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原创稿
全国垃圾信息用户举报量降至近3年来的最低水平,电话用户举报量大幅减少。最近,工业和信息化部向社会通报了今年第一季度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举报。是指在整体“成绩单”引人注目期间,继续公开多家知名公司和机构,未经剑同意向用户发送商业性短信或拨打商业性电话的扰乱行为。
治理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很多用户受到骚扰。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与智能手机有着深刻的联系。在一些企业和机构,电话和短信直接接触客户,高效方便。但是,对个人来说,这种疯狂死亡式的频繁“服务”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了一种“骚扰”。更荒唐的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很多人工销售电话被AI电话取代,每天可以打出数千个电话。商家眼中的“拓客神器”进一步加剧了骚扰电话。
对于不可阻挡的垃圾信息、骚扰电话,用户自然可以删除,眼睛也看不到,心里也不会烦。但背后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些商家,甚至还没有联系的机构,可以随意向我们发送商业营销信息?这种强制信息推送与收集APP违规和使用个人信息、强制通讯录、频繁请求等权限无关。过度获得的个人信息无疑增加了用户被打扰或欺骗的风险,不仅耳根不能干净,还可能成为“心病”。
从平台和商家的角度来看,通过电话和短信等渠道了解大象群体的需求,及时提供服务是理所当然的,但要最大限度地尊重用户的意愿。另一方面,平台和商家必须保护土壤,承担责任,利用获得的个人信息数据,同时保护信息不被泄露或不当使用。
最近几年,为了整理垃圾信息,骚扰电话乱象,可能会看到相关部门接连出击,拳脚相加。去年8月末,工信部公布了《通信短信息和语音呼叫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表示任何组织或个人在未经用户同意或要求或用户明确拒绝的情况下,不得发送商业性短信或拨打商业性电话。通过在现有事后投诉的基石上建立事先授权的防线,赋予了用户提供更多信息和拒绝的权利。
监督效果显著,但要从根本上治疗骚扰信息问题,任重而道远。从今年第一季度的投诉情况来看,举报信息内容中超9成为垃圾短信,零售业销售、贷款理财、教育培训是“重灾区”。申报货币内容中,贷款、理财、保险、销售、房地产中介位居前三位。确定正确的“脉搏”后,要对症下药。一方面要持续高压,不要失去力量。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问题源头企业的监督整顿,严厉处罚垃圾短信、电话骚扰等扰乱行为,进一步规范相关平台和商家行为。另一方面,用户可以反映强有力的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举报区”的来源,调查信息泄露的来源,探索机制性管理问题APP等行为,清除“耳根”,治疗“心病”。
相关平台和商家也要认识到,从“拓客”到真正的“求客”,不仅要重视接触面,还要重视影响力。在庞大的信息环境中,许多用户对信息质量和信息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与其频繁打扰,不如多磨练用户情感、产品质量、品牌口碑,这是提高用户粘度、提高消费者偏好的长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