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改变了历史的小人物#
我们翻开史书,书中的大部分的篇幅都在描写大人物们如何叱咤风云,如何运筹帷幄,如何建功立业,似乎历史的发展走向是由他们来决定和书写的。但事实上,历史的重大转折很多都是由小人物不经意的举动或是想法,而引发了一系列蝴蝶效应,使得历史的走向发生的偏转。
小人物不同于小人,他们不像小人那样笑里藏刀、两面三刀,他们很平凡,看起来人微言轻,无足轻重,但很多大人物都是直接或是间接的死在了这些小人物的一个举动上。今天咱们来盘点一下,笼罩在大人物光环下,改变历史的那些小人物。
农夫
《资治通鉴》文献记载“项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遂乘其骏马名锥,率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人,...问一农夫,农夫顺手一指“左“,使项羽乃陷大泽中,以故汉军追及之”。
据史书记载,垓下之围,项羽被团团围困,浴血奋战后项羽率800骑兵杀出重围。对于项羽的突围,刘邦即震惊又害怕,为了防止项羽卷土重来,严令灌婴率五千铁骑急追,一定要弄死项羽。
项羽的八百骑兵真正摆脱追兵时,身边就只剩不到一百人了,而且这一百人各个带伤。在进入阴陵县后迷路了。找了个农夫问路,不知道是农夫故意还是无心,顺手指向左边,这让项羽深陷泥潭,等出了沼泽已经被追上了。
如果农夫指了条正确的道路,让项羽成功脱身而出,就没有后续的“无颜见江东父老”,没有“乌江自刎”了。此时项羽虽然不负以前的豪气,但以西楚霸王的威名,割据一方还是问题不大的,历史将重写。
尉史
汉武帝不再忍受跟匈奴和亲的耻辱,决定跟匈奴翻脸,暗中谋划了马邑之围。大汉出动了三十万大军,埋伏在边境马邑,让富商聂壹去诱骗匈奴单于率匈奴主力来马邑抢掠。
军臣单于上当了,真的亲率10万匈奴主力开往马邑,但由于边境过于安静,这让匈奴起了疑心,于是派出了大量的哨探去收集消息,甚至攻下了长城烽燧抓捕了一名尉史。经过审讯后,尉史供出了汉军的计划。军臣单于大惊,急忙率军撤回草原。在马邑等待的三十万汉军最终等了个寂寞,马邑之围就这么不明不白的失败了。
马邑之围是第一次大汉主动谋划匈奴,而且就计划本身而言还是比较完美的。大汉如果成功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边境匈奴之祸,甚至趁匈奴单于刚死的机会,攻入草原,提前50年将匈奴赶到欧洲去。但这一切都因为一个怕死的尉史化为泡影。汉匈之间和平期也因此而结束,一场持续了40年的战争开始了,汉匈之战将整个东亚都拉入了战争的泥潭,匈奴被击溃,大汉元气大伤,不但“文景之治”几十年积累的财富消耗殆尽,还出现了“海内凋敝,户口减半”的惨状。
门客
门客在春秋战国达到顶峰,“鸡鸣狗盗”、“狡兔三窟”、“旁门左道”这些都是门客干的事,最著名的门客就是荆轲,荆轲就是燕太子丹的门客,今天咱们要说的这个门客虽然寂寂无名,但确实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公元200年,“江东之虎”孙策平定江东,下一步就是进攻中原。四月的一天,孙策像往常一样出门打猎,这算是他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孙策马快如电,护卫也追不上他。突然从草丛中跃出来三个人,弯弓搭箭就照着孙策射,孙策躲避不及,被命中面颊,虽然追来的护卫射杀了那三人,但孙策也因此殒命。
射杀孙策的那三个人是来报仇的,他们原本是太守许贡的门客,许贡被孙策所杀,三人在潜藏民间,寻机为主报仇,最终大仇得报。天妒英才,孙策因箭伤而死,年仅26岁。
孙策的死使得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江东由攻转守,曹操不再腹背受敌,转而专心对付袁绍,最终官渡之战后,曹操一统北方。如果孙策不死,曹操就无法一统北方,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也不会出现。
士兵
公元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率三路大军进攻南宋,亲率主力攻破四川,沿嘉陵江而下势如破竹,一直打到重庆合州,蒙哥派出南宋降将到钓鱼城劝降守将王坚,王坚不但不降而且还把招降者的脑袋给砍了。于是蒙哥开始进攻钓鱼城。
1259年2月,蒙古大军猛攻钓鱼城50多天,城还没有攻下。蒙哥再一次派使者招降,没想到使者被飞石砸死,怒不可遏的蒙哥亲自冲到了阵前,很不幸蒙哥被钓鱼城外的山岭中被南宋的土炮击中,不治而亡。
钓鱼城的那个士兵放的一炮,直接干废了蒙古的大汗,让历史出现了拐点,甚至大大改写了世界史。蒙哥之死带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先是渡过长江的忽必烈回北方争夺大汗之位,南宋因此续命20年。已经准备好攻击埃及的旭烈兀,也停止了作战,返回中原争夺王位,蒙古结束了第三次西征。
如果蒙哥没死,南宋可能在那一年就灭了,欧洲、非洲也会提早接受蒙古铁蹄的践踏,今天的世界文明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样子。
这一切的转折都是因为钓鱼城那个不知名的宋兵,点燃的那一发土炮。
虽然历史没有“如果”,大人物更多的是顺势而为,真正可以逆势而为地少之又少。毕竟在滚滚大势下,一切皆为蝼蚁。但细读史书,很多不起眼的小人物,却能因一个不经意的举动,瞬间改变历史的走向,之所以无名,是被大人物的无数光环遮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