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特别关心这个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句话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把这个问题看作“首要问题”通常是关心社会政治大局的人,但其实普通人有时问自己这个问题也很有趣。
古语:家里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生在世,做的事绝大多数都需要朋友的帮助,所以有句话叫“一个男子汉三个”。同时,我们要成功需要别人欣赏,遇到挫折需要别人安慰,我们的心也需要朋友,往往思想感情上的朋友是我们更珍惜的朋友。
相比之下,有思想和感情是人类高水平的特性,心灵的友谊应该是朋友之间本质的一面,但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不是这样。决策意识,物质利益上的相互帮助对交朋友更重要。
纯洁的友谊
当我们扪心自问谁是我们的朋友时,有人说:“一起去学堂,一起下乡,一起挨枪子,一起分赃。”拉做了尽职调查。
在一段时间内互相帮助、亲密接触的人才可以成为朋友,但情况截然不同。从小一起上学,彼此知根知底,气味相投,后来成了莫逆之交。一起下乡,一起经历了甘苦和患难,成为了患难的交情。一起服兵役,一起经历军营生活考验或一起参加过某场战争的人锻炼了生死之交。一起追求低级趣味,自然会堕落为坏朋友。当然,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只要成为朋友,甚至有在朋友身边插刀牺牲一切的冲动,这可能是我们热爱生活的最重要的理由。
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交往的加深,人们之间淳朴的感情越来越难成为朋友的基础,利益越来越成为成为成为朋友的前提。那句话本来在国际政治领域流行的名言“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越来越普及,一起上学或下乡也不一定能成为朋友。除非你能给他带来利益。交朋友已经成了斤斤计较的机会成本。
一位经济学家说,我交朋友只会交“有用”的朋友。他说:“你知道,接待需要时间,买饭需要花钱,时间和金钱都是稀缺资源,只有把稀缺资源分配给有价值的人,我的投资才会有益。”他说。你说你是我的朋友,但无论遇到什么事,你都不能帮助我。只是我一直在帮你。我跟你交了这个朋友,只能用我的资源,减少我的收益。这位经济学家还说,揭开温静脉的面纱,只留下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与过去以血缘关系为中心的人情社会相比,这是一大进步。如果整个社会对人际关系中投入的经济效果如此在意,我们的社会就能合理分配所有人际关系资源。因此,可以全面提高整个社会运行的效果和质量,加快社会的发展。
听着他的红论,我仔细想了想。如果我多少没用,也许我就没有机会学这个道理了。但是经济学真的要这样现实无情吗?如果我们只“龙容”,不要感情用事,抛弃安慰朋友心灵的功能,我们会有真正的朋友吗?只计算经济账簿,不是感情账簿,也不是政治账簿,这算是学问吗?
看毛主席怎么说。毛主席在1925年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文章中把“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列为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因为革命事业需要真正的朋友。因为中国共产党也真正和工农群众成为朋友,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另一方面,毛泽东强调,要为大众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福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要“改变自己的思想感情,改造它”。没有这种变化,没有这种改造,什么事都做不好,都不合适。“总之,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是相当辩证的。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他确实特别重视物质利益问题,认为不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可能交不到朋友。他说,与民主党的合作也要互惠互利。”我们在合作方面获得了经验。人、政党、政党、国家之间的合作都要互惠互利,不能让任何一方受到损害。“”合作必须有利。不然谁来做?(见1954年10月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4、372页)相信大多数人民群众对这两方面都非常期待。
utiaoimg.com/large/tos-cn-i-qvj2lq49k0/c1c5b10169f949f29160fcedbbfc4c98?from=article.detail&_iz=31825&index=3" width="400" height="268"/>很可惜,从当前社会现实来看,有一些领导者倒是在结交有利可图的朋友方面“率先垂范”了,他们必须为某些庸俗势利风气承担责任。一个老板在和朋友聚会时说:我只要一个电话,可以让某某领导在10分钟之内赶过来。他的朋友说“你吹牛”,结果当场验证,那位领导真的气喘吁吁地赶到了。不是说领导干部不可以和企业家、商人交朋友,如果他用心用情用力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一个电话打过去、10分钟之内赶到,也是应该的。问题在于,普通老百姓或者穷朋友打电话来求援,他能不能尽快到场呢?当然也不一定非要领导干部那么疲于奔命,问题在于,和人民群众交朋友仍然是领导干部的“首要问题”,他们应该经常扪心自问:究竟谁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还有没有真正的朋友?
大多数普通老百姓不同于政治家、政治人物,“谁是我们的朋友”不一定是我们的首要问题,但无疑也是人生的重要问题。实际上,如果常常在这个问题上做一点道德上的省察,或许也会有利于身心健康,甚至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我们不妨经常对自己进行拷问:当我为了物质利益、为了身外之物而努力和别人交朋友的时候,是不是既充分体现了自己的生存智慧,又没有损伤或牺牲自己的人格尊严?我和现有的朋友之间是否保持着纯洁真挚的友谊?如果我不再具有带给他人带来利益的能力,还会不会有人向我伸出友谊之手?(本文原载《百姓》杂志 2003年第10期,这里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