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唱/深圳商报首席记者包力
“大家好,我是中科副高的西安东宁老师。中科院古乐读第三期分享的书目是《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作者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斯基。”在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附属实验高等中学(“中科院高中”)《恶毒》分享第3期,该校西安东宁老师给学生带来了《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阅读分享。
西安东宁,中科院高一历史教师,本硕均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2019年获得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本科连续三年获得校级奖学金,研究生连续三年获得校级一等奖学金。曾获校级优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干部系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曾组织和参加了两年的义教活动,积极参加了山村支教活动。东宁的教育理念是只有自我成长才能真正教育。只能做知己的短地方,然后去人的短地方,不依靠自己的所长,接受别人的长度。
在读书分享中,东宁说劳动是我们熟悉而陌生的名词。人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劳动,所以说很熟悉。之所以说它陌生,是因为到目前为止,仍然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劳动的真谛和劳动的重要性。人类从蛮荒状态到文明的旅程证明了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智慧,劳动创造一切。劳动才是和谐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马克思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有力手段,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苏霍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是年轻一代参与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也是德育、智育、美育的重要因素。劳动不仅是教育起源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实践的主要内容。
苏霍林斯基在《论劳动教育》一书中说:“生产劳动是学生热爱劳动和道德成熟的重要途径。”因此,所有学生都必须参与生产劳动,培养生产劳动中热爱劳动的素质。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劳动的魅力融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和集体生活,使学生对劳动的热爱成为培养兴趣的重要内容。苏霍林斯基强调“创造劳动”,通过首脑结合的劳动,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潜力,还可以形成“个性全面协调发展的人”。研究苏霍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有助于深刻反思一段时期内社会中学校劳动教育的狭窄、泛化、异化等问题。
劳动教育与通常所说的生产劳动不同,与通常理解的单纯体力劳动大不相同。苏霍林斯基倡导的劳动教育是以智力为基础的劳动实践,是激发学生强烈愿望、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劳动教育。这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告别单调枯燥的死记硬背,在创造性劳动中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发展智力水平,培养高尚的品格,创造物质财富,产生巨大的成就感。简单地说,劳动教育是以挑战性和复杂的精神思维为基础的体力劳动。这种劳动的突出特点是巨大的智力参与,是将教学内容有机地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教学方式。
需要提及的是,刺激学生内部的驱动力,提高学生的劳动觉悟是劳动教育的关键。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是劳动教育实效性的基础。学生是促进自身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内驱力是学习效果最直接、最强大的动力,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思维,总结规律,概括概念,重构认知的效率效果。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劳动教育对人的成长的真正价值,使劳动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是提高劳动教育效果的前提。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认识和强烈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和认识劳动教育的乐趣,自愿投资劳动是提高教育效果的关键要旨。同时,刺激学生的内驱力是扩大劳动育人功能的保障。德、智、体、美、劳的“五育”相辅相成,内涵相通。就劳动教育而言,劳动价值的引导随着“德”的发展,劳动技术的培养促进了“智慧”的提高,劳动运动实现了“体”的强化,劳动成果和过程体验贯穿于“美”的启示。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内动力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热情,全心全意参与劳动教育课程,获得德、智、体、美、老多方面的思想收获和能力提高。
劳动是流淌在人们心中的永恒赞美诗。教育是孩子心中旺盛的挺拔大树。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要用辛勤的劳动创造。劳动的快乐在于生活的美丽。孩子们认识到这种美,就能产生自尊和克服困难后的自豪感,让荆棘走上平坦的道路,怀抱梦想,灿烂闪耀。
仙童宁希望教师们能够丰富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渠道,整合家庭和社会力量,广泛开展课外劳动实践,使学生们能够为劳动做出贡献,磨练意志,努力追求卓越,创新进取品质,继续发展努力奋斗的中华民族精神!
回顾:余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