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斯派克·李以《为所应为》入围第4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在30年后的今天确立了其作为黑人电影、种族问题电影的经典地位。
2019年,法国黑人导演拉德·利的新片《悲惨世界》无疑又一次在戛纳电影节上为这类电影抢占了一个耀眼的位置。
《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作为导演的第一部长片电影,改编自其2016年获得凯撒奖提名的同名短片。
故事发生在导演从小长大的巴黎郊区93省圣德尼,这里也是巴黎种族混杂,臭名昭著,治安最差的区域。
同时,这里有建筑史上标志性的圣德尼大教堂,有在电影研究和精神分析领域都极富盛名的巴黎第八大学,也是在这里,维克多·雨果写下了著名的《悲惨世界》。
圣德尼大教堂
01
本片虽与小说《悲惨世界》同名,故事却大不相同。
刚从瑟堡来的斯蒂芬,入职第一天加入了当地“反犯罪特种部队”,和他一起的还有两位经验丰富却并不怎么靠谱的警察,但他很快就感受到了这个街区不同帮派间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
在一次出警的行动中,局面变得不可控制,而这个事件意外地被一架无人机记录下来,进而引发了更为剧烈的冲突...
《悲惨世界》剧照
02
先抑后扬的叙事方法,被这部电影运用得恰到好处。
开篇,法国人民齐聚街头高唱《马赛曲》,庆祝世界杯夺冠,大力神杯时隔二十年重回法国。
不同阶层,不同肤色,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在凯旋门前欢呼着,共同庆贺这个时刻。
群众在凯旋门前欢呼
这时,电影的名字缓缓出现。
与欢呼中的人群形成反差
影片的前半段,平淡的好像在写一篇日记,斯蒂芬的新同事带着他体会一下“当地特色管制”。
而影片后半段的则急转直下,只是因为马戏团不见了一只小狮子。
被伊萨抱走的小狮子
反犯罪警察三人组、 黑社会、穆斯林兄弟、吉普赛人马戏团……各种势力相互较错,关系紧张,细小的矛盾变得更加复杂而难以解决。
也许正是因为电影前半程的相安无事,才凸显了潜在矛盾在最后的整体爆发。
燃点早已匍匐,只是在等待燃爆它的那根引线。
03
纪录片出身的拉德利擅长刻画环境,并能够敏锐的把握打破平静的爆发点。
影片在前半部分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街区的日常,通过不同社群间的互动描绘人物之间的关系。后半部分则利用无人机作为整个暴力冲突的引子,点燃后续的故事。
同时采用反差,去描绘人物。
考虑到白天的人物形象过于刻板,夕阳西下,导演将更多的镜头用于关注他们的另一面。
回到家中的克里斯是两个孩子的爸爸;
母亲一句“发生了什么事?”令格瓦达情绪倾泻而出;
斯蒂芬还没来得及收拾搬家的东西,给许久不见的儿子打了个电话;
“王八羔子”挂在嘴边的市长,牵着自己的弱·智弟弟回家;
一幕幕的极具生活气息的场景,使人物更加真实,他们不单单是电影中的角色,更是有血有肉的人。
这些鲜明的对比,也更能让观众代入剧情之中,去感受这些人物的情绪变化。
04
明明与小说并无关系,却为何起名《悲惨世界》,影片的最后为大家解开了疑惑。
“我的朋友们,请记住这一点,这世界上没有坏庄稼,也没有坏人,只有坏的庄稼人。”
小说《悲惨世界》中的一句名言
没有人天生是坏人。
小男孩伊萨从小生活在贫穷与暴力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接连遭受警察和各方势力的羞辱,他又如何不心中充满愤恨呢?
电影中青少年一直独立于各个势力之上,他们作为各方想要吸纳的对象,无疑是纯洁的,易影响的。而随着剧情发展,他们用暴力行为向所有秩序开战。
因为不公,所以反抗。
电影的结尾,伊萨究竟有没有丢下燃烧瓶?这正是导演可以留下的空白,给大家去思考:你究竟是不是那个好的“庄稼人”呢?
伊萨手中的燃烧瓶是否会丢下
“如果你想去理解法国的未来,不管是法国还是世界上的任何国家,去看《悲惨世界》吧。”
人种认同,教育缺失,社会体制,这些并不是仅仅法国所特有的矛盾,它发生在全球的每一个地方。
如何解决问题,直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办法,但是革新的趋势正在开始。
如果大家对雨果的《悲惨世界》感兴趣,却没有什么时间读完厚厚的书,推荐大家去看《悲惨世界》十周年音乐剧,b站可搜。
编辑:板栗
作者:超能力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