩大外延的知识结构。不管选择什么方向,都要能忍受孤独。看到某一列干什么,看到别人的成功就改变方向,保持努力和毅力是很重要的。但是,只有真正向一个方向坚持,能够集中注意力,才能经常提高自己的核心价值。所以,到了一定阶段,往往是收缩关注点,以一件事为极致的精神和心态,深耕细作,不断打磨,才能形成精品。
最后,思维僵化,受到严重定向思维的约束。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自己仍然可以沿袭多年前的固有思维问题。这种时候一定要超越盒子,多关注外面的世界,多进行跨境知识交流和学习,对新的思维方式多考虑环境、原因和背景。在互联网新的经济模式下,要多思考顾客群体性需求的变化。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不是单纯的改善,而是经常的变化。果断地改变自己,才能更好地适应倾向和变化。
给予者愿意学习实践和共享,通过知识共享过程收集问题,向别人学习。警惕者,坚持自我集中的方向,不受外界诱惑,能忍受孤独。忍受屈辱的人不固执,不一时勇猛,多改来历,避免口中凉爽。有这三样东西是精进的基础。
精巧的阅读整理
不可否认,这本采自铜的书值得一读。不要指望一本书的所有内容都适合你。这本书的价值,不管你有没有工作经验,有没有成熟的思维和方法论,你总能从这本书里得到一些有价值的内容,有助于你整理想法,产生共鸣。
这本书不是采铜的简单问答的集合集,而是经过大量的梳理和系统化,体现了一定的整体结构和脉络。与刘美鹏的《暗时间》相比,两本书各有自己的优势,不能说哪个一定比其他书好。关于《暗时间》,更多的是基于技术和逻辑思维结构的方法论实证,这本书更倾向于心理学观点和少量逻辑思维下的方法论引用。从理解性和大众的面来看,这本书的很多道理更简单、更容易理解,更广泛的作家受到大众的欢迎。
自己也写了很多关于思维框架和模式、学习方法、个人知识管理、时间管理的文章、系统的整合,实际上可以看出,《精进》这本书还在这种关键的层面上展开。我整理思维框架逻辑的时候,不是单纯地多参考现有的思维理论、心理学书籍,而是从多年的实践总结和复盘中出来的,是经过我自己实证的方法论。就是你。
首先对这本书进行总评,简单叙述如下。
1.对各种名言和案例情景的引用太多,但很多引用本身缺乏自我实证的展开,同时引用太多,本身就会影响整个内容阅读过程的完整性和线索。
2.这本书的整体框架性问题,整个框架比较完整,从时间-计划-行动-思维的不同角度展开,彼此形成了一些动态线索和静态联系,整体分类仍然完整。如果个人重新理解这本书的内容和框架,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核心方面。
A.时间管理线:收集-“计划-”行动-“复盘-”持续重复
b.思维和解决问题方法论:问题定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复盘-》持续迭代
c.学习实践线:学习-》实践-》持续迭代
可以看到该书基本也是围绕上述三条线进行了阐述,同时增加了自我心智模式方面的内容(当然很多人会理解这部分为鸡汤)。从这个角度来说,整体框架是还可以优化和进一步体系化,但是就该书当前整体框架,整体感觉已经相当不错。再次强调下关于思维类的书籍是相当难写的,没有真正写过是很难真正理解要完成一本体系化的书作者需要付出的努力。
3. 书里面提到的类似半衰期,图层工作法,悬置模式,心流等诸多内容都相当有参考意义,从个人角度这部分内容引起我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也和原有自我思考的内容进一步印证,进一步梳理自我的方法论。
4. 该书不少地方会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即给出的思路和道理都对,也有不少引证,但是缺少实证,以及在自我实证下的知识点串联。特别是到了思维和方法论层面的内容,包括知识分解,图形化,解码,矩阵,结构化决策等,这些内容都可以理解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论,在这块没有过多的展开。即更多的是通过少量案例告诉了你一个道理,但是这个道理如何在实践中去系统运用,没有过多展开,需要读者自己结合自身实践去慢慢体会。
下面对各章节的内容做一个简单总结,只讲关键的内容和思考。
1.时间之尺
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重点是真正将远期未来转变为近期未来,并尽量通过行动和实践去验证,这才是重点,不要怕犯错误,我们可以犯错误,最怕的是太多思考和犹豫而停步不前。
半衰期的概念很好,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但是高收益和短半衰期的事情对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这里面的一个重点还是在能够长久的专注在一个长半衰期的事情上持续积累。从时间管理角度来说的话即是能够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尽可能的做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所有的这些付出都将在你后续的工作,生活和实践中产生价值。
快和慢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个人的效率问题,这个不是时间管理方法论能够解决的,而是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加上长期的实践训练。通过时间采集和分析可以帮助你分析自我效率,但是解决不是靠时间管理。只有提升了自我效率,你才会发现在时间管理上游刃有余。
举个简单例子来说,别人1周能够做的事情,我1天就能做完并且做得更好,即使我休闲半天做短半衰期的事情也不影响到我个人的进步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在工作上专注和争分夺秒,才可能在慢的生活上游刃有余。
2.寻找心中的巴拿马
选择应该从终极问题出发,在这点上没有问题,对于这个的解决方法也给出了初步的结构化决策的思路。即我们在做一个选择和决策的时候,会对于我们拿到可选事物群进行多个维度的分析和评估,每个维度都有一个权重,最终通过多维度打分后得出一个总分排序。
除这点外,在我原来博客文章中谈系统思考的时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首先要将选择转换为目标,只有目标清楚了才知道如何选择。
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大街旁的一个餐厅究竟该不该涨价,究竟该涨价多少?这本身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难点就在于涨价后每单的收入和利润会提高了,但是涨价后可能前期会影响到客流和上座率,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的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而该问题本身转换为目标后则可能是:
餐厅需要在近1年内获取到最高利润,究竟该涨价多少?
有了这个目标,才清楚最终如何解决问题,同时在系统思考里面很多目标会带时间,如果目标是半年获取最高利润,可能最终的决策结果又不一样。
目标悬置,是该章节谈到另外一个问题,思路很好,即尽可能在同一个时间段能够专注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分心并行多件事情。类似你利用周末的时间去参加一个进修班学习本身也是目标悬置的思路。
而对于目标悬置部分内容,我想强调的一个重点是,对于一个长远目标或长周期的事情,重点是你持久专注和坚持的能力,只要不最终放弃和停止,就一直可以持续积累,等量变到质变的时候。这类事情不应该认为是目标悬置的,只要有空闲时间,你都可以去做,哪怕是一点一滴积累。
关于选择,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和反复构造的过程,但是实际上从一个人整个一生的时间长河来看,任何一次选择往往并不会影响到你一生,真正影响的是不懂得迭代和反省,不清楚目标,多次错误选择和执迷不悟。
3.即刻行动
Just Do it,在时间管理里面谈得最多,同时也经常谈到的一个重点就是2分钟法则,即能够在2分钟内完成的事情,即使Deadline时间还很远,也尽可能的早做点。这样有利于清空你的inbox,减少心理负担。
在该章,作者谈到了用精益创业的思想来指导即刻行动,即最下化可行产品,继而谈到了产品和过程。对于精益创业和敏捷方法论,这里面有几个核心词,即短周期迭代和自适应调节和修正,这是精益思想的核心,正是由于这个思想我们才不担心一次选择的错误,我们可以通过短周期迭代看到输出后尽可能早的修正方法,而使整个过程不偏离整体目标。
在分解中最重要的又是真正理解迭代和增量的概念,迭代是精雕细琢,增量式简单堆砌。迭代可以尽可能早的看到最小化可行产品,而增量式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拿画一幅人像画来说,迭代思路一定是粗线条框架图,再精细化,再上色。而绝对不会是说先把下半身画出来,而看不到整体人物全貌。
三明治模型作者已经讲得相当到位了,看书即可不再展开描述。
对于图层工作法,P098页,作者举了一个word+ppt的例子来说明集中处理同类事务的例子。在这点上必须提出质疑,即该方法看似很好,本身是不符合实践的,我很早的时候两种方法就都试过,这种集中处理对提升效率是无益的,在该点上作者没有实证,也没有具体的数据说明,不清楚究竟是凭空思考还是经过自己大量实践确实可行,具体说明如下:
a. 不符合迭代思路,即工作中间很可能一个完成交付都拿不出来,举例来说领导安排的一个1周完成的word+ppt的工作,按该方法可能到了周三两部分都内容都只完成了70%,而无法交付一个完整内容。即无法快速交付一个符合迭代思路的成品给他人,如果迭代思路则是周三已经完成word内容,已经可以交付给他人评审和提修改意见。
b. 影响到单事物完整线索的思考,我们在思考和书写一个完整方案的时候思维是连贯的,即问题提出和定位清楚后,希望是马上过渡到问题分析部分,整个思考过程连贯。而不是在问题定义清楚后先去将ppt里面的同质内容完成。
c. 你完成一个word可能需要3天,但是你完成相同内容的ppt呈现只需要2小时或半天即可,由于word所有内容和构思都已经相当清楚,在做ppt时候已经不需要太多思考,仅仅是工具和呈现方式熟悉度层面的问题。
4. 怎样的学习,才能够直面现实
对于解码部分的内容,作者谈到了不要只做信息的搬运工,而应该是通过解码进行深度的学习,通过学习来构建完整的知识系统。包括里面提到了不要只注重结论,而且要探究过程;不要只去做归纳,而要去做延展。这些观点都相当好,但是遗憾的是太多的名言和故事印证,而缺少实证;太多的普适性的道理,缺乏道理实现上的展开。
对于事物的解析和思维框架是最难写的内容,特别是要将思考方法进一步结构化,进一步体系化的时候更加困难。在个人专栏里面自己也写了几篇文章,虽然进行了一些系统化整理,但是确实阅读起来比较抽象,但是这些整理完全是自我多年实践后的抽象,是有实际实践指导的,而不是单纯的理论性整理。
对于这块,自己多年对学习方法模式,思维框架逻辑,事物认知,问题解决和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内容整理,可以参考下我最近头条发布的一篇文章。
对思维框架和逻辑架构的完整梳理
在本章节最后谈到技能的内容,即知识管理里面常谈到的信息-》知识-》技能,书里面提到技能是学习的终点。平常自己谈知识管理的时候会说方法论和独立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是学习的终点。
方法论是大量学习实践后的抽象,具备一定普适性,可以灵活地针对面对的新问题进行演绎。而在方法论里面更加重要的一个词是模式,前人已经总结出来的方法论已经够多的了,但是只有通过自我实践方法论才可能转化为你自己的模式。
模式是在特定的场景下,面对特定的人或事,用特定的方法和工具解决特定问题的方法论。
你一定要清楚对你真正有用的一定是通过大量实践后形成的模式和经验,而不是空洞的方法论,这种经验才让你有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向未知的无限逼近-修炼思维
精简这部分的内容讲得不错,这确实锻炼思维的一个重点,其中包括了表达,也包括了写作。通过精简你更加容易把控住一个事物的核心内容。我自己平时也经常在锻炼,如何5分钟能够将SOA,能够将云计算这些概念表达清楚,通过这种锻炼来提升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精简里面有一个核心即抽象,精简不断简单的将已有表达或文字进行删减这么简单,真正难得是对于同类的不同事物能够真正抽象出一种模式化的模型。对于这点上作者没有展开进一步细化具体的方法论,这点跟我在学习方法模式里面谈到概念模型思路完全一致。
发散和收敛,又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只是我知识的分解和聚合来谈同样的内容。
即刚开始工作时候,你不要通过理论知识去梳理你自己的知识结构图,而是需要大量的实践为基础。实践,通过问题的分解,最终导致了原有理论知识体系或知识点的分解,最终形成一个个更加细粒度的离散知识点。
任何一个对自己有价值的知识体系的形成一定是先实践,最终通过分解形成了一个诸多离散知识点的大知识集合,然后再通过总结和归纳来思考如何从底向上抽象形成某一个领域的完整知识体系。
思考可以有自己的形状,这部分作者谈了图形化思维,流程图,结构图和矩阵分析等方面的内容。基本还是点到图形化思考的一些重点。但是对于图形化思考的重点首先是结构化,结构化的重点则是认识到在分析事物的时候动静结合的道理。动态部分可能流程图呈现,而静态部分则更多的是结构图呈现。
谈到了对于思维的核心逻辑,特别是看待事物应该是一种动静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对事物的完整分析可简化为N+E+T,即N为事物的多个维度,E为静态环境,T为动态时间。
从整本书来看,图形化思维和方法论这部分内容稍显薄弱,比较有益的补充是看各大咨询公司的方法论和最佳实践,咨询工具箱和具体应用实践等方面的材料。对于IT咨询行业的,可以参考埃森哲的相关咨询材料进一步学习。
6-7 心智模式
对于6和7,更多是心智模式方面的内容,在此不再做过多的评论。这两部分内容仍然是值得一读的好内容,简单来说成熟的心智模式和内心强大的内驱力远重要于思维的方法论,一个没有强大心智的人是很难真正持续学习和持续改进的。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读了这本书你也不会成为另外一个采铜,也不要期望读了该书就能够变成一个厉害的自己。任何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靠的都是持久的专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的最终突破。
最后总结一句话总结如下:
你不可能从思维养成一种实践习惯,而只能从不断实践中养成一种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