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于1897年首次将炎武的“守护天下者、匹夫之卑、责任缘之贵人”一词改写为“天下兴亡、匹夫之卑、责任缘”。在此基础上,他同年首次总结了“天下兴亡,匹夫之责”。
“天下兴亡,匹夫之责”的呼吁国勇敢负责,保全格局的话语、梁启超、孙中山等相继引用,成为迄今广为人知、广为人知的名言。但是学界对这句话的起源存在分歧,至今没有得出结论。笔者对此认为,这句话是梁启超广西23年(1897年)首次提出的。
提交人争议
“天下兴亡,匹夫之责”来源于高艳武《日知录》卷13 《正始》篇。”保国者、其君臣、守肉食者天下者,必府卑贱,而有责任者,则在燕耳修行。(西方)。“但是,这句名言究竟是谁最先概括的,现有三种有影响力的说法。一个是贾根时代的文人“空主人”,第二个是梁启超,第三个是麦克孟华。这些主张各有根据,亟待分辨。
近年来,题为《空主人》的嘉庆年《岂有此理》这本书在世界上流行。这本书开头《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被郑林老师称为“天下兴亡,匹夫之责”。这对于探讨“天下兴亡、匹夫之责”的起源问题没有意义。但是一些学者在使用术语、涉嫌剽窃清人著作等方面确认了该书系伪造书。因此,这本书缺乏根据。
所以问题的焦点再次集中在这句名言在晚清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学界基本上承认,有一个过程,就是改编顾炎武的原话,然后在改编的基础上提取“天下兴亡,匹夫之责”的八字名言。问题是,这个过程是由梁启超完成的,还是由麦克孟华完成的。
1985年,词典学家刘洁秀首先提出,这个过程的完成者是梁启超。他认为,梁启超对高艳武原话的改编最早出现在1896年的《变法通议论幼学》。“几千年文明的中国,人民的甲地,只能接近野兽。这是谁的耻辱?顾廷林说:“世界的兴亡盛衰,所有人的卑贱,责任燕已经听进去了。”梁启超还在1915年《痛定罪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斯奈津顾正林被称为天下兴亡,匹夫也有责任”。刘洁秀认为:“根据语言发展运用的实际,‘天下兴亡,匹夫之责’的意义在于顾正林《日知录正始》。”八字城门的鱼型来自梁启超《痛定罪言》。此后,刘洁秀建造的《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作为对“天下兴亡,匹夫之责”说的多种变体,除了增加史料外,没有公开修改上述意见。那个观点最早提出,有一定的史料支持,所以我认为梁启超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之责”的学者基本上袭击了他的观点。
2000年,张锡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小考》文章认为,这个过程最先由马孟华完成。张锡根强调维新派对“国家”和“朝廷”的区分意识,但非常关注顾炎武“报国”、“普天下”等说法。但是,他削弱了梁启超在这一话语形成中的作用,将梁启超的校友麦克孟化置于突出位置。他认为,1897年5月,梅孟华在《民义自叙》首次改写了高艳武的原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卑贱而负责。”后来,麦克先生又在1900年《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中首次提出“天下兴亡,匹夫之责”。因此,张锡根主张,这句八字名言是对“近代维新派思想家麦孟华对清初思想家高艳武‘守护天下者、匹夫之贱者、负责任的贵人’这句话的新概括和提炼。”
以上是形成“天下兴亡、匹夫之责”的几种说法,近来没有超出其范围。因为张锡根基于这个问题的史料更早,解释也更合理,所以他的观点基本上被接受,形成了一个明确但非常一般的折中点。“很可能是梅孟华最先提出这个八字,但麦孟华的文章影响力不大,他的朋友杨继超也提到这个八字后,对学术界和政界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产生了这个八字。”
可以看出,对这个问题的现有主张是以不断发现的新史料为基础,根据具体提出“天下兴亡、匹夫之责”的人物的转变和时间前进的。研究者在几种说法中,相关人物之间缺乏相互参照,只是单纯以一个人为代表,确定了单音。一个明显的漏洞是,在“天下兴亡、匹夫的责任”这句话形成之前,梁启超、麦孟华都说过“天下兴亡、匹夫的卑贱、责任缘”。
梁启超首先改组和概括。
事实上,学者们发现梁启超或麦孟华最早改编了顾炎武的原话,其最早的史料来源都是《时务报》。刘洁秀引用了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幼学》的相关内容,在1897年3月3日的《时务报》中,本报连载的《论学校五(《变法通议》的5)留置学四部分中的最后一部分。张锡根引用的麦孟华《民义自叙》文章载于1897年5月12日。梁启超的文章比麦克氏领先两个多月,前者无疑拥有最初的“版权”。他们都出自康有为门下,文章也发表在维新派的机关报《时务报》上,两人都是该报的编导。因此,他们在改写顾炎武的原话时,一定有相互影响的成分,麦梦华基本上可以从梁启超的主张中学习到。
麦孟华在高艳武的原话改编中直接继承了梁启超的创作成果,其引用中的“天下兴亡,匹夫之责”也是如此。1900年3月11日,麦克孟华以“费显生”的名义写了《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的文章。“比例空弹还不错。”
抗美,南阿小国而尚可败英。吾四万万之大众其亦无馁焉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界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最早表述即来源于此,并认为梁启超最早于1915年才提出这句名言。然而就笔者目力所及,他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最早表述在时间上可以继续上溯。早在1897年11月15日的《倡设女学堂启》一文中,梁启超已明确说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昌而明之,推而广之。乌乎!是在吾党也矣。”表现出希望通过发展女学振兴国家,并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任。这比麦孟华早了两年有余,后者受到前者影响确属无疑。这也是笔者见到最早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完整表述。因此,无论是对顾炎武原话的改写,还是概括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梁启超都是第一人。在梁启超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说法后,维新派对此话语的运用最为频繁。1900年,唐才常筹建勤王组织正气会(自立会的前身),在《正气会序》中说:“四郊多垒,卿士之羞。天下存亡,匹夫有责。”“天下存亡,匹夫有责”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仅有一字出入,前者无疑受到后者直接影响。在1901年10月3日《上粤督陶方帅书》一文中,海外保皇派人物罗璪云鼓动两广总督陶模“力扶光绪”复辟,表示自己虽是“海外旅民”,“然念顾氏有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而不得不尽心国事。1902年,清末四公子之一、时任刑部主事的吴保初上疏奏请慈禧归政光绪,实行新政。吴氏“冒死以抗奏”,即是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任。维新派对此话语青睐有加,急于改变国运的心态跃然纸上。此外,如清末革命派思想家刘师培坚持“夷夏之辨”,立志排满以保天下。在其1904年致两江总督端方的信中,也说道:“窃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春秋》大义,九世复仇。”可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晚清仁人志士念兹在兹。
长期以来,梁启超并未被言之凿凿地确定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最早提出者,但实际上,对该话语的运用,以他最为灵活和频繁。1901年,他仅在诗中就有“天下兴亡各有责,今我不任谁贷之”“匹夫例有兴亡责,归去来兮尚未迟”两种不同说法。时人对该说法过度引用,以至于1921年梁氏在演讲时说道:“我且不必说什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这些废话。”可见时人对这句名言的热衷程度。随着该说法流行于世,更是衍生出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安危,匹夫有责”等说法。
值得注意的是,郑观应在其被认为作于1895年的《致京都文学士道希陈部郎次亮书》中,出现了“国家安危,匹夫有责”,似乎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关联甚大。但经学者考证,该文有修改补充的痕迹。因此,笔者认为“国家安危,匹夫有责”不能排除有后来附加和篡改的嫌疑,反而证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法的巨大影响。
综上所述,梁启超于1897年最早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原话,改写为“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在此基础上,他又在同年最早概括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且,他对该话语的运用最为频繁、最有影响。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2019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岳忠豪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