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运录
母亲生我的人养我的身,党培养和教育我的心,所以“我把党来比母亲”。
孔子说: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老师有直接或间接传授我知识的人,比如从小到大,教我文化的幼、小、中、大学的老师,这类老师都是直接授我知识,让我认识了世界。
给我人生启示的人,这类老师堪比人生的镜子,让我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
但这种“镜子”分反光镜和反面镜两种。
反光镜,一般是指给我提意见或批评的人,比如在群里,有很多老师对我的文章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让我知道自己在哪里有问题。
以前没有疫情的时候,我每年都会去各地参加一些心理学会议,目的就是到人前比一比,照一照。比我高的,向他看齐,回家后加倍努力;比我矮的,让我自信,学习路上有甜蜜。
“反光镜”有时很刺眼,让人扎心。世上的人都喜欢听恭维的话,没有人愿意听批评的话。
有个典故值得我们回味:
唐太宗李世民,怒气冲冲地回宫对长孙皇后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忙问杀谁?
太宗说,魏征常常在朝堂上当众批评他,使他下不了台。
皇后听了,连忙向太宗道喜说,魏征之所以敢当面直言,是因为陛下乃贤明之君啊。明君有贤臣,欢喜还来不及,怎能妄开杀戒呢。
太宗恍然大悟,此后更是“励精政道”,虚心纳谏,对魏征倍加敬重。
魏征也进谏如故,“思竭其用、知无不言”,从不畏龙颜之怒。
由此,君臣合璧,相得益彰,开创了大唐“贞观之治”的盛世。
魏征死后,李世民如丧考妣,恸哭长叹,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人生路上,我们都会遇到一些拐弯或危险的路段,稍不注意,就会走偏,甚至人仰马翻。可见反面镜的意义之大。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不是所有批评都会起到积极作用,也有消极的一面。
比如一些人出于嫉妒,或者出于自身利益,诋毁他人,这种损人利己的批评会极大伤害他人。
有些骂人不带脏字的文人,说话非常刻薄,令人如六月飞雪一般心寒。这种情形在《了凡四训》里可以找到类似的解释:诽谤人的话,就像草原被人放了一把火,虽然大火熏染了大地和天空,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年草原更加葱绿茂盛。
人生需要反面镜或反面教材。
不要只看到或者羡慕前方,那些开豪车车,风光显摆的人,更要看到自己身后那些光着脚卖苦力,甚至坐轮椅的人。
还有那些大吃大喝患上重病的人,贪污腐化和各种违法进大牢的人,他们都是我们引以为鉴的反面教材或反面镜,堪称我们“老师”。
有个来访者来江西找我,说自己身居重要岗位,但谨小慎微,胆战心惊,日子过得特别郁闷。
我问为啥?“看到别人捞钱,而自己两手清风,老婆说他没有用,孩子也看不起他。”
我问:你身边有进去的吗?他说:“我楼上的一位科长两年前就进去了,家也被抄了;对面楼下一位处长去年也进去了,老婆也发疯了。以前多么威风,今日却惨啊。”
这就对了,老天还真的长眼啊!
“可我身边还有不少人仍然在“前腐后继”呢,他们活得逍遥。”
你说的逍遥,只是眼前看到的。有些人表面光鲜,实则败絮其中,痛苦不堪。
上面政策稍微紧一点,这些人就会像老鼠一样瑟瑟发抖,食不甘味,夜不能寐,这样的日子好受吗?
还是守着清贫好,日子过得踏实。
吃进了多少,迟早要吐出来;借了别人多少,迟早也要还的。你不还,拖欠别人的,天道会帮你还:要么让你进去,要么让你身体糟糕,要么让你……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没有人能逃过这个规律。
中纪委号召党员干部学习《了凡四训》,就是要我们牢记行善积德,至少要安分守己,守住做人的底线,不害人。
说着说着,来访者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满意地回家了。
话归原题。
我为什么要拜史占彪和熊红星为师,是因为他们对我提出了善意和中肯的批评,让我看到了自己的短板。
中科院史占彪老师不仅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德艺双馨,让我佩服,而且把他独创的《心理教练》传授给我,让我受益匪浅,还向我进行了中肯批评。
江西师大熊红星博士,尽管学富五车,但为人总是那么谦虚,而且还不忘给我提出批评和建议。
所以他们成为我的良师。
批评一个人要看到其善意还是恶意。站在利他的角度去批判,即为善意;站在利己的角度恶意攻击别人,甚至诽谤别人,就不是善行。
马向真教授在课堂上讲:咨询伦理的最高法则是善行。
我理解为:如果仅仅出于自身利益——生怕法律追究,不敢接受来访者的咨询或者放弃救人,这不是遵循咨询伦理,而是自私贪婪的表现。
对那些在网上经常提醒别人不要触碰咨询伦理的人,就跟课文里《小马过河》种那个树上小松鼠,叽叽喳喳嚷嚷着:小马诶,千万不要过河,河水淹死了好多松鼠……
鼠是鼠,马是马,小马能否过河,自己知道。
对这种善恶不分的批评建议,不必理睬,摸着良心,大胆前行。
吃一堑长一智。上过当,受过骗,受过打击,遭过坑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些折磨过我们的人,也是我们的良师。
没有昔日的“恨若秋水”,即没有如今的秋水无痕。
没有当初被口吃和强迫症折磨,就没有如今研究心理学并且具有独立思想的我。
没有昔日的命运多舛,就没有我现在幸福人生。
母亲说,苦难是我人生最好的老师。今天我终于感悟到。
感谢抑郁之劫带给我的心灵洗涤。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我自己,感谢我的失败。没有失败的痛楚,就没有我的大彻大悟。
感谢抑郁之劫带给我的心灵洗涤。
感谢我的恩师,感谢我自己,感谢我的失败。没有失败的痛楚,就没有我的大彻大悟。
感谢我的朋友,也感谢所有给过我责难和非议的人,是您让我百折不挠的毅力去继续本土心理学的研究和创作,让我迎来了酣畅淋漓的痛快!
作者简介
袁运录,网名恨若秋水..
当代具有独立思想的认知心理学家;
口吃、强迫症和抑郁症心理专家;
中华网教育心理频道、凤凰新闻专栏作家,知乎、今日头条心理领域创作者。
1988年因为严重口吃和强迫接受张景晖心理治疗,获得解脱,并开始研究心理学.2008年“火车悟道”走出抑郁后,创立秋水理论.
2021年四月,师从中科院心理所史占彪教授。
2021年七月,师从江西师大运用心理系主任熊红星教授。
2006年起以“恨若秋水”的笔名在《中国心理与健康》杂志、中华网、凤凰新闻、知乎等媒体发表上千篇社会心理研究和实践文章,接受过上万人次的心理困扰者求助和垂询。
研究方向:强迫、口吃、抑郁、焦虑、失眠等症和青少年心理创伤、家庭婚姻等心理问题.
代表著作:《口吃原理与康复》(江西教育出版社.2015).《情绪心理学》(江西教育出版社.2019).
正在出版:《强迫症原理与康复》《心理健康手册》.