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小编为四川名字的由来是撰写,主要解答关于四川名字的由来是的相关疑惑,以下是正文。
四川省名的由来是什么?四川省名的由来: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其间设四川制置使、四川宣抚使等官职,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四川,简称“川”或“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成都,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内陆,界于北纬26°03′-34°19′,东经97°21′-108°12′之间,东连重庆,南邻云南、贵州,西接西藏,北界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省总面积48.6万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下辖18个省辖市,3个自治州,17个县级市,108个县,4个自治县,54个市辖区。扩展资料:气候特征:四川气候总的特点是:区域表现差异显著,东部冬暖、春旱、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有利于农、林、牧综合发展;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范围大,主要是干旱,暴雨、洪涝和低温等也经常发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川
上古时我们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创造了四川文化的那个区划,在秦时置为巴郡、蜀郡,汗代叫益州,唐代改为剑南道,后分为剑南西川道和剑南东川道,分别在成都和三台设立治所。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区划,只有东、西两川,故简称“两川”。唐玄宗时,他又对此区划作了调整,有了剑南西川道、剑南东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设置(山南西道辖今陕南、川北地区、治所在汗中)。这样,便有了“三川”的简称。由于宋真宗这一调整,又在益(成都)、梓(三台)、利(汗中)州三州之外,新置夔州(奉节),于是,这一区域在宋代便被称为“川峡四路”,后来就简称为“四川”。这就是我们“四川”的来源。扩展资料:北宋咸平四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其间设四川制置使、四川宣抚使等官职,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隋唐时期,四川地区社会安定,经济进入全盛时期,有“扬一益二”之说。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入蜀避难,临幸青羊宫,升格蜀郡为成都府。之后又有两位唐朝皇帝入蜀避难,即唐德宗避朱砒之乱,唐僖宗避黄巢起义。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合并川峡四路,设“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四川省”之名自此问世,是为“四川”建省之始,行省衙门驻成都府路。民国十七年(1928年)9月,成都市政公所改建为成都市政府,为四川省会。 同年,废除道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川
四川是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
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宋设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
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
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取全称中的“川”字作为简称。又因辖区西部古为蜀国地,故又简称“蜀”。
扩展资料
位置境域:
位于中国西南腹地,介于东经97°21'~108°33'和北纬26°03'~34°19'之间,地处长江上游,辖区面积48.6万平方公里,与7个省(区、市)接壤,北连陕西、甘肃、青海,南接云南、贵州,东邻重庆,西衔西藏。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
行政区划:
截止2019年9月,四川省下辖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18个县级市,107个县,4个自治县,54个市辖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川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一张图告诉你中国各省区市名字由来
四川的由来上古时我们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创造了四川文化的那个区划,在秦时置为巴郡、蜀郡,汗代叫益州,唐代改为剑南道,后分为剑南西川道和剑南东川道,分别在成都和三台设立治所。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区划,只有东、西两川,故简称“两川”。唐玄宗时,他又对此区划作了调整,有了剑南西川道、剑南东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设置(山南西道辖今陕南、川北地区、治所在汗中)。这样,便有了“三川”的简称。由于宋真宗这一调整,又在益(成都)、梓(三台)、利(汗中)州三州之外,新置夔州(奉节),于是,这一区域在宋代便被称为“川峡四路”,后来就简称为“四川”。这就是我们“四川”的来源。 四川,为我国之一省,位于长江流域西部上游。境内因有岷、沱、嘉陵与长江四大川,故而得名,即禹贡所称梁州之域。四川的历史: 周时为巴、蜀诸国地,秦时为巴、蜀二郡,故别称蜀省,又称巴蜀。汉为益州郡,晋为梁、益二州。唐代置剑南、山南、黔中诸道;宋置四川路;元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明置四川市政使司;清置四川省,民国仍之。其地东邻湖北、湖南,南连贵州、云南,西接西康,北界青海、甘肃、陕西。面积约三十万零三千余方公里。省会日成都市。全境俱属盆地地形,名四川盆地。又因盆地四周丘陵,多由红棕色砂岩所构成,风化土壤,亦多、属赭红色,故又有「红盆地」之称。 省境北有岷山、摩天岭、米仓山;东北一有大巴山;东有巫山;南界云贵高原;西有邛崃山。其位于省内西南之峨眉山,高三千零三十五公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为着名之佛教与避暑胜地。盆地底部,约占全省面积三分之二,略呈梯形,除南部因稍受褶曲,有低矮摺曲山脉以外,余多为宽广之谷地与和缓之丘陵地,中有成都平原,由岷、沱两江所冲积而成,面积约六千方公里。盆底地势南倾,长江由西南进入本省,流贯南部,破巫山而东入湖北,成三峡之险。三峡中之瞿塘峡,在奉节县东,为三峡之首;往东为巫峡,在巫山县东;更东为西陵峡,则在湖北省境内。三峡相连,长数百公里,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江石突立,水急滩多。中以瞿塘最险,巫峡最长。长江北岸之大支流,有发源于盆地西北山岳,而于宜宾注入长江之岷江;发源于甘肃,纳涪、渠两江而于重庆汇流之嘉陵江;以及界于岷江与嘉陵江中间较短之沱江。南岸支流则有黔江。 四川位于北纬三十度附近,属华中 气候区 ,但年均温较华中各区为高。夏季,因地居内陆,为羣峯环绕,难得海洋调节,故相当闷热;冬季,因有秦岭与大巴山之双重屏障,北方寒流,不易侵入,亦颇温暖,霜雪少见。全年湿度均高。年雨量,川南沿江一带,约一千公厘以上;川北较少,约八百公厘左右 四川的名字是宋朝政区改革之后才出现的,因为宋朝的时候在这个地区设了川峡四路,所以叫做四川。 上古时我们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创造了四川文化的那个区划,在秦时置为巴郡、蜀郡,汗代叫益州,唐代改为剑南道,后分为剑南西川道和剑南东川道,分别在成都和三台设立治所。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区划,只有东、西两川,故简称“两川”。唐玄宗时,他又对此区划作了调整,有了剑南西川道、剑南东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设置(山南西道辖今陕南、川北地区、治所在汗中)。这样,便有了“三川”的简称。由于宋真宗这一调整,又在益(成都)、梓(三台)、利(汗中)州三州之外,新置夔州(奉节),于是,这一区域在宋代便被称为“川峡四路”,后来就简称为“四川”。这就是我们“四川”的来源。四川省名的由来: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其间设四川制置使、四川宣抚使等官职,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四川,简称“川”或“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成都,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内陆,界于北纬26°03′-34°19′,东经97°21′-108°12′之间,东连重庆,南邻云南、贵州,西接西藏,北界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省总面积48.6万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下辖18个省辖市,3个自治州,17个县级市,108个县,4个自治县,54个市辖区。扩展资料:气候特征:四川气候总的特点是:区域表现差异显著,东部冬暖、春旱、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有利于农、林、牧综合发展;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范围大,主要是干旱,暴雨、洪涝和低温等也经常发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川
上古时我们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创造了四川文化的那个区划,在秦时置为巴郡、蜀郡,汗代叫益州,唐代改为剑南道,后分为剑南西川道和剑南东川道,分别在成都和三台设立治所。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区划,只有东、西两川,故简称“两川”。唐玄宗时,他又对此区划作了调整,有了剑南西川道、剑南东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设置(山南西道辖今陕南、川北地区、治所在汗中)。这样,便有了“三川”的简称。由于宋真宗这一调整,又在益(成都)、梓(三台)、利(汗中)州三州之外,新置夔州(奉节),于是,这一区域在宋代便被称为“川峡四路”,后来就简称为“四川”。这就是我们“四川”的来源。扩展资料:北宋咸平四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其间设四川制置使、四川宣抚使等官职,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隋唐时期,四川地区社会安定,经济进入全盛时期,有“扬一益二”之说。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入蜀避难,临幸青羊宫,升格蜀郡为成都府。之后又有两位唐朝皇帝入蜀避难,即唐德宗避朱砒之乱,唐僖宗避黄巢起义。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合并川峡四路,设“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四川省”之名自此问世,是为“四川”建省之始,行省衙门驻成都府路。民国十七年(1928年)9月,成都市政公所改建为成都市政府,为四川省会。 同年,废除道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川
相信读者朋友经过小编一番耐心的解答已经对四川名字的由来是了然于胸,若还存在疑惑可通过站内搜索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