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正文

春秋争霸的背景

时间:2023-11-21 作者:佚名

本文是小编为春秋争霸的背景撰写,主要解答关于春秋争霸的背景的相关疑惑,以下是正文。

春秋时期出现争霸 的背景是什么?

春秋争霸的背景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在周王室衰落的同时,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春秋争霸局面随之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历史大变革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确立。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在以下方面: (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 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 (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 (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2、比较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异同 (1)相同点:①都有扩大地盘、掠夺人口的目的。②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在影响上,都是大吞小、强凌弱,减少了诸侯国数目,加速了奴隶制瓦解和促进了封建制形成。同时不可避免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 (2)不同点:①战国兼并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而春秋争霸仅是奴隶主大国争霸战争。②春秋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而战国兼并战争在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后,导致一个封建大帝国产生。 (3)诸侯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各民族逐步融合,人民都渴望统一,这样就形成统一的趋。 3、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1)不同:春秋改革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内容为任用贤才,改革内政、生产、军事;特点是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战国变法的目的是建立、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完成统一;内容为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实现中央集权;特点为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 (2)原因:生产力水平不同。春秋时期,奴隶制仅仅开始瓦解;战国时,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 4、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 (1)老子政治思想的实质及影响: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面对着变革的社会,他的主张实质上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尽管当时没有统治者会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但他的思想在后世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社会动荡之后(特别是在西汉初,其思想一度成为统治思想),社会需要休养生息,老子的无为思想为经济的恢复,社会的安定、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无为思想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消极的一面。 (2)如何认识孔子的阶级实质: 教材有言,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面对着社会的变革,显然孔子同老子一样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所以孔子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君采纳他的主张,最后郁郁回到鲁国,安心教书育人。 (3)如何评价墨家思想: 墨家反映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有进步的一面,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在阶级社会无法实现。 (4)孟子思想的实质及地位: 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其根本目的不是为百姓考虑,是为统治者长治久安计,他的主张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但是面对着你死我活的兼并战争,如何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孟子的思想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司马迁评价孟子说“迂远而阔于事情”。孟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是后世“民本”思想的重要来源。 (5)如何认识荀子的唯物思想: 物质决定意识,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反映在荀子思想中便产生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这种思想也极大地鼓舞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但这也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古代社会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当与此有关。 (6)辩证分析法家的思想及地位: 韩非子的思想:历史向前发展,今必胜古,主张按现实需要变革;治国“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其思想敢于直面大变革、大动荡的社会现实,顺应了统一的趋势,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巩固,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所以在各家中只有法家思想在当时是最有用的,各国的改革变法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法治”过度易导致暴政,使阶级矛盾激化,应一分为二来评价,以后秦王朝因暴政短命而亡,说明法家思想不能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 (三)、难点知识剖析 1、运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来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从上面的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出,变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原因:税收问题(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变革的社会条件:经济基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2、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合乎秦国国情,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 (2)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这也是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3)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坚决斗争。 提醒: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表现,因此,商鞅变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道理。 3、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的原因 (1)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以及封建制度的确立,为思想文化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 (3)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剧烈的社会变革,使得思想界异常活跃,这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上的需要,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养“士”蔚然成风,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越地位,也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5)私学兴起与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才干、敢于发表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 (6)民族融合不断加强,使各民族文化交流扩大,丰富了中原文化。 (7)夏商周时代的成果奠定了后来科技文化繁荣的基础。 思想文化是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因此,其繁荣的原因离不开政治、经济方面的因素。

一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或称春秋时代,简称春秋。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春秋”的得名,是由于鲁国孔子修订的编年史《春秋》一书而闻名天下。《春秋》记事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开始,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结束。 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战国”的得名,是由于各诸侯国连年发生战争而得名。 历史上通常将周平正东迁至公元前476年之间的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代,这段时间基本上和《春秋》一书记事所跨时间差不多。通常将公元前475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间的时间称之为“战国”时代。 百度百科-春秋时期:(http://baike.baidu/view/27145.html) 百度百科-春秋战国:(http://baike.baidu/view/47876.html) 二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七个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七个实力最强的诸侯国,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被称作“战国七雄”。 在七个诸侯国之中,以秦国国力最强。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历史 春秋末年,经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战国早期,上述大国,除吴于公元前473年被越所灭,全都保存下来。秦 、燕国实力较弱。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其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公元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号称“三晋”。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常常联合兵力进攻其他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齐国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杀齐简公,专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但战国初期,齐实力暂时弱于三晋。楚国虽向东方略地扩展,但其北上与三晋争夺郑却遭受失败。越国灭吴后曾强盛一时,进入战国后因长期内乱,势衰。 战国中期,秦、齐、楚、赵、魏、韩、燕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形成。最初,魏国在各大国中实力最强,但在后来居上的齐、秦夹击下逐渐衰落下去。楚国任用吴起变法,国势颇振,称雄江南。赵国与韩国亦攻灭周边小国,并于公元前367年,乘周内乱,把周分裂为西周(以王城为都)和东周(以巩为都)两个小国,逐渐占领周的外围地区。各国中只有燕实力仍较弱。由于国内变法的成功,秦、齐成为西方与东方两大强国。虽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称王,但在桂陵之战(前353)和马陵之战(前341)中两次负于齐国,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与齐威王“会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称为王。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各大国纷纷拉拢与国,出现合纵连横的高潮。合纵连横的实质是秦与齐、楚这两大东西对峙集团的斗争。秦在这一期间基本上居上风,先后制服韩、魏,重创楚国,攻灭巴蜀。齐因未与秦直接交锋,仍保持东方霸主地位。赵亦实力较强,赵武灵王曾实行“胡服骑射”,图灭中山和攻略胡地。 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激烈。楚违背纵约,与秦结盟,但在齐、韩、赵以及背盟的秦国的两面夹击下,一蹶不振。赵灭中山。国力强盛。齐虽挟韩、魏与秦相抗衡,但却难以阻止秦对韩、魏的蚕食进攻。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五国攻秦,罢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秦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次年,齐灭宋。秦遂主谋合纵攻齐。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乐毅为将,合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攻入齐都临淄,占领齐国长达五年。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组织反攻,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这以后秦的对手主要是赵国。秦在进一步削弱楚的基础上,向东积极发展,与赵形成正面对抗。公元前262-前260年,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激战,秦大败赵(长平之战)。公元前259年,秦进围赵都邯郸,达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赵败秦,解除邯郸之围。赵虽转危为安,但受创惨重。公元前251年,燕乘赵国新败,出兵攻赵,反被赵国击败。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公元前241年赵庞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秦乘势各个击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七雄 中国战国时期国力最强盛的秦、齐、楚 、赵 、魏 、韩、燕七国。春秋末年,经列国兼并, 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 早期,上述各大国,除吴国于公元前473 年被越国灭亡,全都保存下来。秦国、燕国实力较 弱。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 。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号称三晋。三 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公元前403年 ,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 。齐国自公元前481年田 (陈)成子杀齐简公,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 。楚国实力不及三晋 。越国在战国后期因内乱 而势衰。 中期,随着三晋的出现和越国的衰落,秦、齐、楚、赵、魏、韩、燕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 形成。最初,魏国实力最强,但在后来居上的齐、秦夹击下逐渐衰落下去。楚国任用吴起变 法,称雄江南 。赵国与韩国于公元前367年 ,把周分裂为西周和东周两个小国,逐渐占领周 的外围地区。各国中只有燕实力仍较弱。由于国内变法的成功,秦、齐成为西方与东方两大强 国 。虽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称王 ,但在桂陵之战(前353)和马陵之战(前341)中两次 负于齐国,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与齐威王“会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锐意东进的秦惠 文王也自称为王。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各大国纷纷拉拢与国,出现合纵 连横的高潮。合纵连横的实质是秦与齐、楚这两大东西对峙集团的斗争。秦在这一期间基本上 居上风,先后制服韩、魏,重创楚国,攻灭巴蜀。齐因未与秦直接交锋,仍保持东方霸主地 位。赵亦实力较强,武灵王曾实行“胡服骑射”,图灭中山和攻略胡地。战国七雄之一齐国长 城遗址 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激烈。楚违背纵约,与秦结盟,但在齐、韩、赵以及背盟的秦国的两面夹击下,一蹶不振。赵灭中山,国力强盛。齐虽挟韩、魏与秦相抗衡,但却难以阻止秦对韩、魏的蚕食进攻。公元前288年 ,齐 、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 。次年 ,苏秦 、李兑合赵 、齐、楚、魏、韩5国攻秦,罢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 ,秦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又次年,齐灭宋。秦遂主谋合纵攻齐。公元前284年 ,燕昭王使乐毅为将 ,合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攻入齐都临淄,占领齐国长达5年。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组织反攻,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这以后秦的对手主要是赵国。秦在进一步削弱楚的基础上,向东积极发展,与赵形成正面对抗。公元前262~前260年,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激战,秦大败赵(见长平之战)。公元前259年,秦进围赵都邯郸,达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 、楚春申君救赵败秦 ,解除邯郸之围。赵虽转危为安,但受创惨重。公元前251 年 ,燕乘赵国新败 ,出兵攻赵 ,反被 赵国击败 。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公元前247 年 ,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外。公元前241年赵庞�合赵 、楚 、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秦乘势各个击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战国处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接连不断,社会呈现天下大乱的形势。这期间,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先后出现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这七个大国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一面在本国实行变法改革以图强,一面相互混战,侵伐小国,互相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历史上称这七个大国为“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的254年,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魏国独占中原。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较早地实行了社会改革,使魏国成为最先强盛的国家。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进攻赵国。魏军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很快逼近赵都邯郸。在这形势危急的情况下,赵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帅,出兵救赵。孙膑说:要想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劝解两个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派兵解围,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造成敌人的后顾之忧。田忌接受孙膑的意见,领兵杀向魏国都城大梁。庞涓听说大梁吃紧,领兵回救,星夜赶路。孙膑、田忌将齐军埋伏在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静等魏军前来决战。魏军长途行军,疲于奔命,人困马乏。双方一经交战,魏军全线崩溃,齐军获得全胜。这就是以“围魏救赵”的战法著名于世的“桂陵之战”。 事隔不久,魏国联合韩国打败齐国,挽回了败局。魏国在中原又成为第一强国。公元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仍派田忌、孙膑率军解救韩国。孙膑采取退兵减灶、诱敌深入的战术。齐军佯败后退,第一天留下了10万人做饭的锅灶,第二天减少到5万人的锅灶,第三天减少到3万人的锅灶。庞涓以为齐军逃亡严重,穷追不舍。这时,孙膑在马陵设下埋伏,等庞涓带兵追到马陵,孙膑一声令下,齐军金鼓齐鸣,万箭齐发,大败魏军,庞涓自杀,魏太子申被俘。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此后,魏惠王和齐威王会盟徐州,双方妥协,均分东方的霸权地位。 后来,魏国逐渐衰弱,齐国和秦国成为东西对峙的两个霸主,进入了齐、秦争强时期。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一跃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这时,东方的齐国与秦国旗鼓相当,双方在不断兼并周围弱国、扩大势力范围的同时,又进行着所谓“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合纵”就是指弱国联合起来,阻止强国进行兼并。“连横”就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实际上“合纵”和“连横”都是争取暂时同盟者的外交手腕,其目的是进一步兼并土地,扩张领土。 齐、秦斗争的焦点在于争取楚国。楚国的国力开始很弱。 战国初期,楚悼王任用吴起为令尹,实行变法,国势富强,一举打败了魏国并出兵伐秦。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吴起的新法被废除,楚国一天天走下坡路。楚怀王在位时,秦国派张仪入楚鼓吹“连横”,劝楚绝齐从秦,并口头许愿,以归还楚国商於(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600里地方为代价。楚怀王信以为真,就和齐国断交。当楚国派人向秦国讨取土地,秦相张仪狡猾地说:“我和楚王商定是六里,没听说是六百里。”楚怀王十分恼火,发兵攻秦。结果吃了败仗,楚兵被杀800人,楚将屈匄被俘,汉中地方被案国占去。楚怀王又调动所有兵力与秦军战于蓝田。魏国乘楚国空虚,袭击楚国。齐国却不支援楚国。楚国吃了大亏,从此一蹶不振。 这时,秦齐斗争趋于白热化。公元前298年,齐、韩、魏、赵、中山等五国联军攻入函谷关。秦国被迫退还夺去韩、魏的一些地方,五国才退了兵。齐国成为关东各国的盟主。公元前288年,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愍王为东帝,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拉拢齐国,破坏了关东的“合纵”联盟。 公元前286年,齐国灭掉宋国,一时威势很盛,引起各国的不安。秦国联合了燕、楚、韩、赵、魏等国共同伐齐,于公元前284年,在济西(今山东聊城南)大败齐军。燕国自昭王即位后,招纳贤能,任用乐毅为将,决心报齐国入侵之仇。这时,趁势攻下齐的国都临淄,连下七十余城,并入燕国版图。后来,齐将田单利用燕国内部矛盾,驱逐燕军,收复了失地。然而,齐国已经丧失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 秦国在“合纵”斗争中削弱了齐国,开始向东方大发展。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军攻破楚国都城鄢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迁国都于陈(河南淮阳),秦国夺得巫郡和黔中郡。楚又迁都到寿春。楚国更加削弱了。 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率军进攻韩国的上党郡,郡守投降赵国。赵国派著名大将廉颇率大军镇守长平(山西高平),筑垒坚守,以逸待劳,与秦军相持三年,不分胜负。秦国丞相范雎派人到赵国行施“反间计”,散布廉颇坏话。赵王信以为真,就派那个只会“纸上谈兵的”的赵括替换廉颇。赵括骄傲轻敌,一到前线,下令倾巢出击。秦将白起采取了诱敌深入、迂回包抄的战术,迫使赵军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作战。在一次突围中,赵括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国40万大军被俘,白起把他们全部活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秦军乘胜前进,包围了赵都邯郸。赵向魏求救,魏派晋鄙率兵救赵。因怕秦军,半路上逗留观望。公元前257年,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盗出魏王的虎符,假传军令,挑选八万精兵援救赵国。同时,楚国援军赶到,联合打败秦军,解除邯郸之围。这就是“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事件。 秦国虽然暂受挫败,但实力雄厚,六国没有一个能单独抗秦。秦国统一六国的形势完全成熟了。 从公元前231年开始,秦国开始统一全国的战争,至公元前221年,消灭了其他六国,统一了中国。从此,中国由一个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转变为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齐国为临淄。楚国为郢。燕国为蓟。韩国为宛。赵国为邯郸。魏国为大梁。秦国为咸阳。 楚的都城——宛(今河南南阳)战国七雄之一 *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战国七雄之一 *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战国七雄之一 *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战国七雄之一 七国称雄指战国时期秦、齐、楚、燕、韩、赵、魏七国并存及互相兼并的一段历史。 战国处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时期。广大奴隶和平民起义风起云涌,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接连不断,社会呈现天下大乱的形势。这期间,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先后出现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他们侵伐小国,互相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历史上称这七个大国为“战国七雄”。 秦始皇,是姓赵的后裔,始姓赵,名郑 那应该叫做赵政 史记说的 齐威王,名田因齐,公元前356年,父田齐桓公去世后即位, 至公元前319年,在位37年。 楚庄王(?-公无前591年),又称荆庄王,熊氏,名旅(一作吕,侣),春秋时楚国最有作为的国君。郢都(江陵纪南城)人,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4年继位,在位23年。 战国时的燕国,皇帝是姬哙 韩国皇帝是韩昭侯 赵国皇帝是赵敬侯 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初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至魏惠王时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又称梁国。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决河沟灌大梁城,虏魏王假,灭魏 战国时期,有七个国家实力很强大,历史上称它们为“战国七雄”,他们依次为齐、楚、秦、燕、赵、魏和韩。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春秋末年,经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战国早期,上述大国,除吴于公元前473年被越所灭,全都保存下来。秦 、燕国实力较弱。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其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公元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号称“三晋”。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常常联合兵力进攻其他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齐国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杀齐简公,专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但战国初期,齐实力暂时弱于三晋。楚国虽向东方略地扩展,但其北上与三晋争夺郑却遭受失败。越国灭吴后曾强盛一时,进入战国后因长期内乱,势衰。 战国中期,秦、齐、楚、赵、魏、韩、燕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形成。最初,魏国在各大国中实力最强,但在后来居上的齐、秦夹击下逐渐衰落下去。楚国任用吴起变法,国势颇振,称雄江南。赵国与韩国亦攻灭周边小国,并于公元前367年,乘周内乱,把周分裂为西周(以王城为都)和东周(以巩为都)两个小国,逐渐占领周的外围地区。各国中只有燕实力仍较弱。由于国内变法的成功,秦、齐成为西方与东方两大强国。虽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称王,但在桂陵之战(前353)和马陵之战(前341)中两次负于齐国,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与齐威王“会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称为王。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各大国纷纷拉拢与国,出现合纵连横的高潮。合纵连横的实质是秦与齐、楚这两大东西对峙集团的斗争。秦在这一期间基本上居上风,先后制服韩、魏,重创楚国,攻灭巴蜀。齐因未与秦直接交锋,仍保持东方霸主地位。赵亦实力较强,赵武灵王曾实行“胡服骑射”,图灭中山和攻略胡地。 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激烈。楚违背纵约,与秦结盟,但在齐、韩、赵以及背盟的秦国的两面夹击下,一蹶不振。赵灭中山。国力强盛。齐虽挟韩、魏与秦相抗衡,但却难以阻止秦对韩、魏的蚕食进攻。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五国攻秦,罢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秦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次年,齐灭宋。秦遂主谋合纵攻齐。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乐毅为将,合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攻入齐都临淄,占领齐国长达五年。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组织反攻,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这以后秦的对手主要是赵国。秦在进一步削弱楚的基础上,向东积极发展,与赵形成正面对抗。公元前262-前260年,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激战,秦大败赵(长平之战)。公元前259年,秦进围赵都邯郸,达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赵败秦,解除邯郸之围。赵虽转危为安,但受创惨重。公元前251年,燕乘赵国新败,出兵攻赵,反被赵国击败。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公元前241年赵庞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秦乘势各个击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战国时期的254年,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魏国独占中原。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较早地实行了社会改革,使魏国成为最先强盛的国家。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进攻赵国。魏军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很快逼近赵都邯郸。在这形势危急的情况下,赵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帅,出兵救赵。孙膑说:要想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劝解两个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派兵解围,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造成敌人的后顾之忧。田忌接受孙膑的意见,领兵杀向魏国都城大梁。庞涓听说大梁吃紧,领兵回救,星夜赶路。孙膑、田忌将齐军埋伏在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静等魏军前来决战。魏军长途行军,疲于奔命,人困马乏。双方一经交战,魏军全线崩溃,齐军获得全胜。这就是以“围魏救赵”的战法著名于世的“桂陵之战”。事隔不久,魏国联合韩国打败齐国,挽回了败局。魏国在中原又成为第一强国。公元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仍派田忌、孙膑率军解救韩国。孙膑采取退兵减灶、诱敌深入的战术。齐军佯败后退,第一天留下了10万人做饭的锅灶,第二天减少到5万人的锅灶,第三天减少到3万人的锅灶。庞涓以为齐军逃亡严重,穷追不舍。这时,孙膑在马陵设下埋伏,等庞涓带兵追到马陵,孙膑一声令下,齐军金鼓齐鸣,万箭齐发,大败魏军,庞涓自杀,魏太子申被俘。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此后,魏惠王和齐威王会盟徐州,双方妥协,均分东方的霸权地位。后来,魏国逐渐衰弱,齐国和秦国成为东西对峙的两个霸主,进入了齐、秦争强时期。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一跃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这时,东方的齐国与秦国旗鼓相当,双方在不断兼并周围弱国、扩大势力范围的同时,又进行着所谓“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合纵”就是指弱国联合起来,阻止强国进行兼并。“连横”就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实际上“合纵”和“连横”都是争取暂时同盟者的外交手腕,其目的是进一步兼并土地,扩张领土。齐、秦斗争的焦点在于争取楚国。楚国的国力开始很弱。战国初期,楚悼王任用吴起为令尹,实行变法,国势富强,一举打败了魏国并出兵伐秦。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吴起的新法被废除,楚国一天天走下坡路。楚怀王在位时,秦国派张仪入楚鼓吹“连横”,劝楚绝齐从秦,并口头许愿,以归还楚国商於(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600里地方为代价。楚怀王信以为真,就和齐国断交。当楚国派人向秦国讨取土地,秦相张仪狡猾地说:“我和楚王商定是六里,没听说是六百里。”楚怀王十分恼火,发兵攻秦。结果吃了败仗,楚兵被杀800人,楚将屈匄被俘,汉中地方被案国占去。楚怀王又调动所有兵力与秦军战于蓝田。魏国乘楚国空虚,袭击楚国。齐国却不支援楚国。楚国吃了大亏,从此一蹶不振。这时,秦齐斗争趋于白热化。公元前298年,齐、韩、魏、赵、中山等五国联军攻入函谷关。秦国被迫退还夺去韩、魏的一些地方,五国才退了兵。齐国成为关东各国的盟主。公元前288年,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愍王为东帝,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拉拢齐国,破坏了关东的“合纵”联盟。公元前286年,齐国灭掉宋国,一时威势很盛,引起各国的不安。秦国联合了燕、楚、韩、赵、魏等国共同伐齐,于公元前284年,在济西(今山东聊城南)大败齐军。燕国自昭王即位后,招纳贤能,任用乐毅为将,决心报齐国入侵之仇。这时,趁势攻下齐的国都临淄,连下七十余城,并入燕国版图。后来,齐将田单利用燕国内部矛盾,驱逐燕军,收复了失地。然而,齐国已经丧失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秦国在“合纵”斗争中削弱了齐国,开始向东方大发展。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军攻破楚国都城鄢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迁国都于陈(河南淮阳),秦国夺得巫郡和黔中郡。楚又迁都到寿春。楚国更加削弱了。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率军进攻韩国的上党郡,郡守投降赵国。赵国派著名大将廉颇率大军镇守长平(山西高平),筑垒坚守,以逸待劳,与秦军相持三年,不分胜负。秦国丞相范雎派人到赵国行施“反间计”,散布廉颇坏话。赵王信以为真,就派那个只会“纸上谈兵的”的赵括替换廉颇。赵括骄傲轻敌,一到前线,下令倾巢出击。秦将白起采取了诱敌深入、迂回包抄的战术,迫使赵军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作战。在一次突围中,赵括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国40万大军被俘,白起把他们全部活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秦军乘胜前进,包围了赵都邯郸。赵向魏求救,魏派晋鄙率兵救赵。因怕秦军,半路上逗留观望。公元前257年,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盗出魏王的虎符,假传军令,挑选八万精兵援救赵国。同时,楚国援军赶到,联合打败秦军,解除邯郸之围。这就是“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事件。秦国虽然暂受挫败,但实力雄厚,六国没有一个能单独抗秦。秦国统一六国的形势完全成熟了。从公元前231年开始,秦国开始统一全国的战争,至公元前221年,消灭了其他六国,统一了中国。从此,中国由一个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转变为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齐国为临淄。楚国为郢。燕国为蓟。韩国为宛?。赵国为邯郸。魏国为大梁。秦国为咸阳。 楚的都城——宛(今河南南阳)战国七雄之一 ?*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战国七雄之一 *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战国七雄之一 *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战国七雄之一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或称春秋时代,简称春秋。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战争历史春秋初年,大小诸侯国见诸经传的有一百七十馀个,然其会盟、征伐事迹彰彰可考者,不外齐、晋、楚、秦、鲁、宋、卫、燕、陈、曹、蔡、郑、吴、越等十数国。平王东迁以后,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周桓王带了军队去讨伐桀骜不驯的郑国,郑伯不仅敢于领兵抗拒,而且打败了王师,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这说明,这时周王的地位已经严重下降,只是还保存著天下共主的虚名罢了。春秋时期,见于史书的诸侯国名有一百二十八个,但比较重要的不过十几个,它们主要是位於今天山东的齐、鲁,位於今天河南的卫、宋、郑、陈、蔡,位於今天山西的晋,位於今天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的燕,位於今天陕西的秦,位於今天河南、安徽南部和两湖的楚,位於今天江苏中南部的吴和位於今天浙江一带的越。这些比较大的诸侯国凭藉其实力,用战争来扩充领土,迫使弱小国家听从他的号令,并互相争夺,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霸,又写作伯,就是诸侯中的老大的意思。最早称霸的是齐桓公。齐是太公吕尚的封国,其历代君主致力於整顿政治,发挥滨海鱼盐的优势,提倡家庭纺织业,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使其国力逐渐发展起来。齐桓公(前685-前643在位)继位后,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废除公田制,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於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犟的国家。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他国家,抗击夷狄的侵扰,终於在周僖王三年(前679)成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以优势兵力迫使楚国服从他,订立了召陵(今河南偃城)之盟,其霸业发展到顶峰。齐桓公死后,齐国出现争夺君权的内乱,力量削弱。楚国乘机发展势力,先后灭了它北边的几个小国,重新把矛头指向中原。宋襄公(前650-前637在位)以抵制楚人北侵为号召,企图充当中原的霸主。但无论从国力和业绩看,宋襄公都够不上称霸。周襄王十五年(前638),楚宋两国的军队在泓水相遇,宋军大败,连宋襄公都被射伤了腿,不久死去。正当楚国称雄中原的时候,西部的晋国发展了起来。晋文公重耳(前636-前628在位)曾因「骊姬之乱」,在外流亡十九年,饱尝艰辛。即君位后,他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於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国,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大败楚军,成为霸主。晋文公死后,秦穆公谋求向东方发展,被晋所阻。崤地一战,秦全军覆没,转而向西,吞并了 一些戎狄部族,称霸西戎。楚国在城濮之战后,向东发展,灭了许多小国,势力南到今云南,北达黄河,经济文化发展。楚庄王(前613-前591在位)改革内政,平息暴乱,兴修水利,国力更为犟大,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周定王十年(前597),楚与晋会战於邲(今河南武陟东南),大胜。不 久,又进兵围宋,晋人不敢去救,於是中原各小国纷纷归向於楚,楚人称霸中原。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加以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吃掉对方。於是由宋发起,於周简王七年(前579)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举行了两次弭兵会盟,从此,战争大大减少。当中原诸侯争霸接近尾声时,地处江浙的吴、越开始发展。周敬王十四年(506前) ,吴王阖闾以伍员(伍子胥)为大将,统兵伐楚,攻进楚都郢。周敬王二十四年(496前)又挥师南进伐越。越王勾践率兵迎战,越大夫灵姑浮一戈击中阖闾,阖闾因伤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兴兵败越,越王勾践求和,送给吴王珍宝美女西施,自己亲自为夫差牵马。吴王乘胜向北进击,大败齐军,成为小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生息,终於在周元王三年(前473) 消灭吴国,夫差羞愤自杀。勾践北上与齐晋会盟於徐,成为最后一个霸主。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馀次。春秋时代,先后出现五个霸权,史学家称为"春秋五霸"。春秋争霸战争的实质和影响 (1)实质:奴隶主之间的掠夺战争“春秋无义战”,这话用现代的观点来理解是不确切的,因为春秋时期也有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正义战争,也有各国人民抵抗游牧部落进攻的自卫战争,但用这句话来说明春秋时期统治阶级不断发动的争霸战争的掠夺性和非正义性,却有一定的道理。 (2)影响: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大国争霸的结果更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在大国争霸中,各大国兼并小国,开拓了疆土,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在大国争霸过程中,华夏族和周边各部落的联系、交往、融合加强了,形成了以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西方的秦国。北方的燕国为主的民族融合中心,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对法家思想的认识 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的是法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主张“法治”。法家是先秦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其变法思想和法治主张具有务实和进取精神,推动了当时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为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法家这套建立在富国强兵基础上的以法律为根本、以愚民为手段、法术势相结合、实行君主专制主义的治国模式很适合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口味和需要,因此很快成为秦国的治国路线和统治工具。秦在韩非子法家思想的指导下,一方面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巩固统一,另一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重赋税、严苛法、滥用民力的政策,远远超出了农民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使那些本来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措施,在实际上并未起到应的作用。法家的思想导致了秦朝的早亡。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为什么能出现文化繁荣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但文化空前繁荣,这主要是因为: (1)这一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大变革,即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逐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的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3)社会的动荡使得思想活跃,百家争鸣,这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社会的大变革使得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列国纷争,社会剧变,战争动荡,这些不仅有利于“百家争鸣”的存在,而且使得当时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力量去钳制思想,因而思想也就空前活跃。 (4)社会动荡时期,各国统治者为了在争霸中获胜,纷纷重用有才学之士,一大批文化人被网罗在诸侯、大臣门下,他们为各国的争霸斗争和社会改革出谋划策,这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5)大国争霸,社会的动荡,一方面使得民族融合加快。由于战争,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加强联系,各族之间的地域界线被打破,这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丰富了华夏文化,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6)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还有两个突出原因,即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造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因鲁国编年史《春秋》得名,编年体春秋史。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 春秋末年,经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战国早期,上述大国,除吴于公元前473年被越所灭,全都保存下来。秦 、燕国实力较弱。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其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公元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号称“三晋”。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常常联合兵力进攻其他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齐国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杀齐简公,专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但战国初期,齐实力暂时弱于三晋。楚国虽向东方略地扩展,但其北上与三晋争夺郑却遭受失败。越国灭吴后曾强盛一时,进入战国后因长期内乱,势衰。 战国中期,秦、齐、楚、赵、魏、韩、燕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形成。

中国通史第十二集:春秋争霸1

春秋争霸的背景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在周王室衰落的同时,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春秋争霸局面随之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历史大变革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确立。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在以下方面: (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 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 (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 (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2、比较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异同 (1)相同点:①都有扩大地盘、掠夺人口的目的。②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在影响上,都是大吞小、强凌弱,减少了诸侯国数目,加速了奴隶制瓦解和促进了封建制形成。同时不可避免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 (2)不同点:①战国兼并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而春秋争霸仅是奴隶主大国争霸战争。②春秋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而战国兼并战争在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后,导致一个封建大帝国产生。 (3)诸侯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各民族逐步融合,人民都渴望统一,这样就形成统一的趋。 3、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1)不同:春秋改革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内容为任用贤才,改革内政、生产、军事;特点是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战国变法的目的是建立、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完成统一;内容为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实现中央集权;特点为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 (2)原因:生产力水平不同。春秋时期,奴隶制仅仅开始瓦解;战国时,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 4、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 (1)老子政治思想的实质及影响: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面对着变革的社会,他的主张实质上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尽管当时没有统治者会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但他的思想在后世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社会动荡之后(特别是在西汉初,其思想一度成为统治思想),社会需要休养生息,老子的无为思想为经济的恢复,社会的安定、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无为思想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消极的一面。 (2)如何认识孔子的阶级实质: 教材有言,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面对着社会的变革,显然孔子同老子一样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所以孔子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君采纳他的主张,最后郁郁回到鲁国,安心教书育人。 (3)如何评价墨家思想: 墨家反映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有进步的一面,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在阶级社会无法实现。 (4)孟子思想的实质及地位: 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其根本目的不是为百姓考虑,是为统治者长治久安计,他的主张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但是面对着你死我活的兼并战争,如何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孟子的思想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司马迁评价孟子说“迂远而阔于事情”。孟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是后世“民本”思想的重要来源。 (5)如何认识荀子的唯物思想: 物质决定意识,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反映在荀子思想中便产生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这种思想也极大地鼓舞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但这也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古代社会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当与此有关。 (6)辩证分析法家的思想及地位: 韩非子的思想:历史向前发展,今必胜古,主张按现实需要变革;治国“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其思想敢于直面大变革、大动荡的社会现实,顺应了统一的趋势,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巩固,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所以在各家中只有法家思想在当时是最有用的,各国的改革变法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法治”过度易导致暴政,使阶级矛盾激化,应一分为二来评价,以后秦王朝因暴政短命而亡,说明法家思想不能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 (三)、难点知识剖析 1、运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来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从上面的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出,变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原因:税收问题(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变革的社会条件:经济基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2、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合乎秦国国情,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 (2)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这也是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3)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坚决斗争。 提醒: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表现,因此,商鞅变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道理。 3、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的原因 (1)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以及封建制度的确立,为思想文化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 (3)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剧烈的社会变革,使得思想界异常活跃,这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上的需要,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养“士”蔚然成风,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越地位,也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5)私学兴起与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才干、敢于发表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 (6)民族融合不断加强,使各民族文化交流扩大,丰富了中原文化。 (7)夏商周时代的成果奠定了后来科技文化繁荣的基础。 思想文化是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因此,其繁荣的原因离不开政治、经济方面的因素。

  • 18019435440:为什么春秋争霸的过程中,会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 东音答:各诸侯国为扩大统治范围,掠夺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财富,进行了长期的争霸兼并战争。这就是这个时期战争频繁的历史背景。1. 齐桓公称霸:齐是周初姜尚的封国,通过对东夷的不断兼并,春秋时已发展成东方大国。它负山面海,有渔盐之利,...
  • 18019435440: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实质是什么
  • 东音答:这时期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分别建立了诸侯国,史称三家分晋,之后开始七雄争霸,进入了战国时期。☆春秋争霸战争的实质...
  • 18019435440: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的性质和作用是什么?
  • 东音答:春秋争霸性质是奴隶主同奴隶主之间为争夺领地展开的战争,属于奴隶社会性质 战国兼并是新兴地主阶级为达到统一而做发动的战争,是封建社会性质
  • 18019435440:春秋争霸的背景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的代特征?
  • 东音答:王室卑微,诸侯崛起。生产力大发展。
  • 18019435440: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要点
  • 东音答:一、春秋争霸 1.背景: ①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②诸候不听从天子命令,天子反而依附强大的诸候。 ③诸候之间不断进行战争,争当霸主。 2.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a、齐桓公首先称霸原因: ①齐国盛产鱼盐,...
  • 18019435440:东周前期诸侯争霸的局面出现的背景是什么?初一学生在线等,急!_百度...
  • 东音答: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在争霸过程中,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先后做过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春秋时期,...
  • 18019435440:春秋争霸的背景是什么?著名的霸主有谁(三个)?
  • 东音答:楚庄王 秦穆公 晋文公 宋囊公
  • 18019435440:关于春秋争霸战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东音答:选A 2.争霸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威信这句话是错误的。所以选A
  • 18019435440:初一上历史复习资料(完整的)
  • 东音答: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著名霸主:齐桓公(标志:葵丘会盟),晋文公(标志:城濮大战胜利),楚庄王 2、齐桓公和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改革: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整顿内政)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以“...
  • 18019435440:常州淹城春秋乐园
  • 东音答:“九龙问鼎”是48米的高空飞翔项目,充满惊险感受,其高度与动感飞翔弧度堪称亚洲第一;相传西周末,各诸侯为了问鼎中原,一统天下,纷纷攻城略池,争夺九鼎,该项目就是春秋争霸历史背景的再现,跟普通的飞椅差不多; “...

    相信读者朋友经过小编一番耐心的解答已经对春秋争霸的背景了然于胸,若还存在疑惑可通过站内搜索找到答案。

    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paituo.cc/study/1245495.html

    • 小编推荐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怎么样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怎么样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怎么样,简介如下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个很不错的学校。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iaoning Mechatronics College,简称辽宁机电)是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

      中国海陵岛旅游指南海陵岛免费旅游指南

      本文讲述中国海陵岛旅游指南海陵岛免费旅游指南,简介如下本文是小编为中国海陵岛旅游指南海陵岛免费旅游指南撰写,主要解答关于中国海陵岛旅游指南海陵岛免费旅游指南的相关疑惑,以下是正文。1.海陵岛旅游攻略自由行洗澡最好的...

      求天津旅游景点排名

      本文讲述求天津旅游景点排名,简介如下本文是小编为求天津旅游景点排名撰写,主要解答关于求天津旅游景点排名的相关疑惑,以下是正文。求天津景点排行榜前十名,有哪些值得去?天津景点排名前十:天津古文化街、...

      岭南村位于哪里

      本文讲述岭南村位于哪里,简介如下本文是小编为岭南村位于哪里撰写,主要解答关于岭南村位于哪里的相关疑惑,以下是正文。岭南村是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坪坦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

      郑州情侣十大必去之地有哪些

      本文讲述郑州情侣十大必去之地有哪些,简介如下本文是小编为郑州情侣十大必去之地有哪些撰写,主要解答关于郑州情侣十大必去之地有哪些的相关疑惑,以下是正文。郑州哪些地方,适合情侣一起去玩一、胡桃里音乐酒馆胡桃里...

      简述油水分离器的原理和作用

      本文讲述简述油水分离器的原理和作用,简介如下本文是小编为简述油水分离器的原理和作用撰写,主要解答关于简述油水分离器的原理和作用的相关疑惑,以下是正文。空压机中油水分离器的作用原理是什么?作用原理如下:当压...

      莲花生大师的传奇

      本文讲述莲花生大师的传奇,简介如下本文是小编为莲花生大师的传奇撰写,主要解答关于莲花生大师的传奇的相关疑惑,以下是正文。莲花生大师是谁莲花生大士古印度邬金国人,是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释迦牟尼佛的...

      佛山祖庙坐地铁到广州新沙怎么坐

      本文讲述佛山祖庙坐地铁到广州新沙怎么坐,简介如下本文是小编为佛山祖庙坐地铁到广州新沙怎么坐撰写,主要解答关于佛山祖庙坐地铁到广州新沙怎么坐的相关疑惑,以下是正文。1、首先乘坐广佛线到沥滘站,同台换乘地铁3号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