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家机构组织了“社会”政治教员课程评价,一位参加者因为“现场”一词打开幽默诙谐,引经据典,获得了“染坊吹笛的——声音颜色”般的掌声和高分。另一个人埋头于稿子,自吹自擂地说:“像开水一样,——没有味道。”当然,没有喝彩声,也没有好评。
政治工作毕竟是做人的工作,“口才”始终是政治工作干部的基本功。要以教案为剧本,不按本宣科,以讲课为艺术,不当冬季烘焙老师,有时要“张高”、“有时”、“调料”、“调料”、“情景融合”、“道理融合”。有的人放箭自由放,才能拍手站稳脚跟,与将士们遇到火花,才能引起思想共鸣。
战争年代,政治工作干部没有教材,道具不足,没有黑板,光靠嘴巴“打天下”反而出奇地好,原因是“嘴”下了功夫。有一次毛泽东上台演讲,麦克“吱”一声,放弃了“我们不使用外国东西,还是使用我们的本土方法”。让人们把大桌子举到队伍的正中央,站在桌子上立即开始演讲,观众爆发出掌声。
陆游有时运。“过滤要学诗,功夫在诗外。”对于不能说、不能说的问题,要在“城外”下功夫,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知识储备不足就多学理论,表达能力不强就多抓住机会“上台出道”,上课技巧不活就虚心重复练习。总之,心系官兵在功夫上到家后,自然可以成为妙语演奏、生动、春风、雨、温润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