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正文

【中学生懂得明辨是非的名言】莫让世俗流言成为偏见,让谣言止于智者

时间:2023-10-28 作者:佚名

不因世俗而成偏见,是对于人生最透彻的深思。

《菜根谭》之中有这样一句话:

毋因群疑而阻独见,毋任己意而废人言,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以快私情。

不能因为大家都持怀疑的态度而影响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要因为固执己见而不重视别人的意见,不要因为贪恋小的私欲而影响了大家的利益,不要借公众的舆论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在这个世上,真理往往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很多人总是会陷入随波逐流的世俗当中,总以为世俗的偏见就是最正确的真理,但是殊不知这一切都只是一种愚昧。

一个人能够不跟随世俗偏见才是智慧,抛开自己的从众心理,不为眼前一得一失的表象作出判断,以免产生不完整不全面的想法,这才是真正独到的见解。

有这样一句名言,叫做:熟知并非真知。

永远不把熟知的世俗当作偏见,这是对于人生最透彻的深思。

人们对于自己熟悉的事情总是习以为常的当做真理,因为在人性中存在着“墙头草”一样的特质,所谓的“墙头草”其实并非是自己主观的选择,而是一种被动的接受。

即便是一个人没有做出主观判断的时候,他也会在无意识之中因为外在的传言而形成自己的见解,这就是一个人心性之中所存在的感情认知,这就是偏见的来源。

当这种现象发生在某个人身上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误解,比如说一些公众人物,只是因为媒体的捕捉到只言片语的信息,进行了不实报道,就有很多民众真的信以为真,在这一个现象背后,隐藏的就是因流言而产生偏见的实际案例。

“三人成虎”就是很好的例子,一个人说一件事未必相信,三个人都说的话,这个人一定相信。

但是从实际角度来说,三个人说的也未必是真相,所以就说熟知未必是真知。

所以要抛开偏见,才能明辨是非。

当一个人只是把自己的认知停留在感性的道听途说上面,这样的人生一定会很糟糕,因为他的主观意见太容易随着外物的出现而出现摆动。任何事物在我们没有看到的层面,都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因素和影响,如果一个人只是凭着自己外在的主观去评判事情的对错,一定会产生有失偏颇的论断。

有一天范仲淹带着自己的儿子纯仁去拜访百姓,百姓的房间里有一只鼓十分怪异,没有多久,那个鼓自己滚到庭院里面,还不停的打转。

看到的人都特别害怕,因为他们都听说有关于鼓的流传,都说这个鼓特别邪门。

而范仲淹特别不以为然,就对他的儿子说:“这个鼓很久不敲了,看见友好的客人来了,自己跑到院子里面找鼓槌。”于是范仲淹就命令自己的儿子找一只鼓槌去打鼓,这个鼓立刻被敲碎了。

很多时候,别人以讹传讹的话未必是真理,要有一种超越真理的心理,不被世俗的偏见所左右。

冯梦龙说:

中流一壶,千金争挈。宁为铅刀,毋为楮叶。错节盘根,利器斯别。识时务者,呼为俊杰。

葫芦本来不值钱,但是在渡河中卖,大家都会出高价钱,那就变得千金难买。宁可做拙钝的刀,也不要成为中看不中用的楮叶。砍伐盘根错节的树木,才能分辨工具是否锋利,识时务者,才算是俊杰。

所以说,谣言止于智者,世俗的偏见只是迷惑自己心智的愚昧认知。

文|国学书舍

看了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么不一样的感悟呢?

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paituo.cc/study/1182563.html

  •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