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教育信息化界非常特别的一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催生和改变了教育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逐步形成了新的教育生态,信息化对教育的重大影响从“相遇战”转变为“持久战”。中国教育报信息化专刊邀请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张学波、教授、博士生导师钟伯昌对“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大关键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论。
1.网络教育传染病预防
复查事件:
2020年初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引发了“史无前例、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教育部启动“停课不停学”工作,开通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通过电视公共教室保障网络或网速较慢地区学生的家庭学习。全国1454所高校开展在线教育,103万名教师在线开设107万门课程,在线学习的大学生共有1775万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发布了《弹性教学手册——中国“停课不停学”的经验》,为世界各国的在线教育提供了中国方案。此次疫情以信息化有效支撑了近3亿教师和学生的在线教育,并提交了合格的答卷。
专家评论:
受疫情影响,2020年是网络教育迅速发展的一年,引发了“前所未有、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网络教育实践。
“全局”成功地为网络教育的大面积开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整个社会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在质量上突飞猛进,也引发了学术界广泛而深入的理论研究。然而,这只是一场“相遇战”,未来更像是一场“持久战”。不管怎样,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但是,要实现正常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和实践刻不容缓。
三个教室和消除贫困
复查事件:
2020年3月3日,教育部发表指导意见,为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教师专业发展,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在各地推进“快递教室”、“名师教室”、“名牌网络教室”三种课堂应用。
11月10日,全国民族地区“智能教育实验区实验学校”研究活动及教育信息化与学科创新融合智慧课堂讨论活动在贵州省西南州兴义市举行。
专家评论:
“三个教室”的政策背后都有重要的出发点。也就是说,通过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精准扶贫,促进教育现代化。2020年是脱贫攻防战的决战年。“三个教室”有效促进了民族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周”的教育精准扶贫,探索了教育精准扶贫的新途径。
华南师范大学联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西藏林志志教育局举办了第一届长江教育信息化支援研讨会和培培活动,有效地展示了“三个教室”在当地的适用性。
2021年将是“三个教室”等政策继续落地的一年,也是国家“第十四个五年计划”计划的开始。教育信息化将继续发挥教育精准扶贫的作用,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深刻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治理体系、教育服务方式,为进一步推进教育扶贫提供广阔的空间。
3.教育APP治理
复查事件:
2020年5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发布了《关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通报(2020年第一批)》,截至12月21日,共发布了7起侵犯用户权益的APP,其中很多是教育APP。
专家评论:
教育APP一般需要明确要求用户的位置信息、学校、年级、年龄、性别、学习兴趣等信息,并记录学习过程和结果信息。遗憾的是,这一信息将成为教育APP运营商或合作伙伴销售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来源,这是这些企业在免费模式下进行“流物交换”的生存法则之一。
从企业生存的角度出发,对部分职能收取费用,遵守自愿支付原则,遵守市长/市场运营的基本规范。但是和隐私信息的定义一样,哪些功能属于基本服务,哪些功能属于增值服务,能收到多少钱,界限仍然模糊,缺乏规范要求,违规后的处罚标准也模糊或缺乏抑制力,增加了监管的复杂性。
4.人工智能教育
复查事件:
教育部于2020年11月20-21日在宁夏石嘴山市举办人工智能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新时期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现场推进会。会议总结了近年来各地利用人工智能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从而赢得扶贫攻坚战的经验成果,分析了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下一阶段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解决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开展了全面深化新时期农村教师队伍改革等工作。
12月7日至8日,第二届“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以“培养新能力,迎接智能时代”为主题举行。会上介绍了中国政府全面实施2030年教育议程、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5月30日,华中师范大学成立了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创造了人工智能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智囊团研究的新高峰,推进了教师教育改革和示范。
专家评论:
与在线教育一样,“人工智能教育”是2020年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另一主线。该主线不仅仅是多个高校人工智能教育研究机构的成立,还在大量学术会议上聚焦人工智能教育主题。目前,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存在技术瓶颈、缺乏成熟的高科技产品及应用案例、安全、隐私、公平等方面存在巨大的伦理困难。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甚至整个教育信息化建设,都离不开大量高水平人才的参与。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作为负责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发展前景令人期待
。教育技术学科在“战疫”期间的亮眼表现,在2020年高考招生中有非凡的表现,在毕业生就业方面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青睐。未来随着疫情的持续,以及人工智能带来的新的增长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将有望得到进一步提高,与人工智能教育相关的研究机构、学部院系、专业和实践基地也将不断增多,有望扭转教育技术学专业办学规模缩小的局面。然而,面对新形势,人工智能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课程、师资、实验室、实践基地等的建设将面临较大的转型升级压力,人才培养单位所需的经费和政策支持有待大幅改善。
5.在线一流本科课程
事件回顾:
2020年11月24日,教育部公布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共计5118门,其中,线上一流课程1875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728门,线下一流课程1463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868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84门。
专家点评:
一流本科课程也被俗称为“金课”。在首批国家级五类“金课”中,与教育信息化直接相关的有三大类:线上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合计3471门,约占68%。
在最新公布的省级“金课”中,三类“金课”同样占有较大比重。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在国家“金课”建设中发挥了重要影响力。
展望2021年,第二批国家级“金课”的认定也将进行;为备战国家级“金课”的遴选,各省级教育厅也将陆续公布省级“金课”的认定名单。
随着在线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进入常态化发展阶段,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将占据更大比重,成为“金课”遴选的重头戏。作为一流高校建设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各所学校也必将加大力度支持一流课程的建设和申报,一流课程也将成为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一个重要杠杆。
6.开放大学综合改革
事件回顾:
2020年9月2日,教育部印发《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提出经过5年左右时间,通过改革和优化开放教育办学体制机制,解决定位不清晰、体系不健全、质量不高等问题,使国家开放大学成为我国终身教育、在线教育的主要平台,成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力量和技能社会的有力支撑。
12月底前,39所(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13个计划单列市或副省级城市)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将统一更名为地方开放大学,并向教育部备案。
专家点评:
面对数字化、智能化、终身化、融合化教育发展趋势,广播电视大学更名为开放大学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早在2012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部署,教育部相继同意北京、上海、江苏、广东、云南5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更名为地方开放大学。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统一更名后的39所地方开放大学将发展为国家开放大学的区域中心(分校或分部),统一纳入国家开放大学办学体系。
展望未来,开放大学的办学模式将有较大变化,教育质量也将有较明显改善;地方开放大学的定位也将立足本区域发展,为地方全民终身学习提供平台。作为一个整体,开放大学也必然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学习型社会向社区末端延伸提供强有力的抓手。
7.智慧教育示范区
事件回顾:
2020年10月19日,中央电化教育馆发布通知,公布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小学阶段)名单,全国共有33所小学入围。
10月29日,教育部科技司印发《关于2020年度“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推荐遴选工作的通知》,计划继续遴选若干个地方积极、具有较好发展条件的地区,开展“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推动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实现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提升区域教育水平,探索积累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形成支撑服务教育现代化的新途径和新模式。
专家点评:
以实践共同体形式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可以发挥团队优势,聚沙成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教育信息化向深水区发展;以“试验—推广”模式开展实验区建设有利于积累区域推进经验,是逐步推广教育信息化先进理念、模式和技术的稳妥方式。因此,教育部层面对若干实践共同体(校)、实验区的遴选,有利于凸显有计划、有步骤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也有利于彰显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
未来一年,以实践共同体和实验区形式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依然会是一个重要途径,为教育信息化走完“最后一公里”积累更为丰富的资源,探索更加成熟的经验。
8.信息化专家智库
事件回顾:
2020年5月27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换届,成立了第二届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共包括组长、副组长、秘书长和成员35人。
12月10日,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名单公示,设立了信息化教学指导专委会,还设置了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教学指导专委会、跨学科教学指导专委会等与信息化教学紧密相关的专家组织。
专家点评: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支专业过硬、能力出众的专家队伍,为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和发展路径出谋划策。这支队伍除了科研院所的专业人员外,也离不开针对特定任务组建的国家级专家组织或智库。上述智库的组建,以及正在运作的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构成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智库类“国家队”,有望发挥重要的咨询指导作用。
展望未来,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专家组织或智库,加强统筹和协商,是优化国家和地方教育信息化发展布局的重要依托。也需要看到,不同智库除了工作任务上的差异,还要避免多头并行、政出多门的行政管理模式。加强各级专家组织或智库的协调、管理和评价,也将成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9.学评融合与慕课
事件回顾: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要“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
12月9日—11日,世界慕课大会在清华大学召开,同时进行线上直播。会议主旨报告中分享了中国慕课与在线教育的实践、创新与探索。
专家点评:
方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向未来,系统、全面地构建了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方法。通过推进“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责”“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五个重点任务来具体落地,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
实践创新的根源在于理念创新,在新的历史时期,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融合并存,融合世界更加要强调“学评融合”的评价新理念,在充分运用数字世界的基础上,把评价的学习性和评价的诊断性融为一体,以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核心,才能有利于学与教方式的变化,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地。
任何新技术的教育应用,都需要建立在全人发展基础之上,因此关于认知发展的生物学、生理学和心理学规律(如脑科学),以及人与技术、社会的外部互动关系问题(如具身认知),依然是不可忽视且必须加强的基础理论研究。
10.产教融合的智能教育
事件回顾:
2020年12月11日下午,由中央电教馆和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智能教育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
12月19日,第五届教育信息化产业创新驱动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教育信息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平台和华南师范大学主办,旨在赋能产教融合,培养高质量人才。
专家点评:
在在线教育“抗疫”期间,大量企业研发的在线教育平台、APP和网络学习资源,为优质在线教育资源的供给提供了重要补充,尤其是腾讯、科大讯飞等IT头部企业的加盟,将进一步强化政产学研用的紧密协同,从而塑造教育信息化新的发展格局。然而,目前的在线教学平台,尤其是直播平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从娱乐平台或会议平台直接变身为教学平台,缺少教学和课堂的改造。人们常常批评某些在线教学是“课堂搬家”,恰恰相反,我们缺少的是基于课堂教学本质的“搬家”。
展望未来,在线教学“课堂空间在场感”的塑造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需要产教融合共同做出富有创新性的设计,以确保师生能够做到真正“在场”。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基于裸眼3D、全息投影技术、5G、虚拟现实等技术营造的全息虚拟课堂将会进一步激发教育者对空间感、存在感的需要;更为成熟的智能教学、伴学平台和机器人等高技术产品也有待推陈出新。
《中国教育报》2021年01月02日第3版
作者:钟柏昌 黄蔚 张学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